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时间是:
教工之家

【时代楷模】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

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17日

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

2016年06月12日                               来源: 新华社          
         
习近平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强调        
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        
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刘云山会见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华春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毕生追求,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常年高强度工作让李保国积劳成疾,今年4月10日凌晨,58岁的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李保国去世后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6月12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6月12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向李保国亲属表示慰问,并颁发中央组织部追授李保国同志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12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向李保国亲属表示慰问,并颁发中央组织部追授李保国同志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刘云山在会见时说,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本色,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自觉向李保国同志学习,以先进典型为镜,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要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要坚持求实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把业绩写在大地上。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树立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良好形象。各级党组织要把李保国等先进典型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鲜活教材,引导党员干部对照学习,争做合格共产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把学习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同推动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实践结合起来,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深入宣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和激励。

  刘奇葆、赵乐际参加会见。

  报告会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中共河北省委联合主办。各主办单位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代表、北京市基层党员干部代表、首都高校师生代表等参加报告会。会上宣读传达了习近平重要批示,报告团成员讲述了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会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



心系群众 扎实苦干 奋发作为 无私奉献

——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报告摘登
2016年06月13日 10:05:49 来源: 河北日报

 

他是太行山的儿子

河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饶桂生

  2016年4月10日,我校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教授,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噩耗传来,他生前服务过的山区农民一批批来到家中吊唁,多地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他守灵,为什么一个普通大学教授的去世,会让这么多山区百姓悲伤和不舍?

  作为李保国生前所在学校的领导,我目睹了解了李保国从一个学农爱农、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山区综合治理专家,感受到他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报国情怀。

  李保国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常说,党把我培养成一个教授,就是让咱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干点事,我是一名党员,理应带头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有强烈的大局观念,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81年,刚刚大学毕业留校的李保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太行山综合开发研究;1996年,河北中南部发生特大洪水后,他又率先报名参加省科技救灾组;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作为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他积极为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还亲自帮扶十几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

  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总是为农户、企业无偿提供技术指导,既不拿工资,也不持股份,还时常自己搭路费。他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尽管身患重度糖尿病和疲劳性冠心病已有多年,但他从没有把自己当病人看待,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始终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李保国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在服务人民中寻找和实现自身价值。他曾说:“我这辈子最过瘾的是干了两件事,一个是把我变成农民,一个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用农民的语言讲解技术,手把手地传授技术,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技术把式”。

  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的理念,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一次次探索创新,一次次开辟“战场”,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山区开发的典范,从邢台前南峪、内丘岗底、临城绿岭、平山葫芦峪,再到多得数也数不清的帮扶点,他所到之处,都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

  30多年来,他始终把“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紧密结合,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实践性强、接“地气”,深受学生欢迎。他注重言传身教,用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李保国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教农民学科技,帮农民搞产业,为农民打品牌,在邢台县前南峪进行的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将贫瘠干旱山地变成了“洋槐戴帽,果树缠腰,梯田抱脚”的生态经济沟;在内丘县岗底,他打造了“富岗”苹果品牌,苹果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临城县凤凰岭,培育出全国知名的“绿岭”核桃,带动了太行山区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的发展;在平山县葫芦峪,将“山水林田路”山区综合治理技术做成标准化模块,带动周边地区复制开发荒山近30万亩。他用科技的力量帮助10万多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科技财神”“农民教授”“太行新愚公”。

  李保国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35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身上沾满了泥土,心中装满了百姓。他把太行山人民当成亲人,农民也把他当成自家人。有一天,李老师急着赶回学校上课,走到村边遇到堵车,他心里着急,下车看看,村民一看是农大李老师,二话没说,拆掉自家篱笆院墙,让他的车过去。李老师和山区农民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李老师去世后,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乡亲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太行山上,与巍巍太行相融,与山区人民相依。

  李保国老师走了,但他的人生价值依然发光发亮,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行!在李保国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在他倒下的地方,在广袤的田野上,将会有更多的人踏着他的足迹,带领山区人民奔向富裕美好的明天!

  我见不得老百姓穷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 杨双牛

  我和李保国教授是1996年认识的。那年8月,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毁了全村200多亩保命田,山场果树遭受了很大损失。村民们哭着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李老师随省里的科技救灾组来到了岗底村查看灾情。他递给我一张写在烟盒上的字条:“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李保国。”还对我说:“你三个月修一条通往村后沟的路,路修好了,我再来。”20天后,路修好了,没想到,他真把铺盖卷搬来了。

  我看着大学教授对咱们农民的事这么上心,心里特别感动,一天晚上,我带了包花生米,提了瓶酒,到李老师的住处。李老师对我说:“我是农村长大的,过去家里也很穷,所以我见不得老百姓穷。你相信我,依靠科技肯定能致富,咱们一块儿干,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我一分钱也不要你的。”从那天起,这个愿望就在我俩心里扎下了根。

  李老师给村民上的第一堂课,是剪枝。他把课堂就设在果园里,亲自动手,一会儿就把一棵果树的枝条,剪掉了三分之一。村民们心疼得不行,还有村民找到我家里。面对这些质疑,李老师就一句话:“明年果树如果挣了钱是大家的,如果损失了,算我的。”

  为了推广“套袋”技术,李老师买来了十六万个苹果袋,免费送给村民用。因为以前村民使用不成熟的套袋技术吃过亏,所以这次很多人死活都不敢用。李老师还是那句话:“损失了都算我的。”

  李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给村民们立着军令状,推广新技术。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果园的面貌全变了,苹果长得细皮嫩肉,酸甜适口,一亩多卖了3000多元,带来效益900多万元。

  从1996年到2009年这十几年里,李老师每年都有200多天住在岗底村,他把富岗苹果栽培技术分解成了128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先对村民集中培训,然后再单独辅导。

  村里有些老树生了腐烂病,传染途径广,传播速度快,防治不及时,整个果园就毁掉了。村民们十分绝望,想把树刨了种庄稼。李老师想出了好多办法,并反复给果农做示范。

  根据太行山独有的气候特征,李老师还对果树进行了树形改造,让树冠变成了垂帘形。改造后,果树变得通风、透光、枝条壮;苹果变得果形正、果面光、着色均匀见太阳。

  村里有一个懒汉叫梁山林,家里一贫如洗,快四十岁了还打着光棍。李老师专门找到他家,手把手教他种苹果,拉着他同自己一起起早贪黑,整天整夜泡在果园里。现在梁山林种苹果富了,不仅娶了媳妇,还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轿车。在岗底村,像梁山林这样彻底被李老师改变了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这些都是李老师的功劳,可他却说:“科技致富,不能光依靠我一个人,要把农民变成我,把大家都培养成管理果树的专家。”他想方设法给村民办夜校、搞培训,建议借邢台农校“送教下乡”,让100名果农在家门口读了中专。后来,62名拿了大专文凭,现在都在考本科。在他的督促下,又请农校对全村208名果农进行培训,191人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人民日报报道说岗底是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现在,岗底村富了,村民人均收入三万一千元,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做饭、取暖烧燃气,100多户买了小轿车。今天的岗底,山青了,水绿了,人富了,生态美了,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越来越多。

  李教授,我的好兄弟,岗底的好日子,是你用命换来的。村民们已经把你的照片挂在自己家里了。因为你是岗底的主心骨,是岗底人的科技财神,是我们的恩人。你是我们亲眼看见过、亲手摸到过的好党员、好教授!

  李老师,二十年你没拿过岗底百姓一分钱。我知道,你辛苦这一辈子什么都不图,就是想不让山区的老百姓再受穷。

  我们要把您安葬在岗底高高的山岗上,让你看蓝天白云,赏日月星辰;把您的碑,立在山顶上,让你看见岗底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让你看着我们一起谋划的50平方公里生态大花园变成现实,看着所有太行山贫困农民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我们的严师慈父

  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陈利英

  我是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1999级本科生,从本科毕业实习开始,一直跟随李保国老师从事核桃种植与研究。

  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经济林栽培课上。那天,我和同学提前十分钟进教室,发现老师已经到了,就好奇地问:“老师来得这么早?”他笑着说:“刚从邢台基地赶回来,怕耽误上课就直接来教室了”。

  李老师讲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慢慢地,我们都喜欢上了李老师的课,觉得果树管理并不难。然而,当我们走进果园真正动手时才发现,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不容易。

  2003年初,我们跟随李老师来到邢台临城县绿岭核桃基地实习。不久后,他教我们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骤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还要快。当时,小苗只有四五十厘米高,我们顶着太阳蹲着、跪着练习,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但第二天,还得接着练。在他严格要求下,只用一周时间,我们全都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

  为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师的研究生。一入学,我们每个人都接到一个3年的学习任务清单,每一项后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学习中,他会随时抽查。

  无论多忙,李老师对每篇论文,从框架结构到字句标点,都会仔细修改。师弟刘海鹏的论文先后被李老师修改了7次,内容从最初的3000字丰富到7000字,最终顺利发表。

  李老师在教学和实践中,经常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他常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最关键的是要踏实、认真。

  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李老师打电话,要我马上到核桃地。原来一片核桃树受旱严重,已经长成个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对土壤、叶片、果实取样,测定含水量,并观察浇水后的变化,我把测得的数据随手记在了一张纸上。后来有事耽搁了几天,等我想起来时,那张纸却找不到了。李老师知道后生气地说:“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错过了这次调查也就错过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

  正是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言传身教之下,我们这些硕士博士研究生没有一个延期毕业的,毕业时用人单位都争着抢着要。

  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我们的严师,更像我们的慈父。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从2008年开始,每次对外技术培训李老师都会叫上我,并鼓励我开口讲。在他的引导下,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独立开展技术培训上百次。在生活上,李老师也总是为我们着想。我一直在基地的宿舍住,孩子跟着奶奶在农村生活。他每次来公司都会劝我赶紧在县城买个房子,方便孩子上学,如果钱不够他帮着凑。

  李老师常教导我们,搞科研不能纸上谈兵,要真刀真枪解决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2013年4月19日,正值果树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突降大雪。在保定上课的李老师得到消息后,立刻给我打电话,让我“摇树除雪、熏烟防霜、霜后及时补充营养”。天刚蒙蒙亮,他又开车来到了绿岭。当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几乎全部绝收,但李老师指导的绿岭基地却几乎没有减产。

  在他的影响下,我们也把研究的课题聚焦在生产一线。以前核桃树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于树体营养积累,冬季修剪会引起养分流失。师弟汤轶伟经过反复研究,将修剪时间确定在春季核桃树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树势衰弱。

  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应用,看到果农敬佩和感激的眼神时,我们逐渐体会到,山区、基层有我们学子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我的老家在平原地区,小时候根本没见过核桃树。在李老师的指引下,我不仅爱上了核桃,还留在了山区,并成为邢台市市管专家,荣获了河北省农村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在李老师教过的学生中,像我一样扎根山区、服务基层的还有很多。

  李老师,您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我们人生的引路人。我们一定会把您的精神传承下去,努力成为和您一样的人,帮助更多的百姓脱贫致富!


我和保国的三个家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 郭素萍

  我和保国是大学同学,我们1981年结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侣,也是工作搭档,这些年,我陪伴着保国几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许多夫妻一样,我们也很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不一样的是我们有三个家:一个是城市里的家,在保定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山里的家,在各个帮扶基地;还有一个是流动的家,就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间的那辆越野车。

  80年代初,山里的家是我们的生活中心,常年住在村里,生活比较艰苦,没水没电,经常干粮就咸菜。当时为了不分心,我们把城里的老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那时我们搞的课题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村民们都管我们的儿子叫“小流域”。有一次,学校领导来我们科研点,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说:我要回保定,我想上幼儿园。可当时实验离不开,我还是狠着心,把孩子从车上硬拽了下来,紧紧地把他抱在怀里。

  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后,慕名来找他的人越来越多,保国帮扶的地方也越来越多,常常开车奔走于各地,帮扶基地的家我们住得少了,在车上的日子越来越多了,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他开车,我坐在旁边,替他接打电话,安排工作,联系事情。有时看他累了,陪他聊聊天,喝水、吃药、中午休息,都是在车里。一些常用物品,雨鞋、草帽、衣服、工具包等,把后备箱塞得满满的,车成了我们流动的家。

  比较起来,在保定市里的那个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节前,我俩回到保定的时候是腊月二十九,想准备准备年货,第二天过个年三十儿。可是我俩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没有年三十儿,看着家里清锅冷灶啥也没有,我心里一阵难受。最后,还是我们亲家打来电话,让我们去他们那里过了个除夕。我想初一总不能还在人家过吧,就张罗着去买点肉馅想包顿饺子,可是附近卖菜卖肉的摊贩早就都回家过年去了。

  三十多年来,我们在三个“家”之间来回奔波,结婚这么多年,保国因为太忙,常常顾不上家里的事。我前后两次做手术,他都不在身边,连手术签字都是同事代签的。去年在“燕赵楷模”发布厅录制现场,他对主持人说,这辈子最愧对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别看家里的事他顾不上,可保国也有温情的一面。对老人,他特孝顺。保国的父母在农村,看病吃药他都让村里先记账,过一段我们就去结账。我父亲今年已85岁高龄,保国去世的消息一直瞒着他,因为他和保国的感情很深。对晚辈,他特慈爱,2012年我们的小孙子出生,保国喜欢得不得了,只要在家,有时间就陪小孙子玩,孩子跟爷爷的感情也最深,爷爷一回家,就谁也不找,只让爷爷抱。我们夫妻间,别看他脾气急,说话冲,但对我是从心里惦念着,我俩过马路时,他都会拉着我的手,说“慢点,看车”。我和他个头差不多高,下雨天外出,只有一把伞时,他都是伸着胳膊撑着伞,把我遮住,自己淋着。

  保国身体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里跑,生活不规律,超负荷工作,身体越来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张家口黑龙山林场,平时上山总是走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嘴唇发紫,也就在这次,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心脏造影显示他75%的血管狭窄,连心脏支架都做不了,只能做搭桥,但医生说做搭桥后,需要休养,干不了事,所以他坚决不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节奏慢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别再这么拼命。可他不听啊。

  2009年,保国出国考察,我给他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冲锋衣,他问我,干嘛买个红的。我说,红色显眼,在果园丢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红色的冲锋衣还在,保国却丢下我,走了。

  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接着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咱家再吃一顿团圆饭,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们可爱的小孙子。保国,我想你!

民心深处有丰碑

河北广播电视台驻石家庄记者站站长 于良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经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乡亲们眼含热泪说:“李老师引领我们发家致富,我们一定要来送他最后一程!”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候来俺们村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

  去年12月初,李保国正在邢台市做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作指导。本来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得半天工夫,但面对老百姓的邀请,他爽快地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一定挤时间过去看看。可是第二天一大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的人员都劝李保国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摇摇头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不去怎么行,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等在地里的果农们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又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不管是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只要农民有需要,李保国都会热心帮助。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江苏核桃”“洛阳高核桃”“平山苹果”“宁夏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有说清楚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

  这两年,李保国一直在谋划运作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就是把太行山区的农业企业进行大联合,充分发挥各个企业的优势,每个企业专做一项产业,以此打造太行山区的农业航母。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30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都过上他们向往的好日子!

  一个专家教授,有如此一门心思干事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一心一意为民的百姓情怀,有如此一尘不染做人的高尚情操,百姓又怎么能不爱戴他、不尊崇他呢?

  百姓们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时代楷模——追记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李保国
2016年05月23日07:10 来源:河北共产党员网

  【注】三十五年如一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用科技染绿荒山,把富裕带给乡亲,创建了一套完整的山区生态开发模式,探索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赢得山区人民群众的深情爱戴。6月12日下午,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河北省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现摘编发言。

   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赵克志

  羊肠险径上的探索,乱石荒坡旁的谋划,实验室里不灭的灯光,苹果树下耐心的身影……这些艰难也好,繁重也好,都刻印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实的足迹。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富岗苹果,绿岭核桃……这些技术也好,品牌也好,都凝聚着一个共产党员辛劳的汗水。

  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李疯子……这些赞誉也好,绰号也好,都是一个共产党员长留在人们心中的形象。

                             

  5月19日,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会堂举行。两千多名省会各界干部群众聆听报告。河北日报记者陈腾飞摄

  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河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我们这一代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服从组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李保国说。

  1981年2月26日,李保国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3月6日,他就响应学校号召走进太行山,来到邢台县前南峪村,投身到小流域立体开发项目中。原本农家子弟出身的他苦读之后又回到农村,心中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我学的东西,只有农村用的着啊。”

  初到前南峪,这个900多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100多条光棍汉,因为穷啊。这里的山地土层薄,不涵水,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初生牛犊不怕虎,李保国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坎坎,记录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啃干粮”,这莫说比安静的校园生活,就是比入学前在老家武邑县机电局的工作状态都艰难了许多。但他似乎没想过这些,天天精神饱满,忙得团团转,村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李疯子”。

  靠着这股疯劲儿,李保国和课题组摸透了山地的脾性,提出用爆破整地的方法聚土截流。当时,条件有限,开沟爆破的炸药需要自己炒制,李保国主动接下了这个危险的工作,从原料配比、炒制、爆破实验,样样亲自干。一次,他和课题组的同事们在一片土地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嘭嘭”的闷响,炸点连续起爆,但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一眼没响,“怎么回事?”李保国不禁起身走出掩体。“危险!”同事们见状着急地呼喊他回来,他只转头挥挥手,继续走近哑炮,扒开土小心地拆掉了引信。此时,他已汗湿衣背,同事们也惊出一身冷汗。

  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李保国不断加深着对党的认识。1989年7月,在取得河北农业大学林学硕士学位的同时,他坚定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服从组织的意识,悄然升华为忠诚组织的品格,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紧紧结合进了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李保国创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区“聚续”生态农业工程技术,顺山势每隔4米开一条宽1.5—2米深1米的条状沟,利用深眼闷炮技术疏松下方土后蓄水,把周围的土层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也能汇进沟中得以保留,树木成活率由10%提高到90%。这项技术,使石质山地造林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140万亩荒山因此披上了绿装。在创造这一技术的前南裕,过往的8000亩荒山秃岭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下梯田抱脚,森林覆盖率90.7%,植被覆盖率94.6%,获得联合国“全球生态五百佳”提名。

  那时李保国所研究的还只是如何让山区绿起来,工作中他发现群众更期待富起来。如果发展经济林木,不就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吗? 河北省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8.1%,人口众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山区人民十分重视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驱动的山区开发工作。作为一名林业科学工作者,李保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30多年来扎根山区,为彻底改变山区“旱、薄、蚀、穷、低”的面貌付出了全部心血。

  这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但李保国义无反顾。后来,他曾动情地对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你说太行老区,革命年代牺牲了多少人,他们图什么,不就图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吗?先辈们流血都不怕。咱们流点汗算什么?”

  30多年来,李保国不懈地努力着,直接帮扶村庄40多个,间接带动百余村庄发展,技术示范推广总面积上千万亩,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推广36项实用技术,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使山区增收35.3亿元,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前南裕生态经济沟,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一串闪光的名字。在旁人看来,哪怕建好一个科技扶贫基地都不容易,可他却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10万亩苹果生产基地、百里核桃产业带、万亩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

                             

  李保国的妻子、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郭素萍做报告。记者 郑美芳/摄

  这一切,源于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

  有人说,忠诚比能力更重要。也有人说,忠诚比黄金更重要。

  因为,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所激发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拼搏意识与奉献精神,让人不断进取,不断贡献,让人民收获很多、很多。

  

  多少山重水复中的挣扎,多少峰回路转后的陶醉。“科学有险阻,只要肯登攀。”

  1999年,临城县的高胜福满怀豪情承包了3000亩干旱的丘陵岗地,但当他手持工具走上荒岗,却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干好了。他请来了李保国。

  李保国实地查看后,肯定地说:“这地方可以治理。”随后一个多月,他带着技术团队从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多个方面展开研究,确定出种植核桃的发展方向。

  传统核桃品种杂,品质差,产量低,为了选育出优质核桃新品种,2000年,李保国亲自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引进6个核桃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从国内其他地方引进13个优良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点盯到下午4点,中午在树底下啃两个馒头就算一顿饭了。一个多月,天天如此,别人心疼想替换他片刻,他一口回绝:“关键时刻我必须盯好,错过了,要耽误一年时间。”2003年夏,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李保国用伞护住核桃新苗,自己则任凭雨水浇打。还有一次,爱人郭素萍因病住院,需要手术,李保国得知后虽然非常着急,但实验正处关键时刻,只打电话安排了一下,自己仍留在基地。那几天,人们只是觉得他偶尔会眼神游移不定,却不知发生了什么。经过五年辛苦的努力,李保国成功培育出国内最优质的品种——绿岭薄皮核桃。继而,李保国创造了核桃的矮化密植技术,实现了壮枝挂果,管理方便,连年丰产,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教授认定为国内首创。同时创造的树草牧沼四位一体的生态管理模式,实现了核桃品质的绿色有机。2009年,“太行山优质核桃产业化技术及深加工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原国家林业局在绿岭举办了首届中国核桃节,把这项标准化管理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推向了全国,仅在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在科技研究的选题上,李保国有一句名言:“脱贫为科研出题,科研为脱贫解难。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所以,他选取的,都是能广泛应用于生产,让群众受益的课题,而不是在一般数据或一个点的突破,仅仅成为课堂上的一道考题。“深眼闷炮”控制爆破松土蓄水技术、隔坡沟状梯机械整地技术、太行山片麻岩区“蓄、集、整、改、排”防洪减灾工程技术、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优质无公害草果栽培技术、绿色核桃配套栽培技术......都为山区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他发现现有节水灌溉设施在山区应用时有灌水时间不匀、灌水量不匀的问题,竟对机械发生了兴趣,研发出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溢流式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系统,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1996年8月,太行山连降暴雨,许多地方树倒屋塌,田地毁损。洪水刮走了邢台县岗底村200亩保命田,山上的果树也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李保国随省科技救灾组进村查看灾情后,眉头紧锁,太行山怎样防洪减灾,如何综合开发,这些问题深深攫住了他的心。临走,他交待村干部年前3个月内把后沟的路修通,到时他再来。村党支部书记杨双牛带领群众只用20天就把路修好了。李保国得知后非常高兴,他看出这个村的班子是真心为群众办事的,对脾气,于是带着爱人扛着行李卷就住进了岗底。

  严冬里,李保国带领岗底村民展开重建家园的奋战。托梦沟下,人声鼎沸,巨大的标语挂在山顶:跟着星星月亮走,锅灶支在托梦沟;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李保国和普通村民一样,抡锤、放炮、挖坑、搬石头。苦干一年,建成100亩高标准水平梯田,种上了绿油油的苹果苗。河南省愚公故里济源市一位副书记到托梦沟参观后,挥笔赞叹:愚公故乡在济源,愚公精神在岗底。

  从1996年到2003年,李保国许多时候都吃住在岗底。他的“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区防洪减灾工程技术研究” 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岗底的几千亩山场栽种了20万棵苹果,李保国倾注心血,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形成了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打造出远近驰名的“富岗”苹果品牌。这项技术获得2003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但李保国没有止步。2007年,他到日本长野信川大学研究梨树矮化课题,看到富士苹果的发源地在果树管理上的确有高明之处,便打电话要岗底村的技术员杨双奎前来学习。知道杨双奎没出过国,就委托人帮助把一切手续办好,一应旅途及食宿费用都有他来出。回来后他和杨双奎一头扎进果园,摸索出了适合太行山地的下垂枝结果技术。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取得28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北方经济林栽培学总论》等9部教材的编写工作。

  有人说,李保国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却不知,为了每一项成果,李保国付出了怎样的辛劳。荒山野岭上,他不顾风吹日晒采集样品,实验室里,他反反复复地分析数据……;却不知,李保国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广博,在干中学,学中干,不管是生态的、土壤的、肥料的、栽培的,还是生理的、分子生物学的,从宏观到微观,从单项技术到宏观产业设计,都努力学,都努力精通。46岁时,已经当了博士生导师的他,竟然又去扎扎实实地读了经济林博士,这在全国的博士生导师中,也属罕见吧。

  人们羡慕李保国的成就,李保国却把成就归功于党组织和广大农民:“科研不能在半空中搞,没有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我有山、水、林、田、路?是党和人民成就了我。”

  

  创新驱动发展。将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却不是个轻松的过程,尤其李保国的技术,需要千百万山区农民切实掌握在手中,才会让一片片野岭荒坡变成金山银库。这个全国知名的山区治理专家、经济林专家、大牌教授因此将自己变身为一个普通农技服务站的技术员,成了一个比技术员责任更多更广的教授,成了一个比技术员还接地气儿的教授,奔忙在技术推广第一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我”。

                             

  按照李保国研究的128道工序生产出的“富岗”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极受市场欢迎。可当初教村民掌握技术,李保国着实下了好大的工夫。那时候整个河北省还很少见苹果套袋技术,“套上不烂了吗?”村民不接受。李保国自掏腰包买来16万个果袋,在果园里搞实验:“套袋减了产,赔了是我的,赚了是大家的。”村干部说,赔了干部偿还,李保国摇头拒绝:“你给我上保险没用,人们怀疑的是我。”为了让村民掌握技术要领,他抻着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一个多钟头才能教会一个人。秋天,套袋苹果果型端正,又大又红,五六两的每个卖到10元,八两以上的能卖到50元,甚至100元,比那些果皮厚、锈斑多的没套袋的苹果价值高出几倍十几倍。这下子,农民才真心服了。第二年,村民购买果袋160万个,第三年,1800万个。

  为了把岗底村民变成专家,李保国办夜校,搞培训,常年不断。2009年,他提出借助邢台农校“送教下乡”活动,让100名果农在家里读中专。这些人毕业后,有62人又考上大专。现在,全村有了5名高级技师、1名农艺师、14名技师,191名果农获得国家颁发的果树工证书,成为全国第一个持证下田的村庄。

  为了让128道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尽快惠及更多的农民,李保国嘱咐杨双牛组织人将每道工序写成一个故事,登在报纸上,最后印成书,免费发向社会。

  李保国一身农民打扮,他也细心地揣摩农民的心理和语言。他说:“我变不成农民,农民就变不成我,这是教学相长的规律。”他真诚地融入百姓中间,用他们听得进、听得懂的语言,使其快速地接受和掌握新技术。赞皇县寺峪村的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请了一位专家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村民听得晕头转向直抓头皮。慕名请来李保国,他只教给村民两样: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一拍大腿:“原来这么简单。”

  教农民疏花疏果,他说:“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人两个,大家就都饱了……这和计划生育的道理是一样的,孩子多的家庭负担重,如果就一个孩子,上学就业、盖房娶媳妇就省劲多了,所以,果树也要实行‘计划生育’。”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每次培训,李保国都会留下手机号码,他撰写的一些普及栽培知识的书籍,也都印上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农民打电话,他马上解答,有时,农民电话里说不清楚,他就不辞辛苦直接到现场去查看指导。他手机中的900多个联系电话,农民朋友的就有三四百个,其中不乏“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宁夏苹果”、“江苏核桃”、“洛阳高核桃”这样的名字,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咨询而没说清楚自己的姓名,李保国只好这样记下来,以便随时指导和了解效果。

                             

  别说农民求问,只要遇到农民的果树发生问题,李保国都会主动帮助解决。

  1997年的一天,李保国在南和县指导学生实习结束返回驻地途中,看到一片梨园里的梨树下部叶片都卷缩在一起,丰富的经验让他一看便知道是发生了药害,想办法找到园主,一问之下,果然是他为间作的麦田喷洒了除草剂导致果树受害。他又耐心地把解决办法教给园主,这才放下心来。2012年6月,李保国受省林业司法鉴定中心委托对辛集市15个村57户村民承包的梨树药害受损情况进行司法鉴定,工作完成后,他并没有立即返程,而是把切实可行的救治办法打印出来,每户一张,让村民依法儿施行,使得梨树很快得以复原。

  山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有很多进城务工,留下些“老弱残兵”从事农业生产,李保国把一次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技术传授给了他们,既省力又省时。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将高效循环利用技术传授给了他们,使山地效益达到良田的1.4倍。李保国的技术推广工作让很多农民扬起了希望的风帆,但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他牵头成立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亲任理事长,加盟的集中生产区域和大型龙头企业总数都超过了50个,覆盖核桃产业面积10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覆盖苹果产业面积3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60%左右,两艘产业航空母舰,让更多的农民插上了科技致富的翅膀。

  有人劝李保国:院士是一个科学家的珠穆朗玛,少往山里跑跑,说不定就能登上巅峰,一个科学家何必去干技术员的活儿?他嘿嘿笑道:“价值体现多种多样,国家需要院士,也需要技术推广服务的人才。对我来说,当院士是未知数,搞技术服务让更多的老百姓摆脱贫困是已知数,如果二选一,你说,一个共产党员该选哪个?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是咱们党正在干的千秋伟业,我参与其中并能作出贡献,不比院士赖。”

  常年野外的风吹雨打,让李保国面色黝黑。他自嘲是全国最黑的教授,但在农民眼里,李老师最美,称誉他是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甚至“大恩人”、“大救星”。他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河北大地上,让千万山岭披上了绿装,让千万农民摆脱了贫困,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你像春风,迎来了山里久违的美丽,你像火种,燃亮了百姓梦中的日子!”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复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58岁。

  李保国去世前的48小时,是这样度过的:4月8日上午,在顺平县参加省科技厅举行的山区开发会议,会议结束后赶回保定,立刻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讨论,为第二天在石家庄召开的3个项目的验收会作准备。下午3点会议一结束,便自己开车带课题组成员奔赴石家庄,忙碌到晚上10点,仍不放心的他一一敲开课题组成员的房门,确认每一个环节:“验收表做好了吗?”“专家投影仪准备好了吗?”4月9日,星期六,验收会临近中午才结束,他又赶往一个果树节水灌溉项目的会议。晚上,返回保定,9点多,他还通过电话与南和县红树莓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电话沟通采摘园的事情。

                             

  李保国去世前的2016年的101天,是这样度过的:外出62天,行程近8000公里。这年的腊月二十九,李保国、郭素萍夫妇从外地赶回家中,商量着明天买点什么年货过年时,突然意识到今年没有年三十儿,两人在清锅冷灶的厨房不禁相视苦笑。还好,亲家打来电话,邀请他们过去吃了顿年夜饭。初二开始,就陆续有人找到家里,咨询开春后的果树栽种管理事宜。初五到初八,两人驱车冒雪跑了张家口的两个村、承德的七个村。这时的李保国已经饭量骤减,几乎不吃肉,中午只就着咸菜吃几口米饭,晚上就着咸菜喝碗粥。大家都劝他去医院好好查查,可他说忙,就是不肯去,劝急了,他就说:“活着干,死了算。”

  这是他一生的写照!行驶在太行山间,望着绵绵峰岭,使命感每每会鞭策他深踩油门;走进孤村陋室,听着殷殷期盼,责任心常常驱使他加快脚步。他最爱的就是治山,最高兴的就是看着山里百姓富起来。为了治山,他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顾不了自己的身体,拼着命地干。有谁知道,病魔早已紧紧缠住他的身体?1998年,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2007年,他又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冠心病。早在被查出患糖尿病时,医生就嘱咐李保国多休息,避免劳累,可他说:“我还这么年轻,我还有很多事儿呢。不做事,那太空虚了。”2007年,在张家口大海坨,平时上山总是抢在前头的他突然觉得憋气,浑身冒汗。回到保定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疲劳性冠心病。一般情况下,医生讲解病情都不让患者在场,郭素萍却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希望医生能帮助劝服他把节奏慢下来,别再拼命。李保国当时答应了,可回到工作中,就把医生家人的嘱咐忘得一干二净了。

  在辛集市做辅导时,李保国突发心梗,回到保定后,郭素萍强拉硬拽着他去了医院,医生在他的病床前特意挂了牌子:“绝对卧床休息。”可医生一出去,他就把牌子翻过去了,坚持要出院。

  多少人劝他:“慢一点,慢一点。”他总说不行:“这个点讲完了,下个点还等着呢。”多少次,上午在基地指导完,午饭都顾不得吃,带上点干粮就往下一个点赶,留都留不住:“我晚吃会儿不要紧,不能让农民等我,农民见到我,心里就踏实了。”在基地,他爬沟过坎,大步流星,讲课示范,他精神百倍,毫无病态,但回到保定的家,他常常连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甚至去500米外的儿子家也开车,因为实在走不动。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不是不知道身上两种病的危险性,正因为知道,他才更努力,做得更多,多帮一个点,就多给了一群人希望啊。有一次,他一天跑了石家庄的4000亩果园,“我累点不算什么,如果通过我的技术早一点让这些果树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增收几千斤苹果,一斤就按两块钱算,那也不得了呀,一个人辛苦一天,增收几千万元,多值,多有成就感!”

  2014年,周岱燕在南和县成立了制高点果业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发展红树莓产业,请李保国帮助。此时,越来越多的科技扶贫基地和帮扶点已经让李保国每天身心俱疲,但当他了解到红树莓对人体大有益处,并且栽培周期短、效益高、易普及,是个很好的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后,还是接受了邀请并很快组建起技术团队,建立了国内最大的树莓种苗组培中心。“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个民族。”他为公司提出了这样的经营理念。家人总在劝他抽出几天时间去旅游,放松身心,他却不停地一直往自己身上压担子。在他眼里,用自己汗水浇灌出的春天的满山滴翠,秋天的硕果累累,就是最美的风景。

  无情未必真豪杰。李保国爱自己的家,爱每一个家人。2015年在岗底村工作时,恰逢郭素萍生日,村民买来了蛋糕和蜡烛。那天晚上,李保国异常高兴地向大家回忆起他们恋爱时浪漫美好的大学时光,说到兴浓处,他学着年轻人的样子,把蛋糕上的奶油抹到妻子的脸上。闪闪烛光中,他的眼窝嘴角都是笑,郭素萍和大家的眼窝嘴角也都是笑……

                             

  只是,这样的时候太少太少了。今年3月7日,李保国与家人在平山县参加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主持人要求他对家人说句真心话,他竟好半天默默无语。

  他是否想起,夫妻当年在前南峪为了不耽误工作,把母亲和儿子接到了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因为他们做的项目叫小流域立体开发,所以村民称他的儿子叫“小流域”。有一次,学校领导前来探视,“小流域”坐进汽车怎么也不肯下来,哭着喊着要去幼儿园……;他是否想起,在岗底搞科研,把准备高考的儿子接到县里就读,却仍然没有时间做一次像样的辅导……;他是否想起,妻子两次住院手术,他却因在外地做研究离不开,只好委托同事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他是否想起,他把基地、扶贫点当成自己的家,把每年奔波路途4万公里的越野车当成自己的家,而在保定的这个家,每年的水电费总是学校里最少的……

  在主持人的一再催促下,李保国终于说出了心底话——几十年来也只能埋在心底的话:“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

  这心底话,包含着多少愧疚!李保国抱起小孙子,情难自已,眼泪顺颊而下。

  许许多多的山区百姓,因为李保国的帮助富了起来,李保国呢?30多年来,他在林业技术推广方面有求必应,多数都是无偿服务。从1989年到2003年,他在沙河市蝉房乡推广板栗集约栽培技术,讲课、现场示范、入户辅导共70余次,分文未取。他到临城县西张庄村张小常家传授苹果栽培技术,一年跑了5趟,路费都是自己出。担任着河北省核桃、苹果两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理事长,不拿一分钱工资,不持一份股份。就是他的那项溢流式小管出流节水灌溉系统发明专利,也从没想卖出去赚钱,而是走到哪里都免费教给当地企业和农民,鼓励他们应用这项技术。他说国家给我发着工资呢,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一个共产党员,计利当计天下利。他不追求金钱和地位,只想着怎么把山治好,把树种活,把果结好,干成些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儿。

  为党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被授予各种称号,获得57项荣誉。一次,他在邢台一个村子路遇堵车,路旁的农户听说李保国老师急着赶回保定,招呼来几个人,就把自家土坯院墙推倒,让李保国从院内绕了过去。去年春节,李保国夫妇到岗底村基地,乡亲们你拉我拽,请他们吃饭,从初六一直请到正月二十二,并且,一天六顿饭,早晨两顿、中午两顿、晚上两顿……

  在李保国的心中,这,是最大的幸福!(共产党员杂志社记者 李进平)



太行山作证——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2016-04-25 03:38: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编者按】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李保国去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深切哀悼。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李保国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也作出批示:李保国教授的去世,是河北科教战线、农林事业的重大损失,倍感悲痛,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李保国同志多年扎根山区,研发林果品种,推广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才学抱负根植于燕赵大地,把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胸怀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观念,彰显了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全省科技、教育、农林战线,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他的优良作风,弘扬他的奉献精神,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征程上,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本报刊发长篇通讯,追忆李保国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一生,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李保国先进事迹作为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忠诚品格、为民情怀、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和奉献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2年4月13日,在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科技园,李保国教授为群众现场演示薄皮核桃高接换优技术。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 摄

             河北日报记者 河北日报通讯员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

  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

  而他,却走了。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在我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

  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

  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为其点赞?

  巍巍太行,为他作出回答!

  太行山作证——他一心让这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更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是个“科技财神”。

  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2013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大雪,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回忆往事,河北农大教授陆秀君唏嘘不已。“4月8日,李老师和我同车去石家庄,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电话,慕名请他推荐树苗。李老师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的联系方式告诉了他,还嘱咐了若干注意事项。”

  回忆往事,杨双牛涕泪交加。“200多户的岗底,180户村民种了大小350多个果园,面积3500亩。哪个果园是谁家的,果树管得怎么样,他都了如指掌。”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有着浓浓的“三农”情结。

  他像一把火炬,点亮了贫困群众希望,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他们觉得不给李老师钱,他不会这么在村里搞服务。实际上,他不仅不拿钱,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杨双牛说。

  在付出与回报倾斜的天平上,李保国有着自己的平衡砝码。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开了首届岗底果农专家论坛,11位农民登台演讲,他一一点评。结束后,他高兴地对杨双牛说,这些农民真可称得上专家了。杨双牛说,那还不是你成就了他们?李保国摇摇头,“老兄你说颠倒了,没有他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当我们发现,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当我们知道,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说,一次在山区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话不说,拆掉自家土坯垒成的院墙,为他辟出道路;当我们看到,他走后,许多百姓带着自家的苹果、鸡蛋送他最后一程,“李老师给我们指导,从没收过我们一分钱,现在他走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在李保国心中,农民给予的这些回报,犹如脚下的太行山般“沉重”。35年,鬓染霜花,百姓的笑脸和认可成了他最大的财富。

  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如果太行山可以动情,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会为他洒下感动的泪水!

  太行山作证——他立志用科技之手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和煦的阳光下,层层梯田缠山绕梁,蓄水塘坝泛着银光。春日的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一派勃勃生机。

  沉睡千年的荒山被唤醒。李保国,就是唤醒荒山的关键人物。

  忆起往事,园区负责人刘海涛发自肺腑地感激:“李老师可是我们的大救星!”

  “大救星”“大恩人”。似乎只有这样的词汇,才能表达太行山区人民对李保国的信赖。

  我们沿李保国生前的科技开发足迹一路走来。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李保国曾这样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安就是安下心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痴迷其中。”

  一部厚重的奋斗史,在现实的采访中再现。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当年的邢台市西部山区,水灾旱灾频繁,土层薄、不涵水,“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

  留不住水土的土地,自然留不住收成。“那时的前南峪全村900多口人,就有100多个光棍汉。”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我们。

  在前南峪村,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苦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他们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白天,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夜晚,煤油灯下分析数据,苦思冥想破解之道,鼻孔经常被油烟熏得黑黑的。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同事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

  改造大山的每一个设想落地,都异常艰辛。

  开沟需要爆破。当时条件有限,他们所用的炸药得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原料配比,还要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炒制。

  炸药用量多少,关系开沟深浅是否适宜。每放一炮,李保国都要仔细测量,记录数据。

  有一次,他和同事们在一片山地上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一阵闷响,炸点连续按计划成功爆破。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个炮眼没响。“问题出在哪儿呢?得去看看!”他快步走出了掩体。

  “危险!”同事们在他身后大声呼叫。

  已经走出老远的他停下来,对大家摆摆手,然后继续走向那枚哑炮。四周一片寂静,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只见他时而扒开松土查看,时而在携带的数据本上记录,直到他拆除了引信,用动作发出个安全信号。大家走过去发现,李保国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基于山势,通过爆破,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会汇流到沟中。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

  1996年,50年罕见的暴雨重创太行山区许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葱依旧。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

  “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山区治理行得通,干旱丘陵地区又如何呢?

  临城县治理干旱丘陵岗地,曾几十年不见成效。忆起当年开荒的艰难,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俺们就像老牛啃南瓜,无处下口。”

  他们找到了李保国。

  李保国一口答应下来。他每天起早赶晚,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等情况。通过采样他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乱石滩不存水,下面是礓石层,礓石强碱性,根本种不活树。

  “把礓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

  他制订了“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的治理规划,将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

  “保国老师对我说,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地方种植的核桃品质差、品种杂,难以实现品种化种植推广。就这样,他开始了艰难的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高胜福回忆道。

  2000年,李保国引进19个核桃优良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

  他一头扎在核桃林,仔细观察每一棵核桃树的生长。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当年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时一直盯到下午4时,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

  “我们不忍心,想替他,让他回去吃个热乎饭,他却说果树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至少要延误一年时间,关键时期必须盯好,结果这一盯就是一个多月。”高胜福说。

  有一次,李保国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他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把自己晾在了大雨中。

  经过五年不懈努力,他成功选育出中国独一无二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

  李保国先后用10年时间,研究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如今,这些技术成果被我省丘陵地区农民复制。仅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使昔日的荒山秃岭,不仅变成绿水青山,而且变成金山银山。

  “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

  他一次次转移“战场”——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他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2014年,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打算用3年时间实现年产1000万株幼苗。“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个民族。”他满怀豪情。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他一次次探索创新——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省工省力的技术广受农民欢迎。

  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一区一地的成功效果有限,李保国的眼界更加高远。

  他奔波在全省各个重点产区和龙头企业间,牵头成立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盟的集中生产区域和大型龙头企业总数均超50个。其中,覆盖核桃产业面积10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覆盖苹果产业面积3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60%左右。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

  他的话,发自肺腑,见心见肝——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前边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边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这辈子,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他像一棵大树,扎根巍巍太行,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生前,李保国曾提到要成立河北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把太行山区产业带统一整合,串成一条线,给太行山系上既有显著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金腰带”。如今,他虽然走了,但是我们相信,人们将循着他开拓的路径继续前进,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太行山作证——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这儿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

  4月8日上午10时,阜平县林业局的祁娇娇在“桃‘李’之家”微信群里发图片问大家。

  “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时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

  晚上9时9分,“老山人”回复。

  “桃‘李’之家是李老师弟子们建的微信群,你看这个‘李’字是加引号的。‘老山人’就是李老师。没想到,只隔一天……”河北农大生命学院教授顾玉红一边掉眼泪一边说。

  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学生汤轶伟,在读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研究。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养分。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的山地开发中,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

  为了让李保国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太行山区,河北农大为他的课题组建设了3个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科研设备,学院的综合实验室也优先保证他的研究生使用。

  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指导性强,倍受学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严”是出了名的。

  李保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学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2013年他的一个硕士生因为前期准备不认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学生赵志磊记得,2000年那会儿,刚开始使用电脑,一些学生写论文时在电脑上复制抄袭。“李老师严厉地批评他们说,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聪明。”

  学生郝梁丞记得,跟李保国做课题时,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被他训哭过。“写实验记录、计划的笔,李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必须用铅笔。因为相比中性笔,铅笔字保存时间更长。一旦发现我们没用铅笔写,他会马上撕掉。”

  学生李迎超记得,实习期间,李保国带他们学习核桃嫁接,有一次李保国问李迎超“你今天嫁接了多少棵?”李迎超回答说嫁接了100棵。李保国摇摇头说“农民们每天都能嫁接500棵!”在李保国的督促下,后来李迎超每天嫁接核桃树能达到1000棵。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慈”也是出了名的。

  学生顾玉红忘不了,2002年,为了方便她写毕业论文,李保国专门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借给她用。那时候笔记本电脑还不普及,李保国的儿子李东奇当时还小,自己想玩电脑,对此还挺有意见,觉得爸爸太偏心了。

  学生郭芳忘不了,4月4日见了李保国最后一面。“吃饭的时候,李老师特意把我拉到身边坐,悄悄问我找对象了没有,鼓励我遇到喜欢的就去追。”

  斯人虽逝,李保国却用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诠释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担当和追求,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学好本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太行山作证——他甘当“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前几天我还劝他说,苹果树正开花,要不在岗底村住几天,指导指导果农,捎带休息休息。他一口回绝‘我哪有时间?’”

  面对我们,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泪水涟涟。“如果知道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我一定不会这么由着他、顺着他。”

  年前的一次采访中,李保国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

  三个家,三重情,三份爱。

  这些年,河北农大家属院里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反倒成了一个匆匆的驿站。

  我们了解到,在去世前的4个多月时间里,他在家的时间总共不到10天。就连春节假期,也只在家休息了一天。

  “家里的水电费在学校是最少的。”郭素萍说。

  甚至在这个家里,夫妻俩都没有多少时间交流。

  “因为工作太忙,已经很久没有晚上8点以前吃过晚饭了。吃完饭,我抓紧干点家务,他忙着打电话安排事,或者看学生的论文。”郭素萍说。

  当年,郭素萍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是李保国工作上的搭档,夫妻俩根本无暇顾及远在保定的家。

  不得已,他们只好把年迈的母亲和一岁多的儿子也接到村里,一住就是4年多。

  他们的课题叫小流域的立体开发,所以当地好多村民管他们的儿子叫“小流域”。

  “有个事到现在提起来我都难受。”郭素萍说,有一次学校领导去山里看他们,走的时候,儿子爬上了人家的车,死活不下来,哭着喊着说,要回保定,想上幼儿园。“没办法,我只好硬把孩子拽了下来。”

  “我先后两次做手术,他都在山上,手术通知单都是我同事签的字。我和儿子确实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一直理解他、支持他。”郭素萍说。

  她记得,3月7日下午,李保国在平山县参加省妇联举办的一个活动,儿子、儿媳特意带着不满5岁的孙子从保定来到现场。一见到爷爷,小孙子马上趴在爷爷肩膀上,黏着不下来。

  这时,一向专注事业到了“不近人情”程度的李保国,露出了柔软的一面。在活动现场被主持人要求对家人说句真心话时,他显得很不好意思,可最终还是“挤”出了自己长久以来积在心底的愧疚:“老婆、儿子,我爱你们,但是我顾不上管你们。对不起!”他抱着孙子,流下了眼泪。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这样的话。”郭素萍告诉我们。

  这些年,帮扶基地临时的家,李保国也住得少了。

  “现在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很多地方找来,能坚持多去一个地方,就不能少去一个。也许多去一地就能改变更多老百姓的生活。”他说。

  有一次,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给农民作技术指导。

  “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元。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多值!”

  这些年,车上那个流动的家,对李保国来说越来越重要。

  雨靴、草帽、衣服、工具包,空间不大的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中午把后座放平,稍微躺一会儿,缓解一下疲劳。

  车上,还是夫妻二人交流最多的地方。

  一年行程约4万公里。除了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李保国几乎天天奔波在路上,上车当司机,下车当劳力。

  考虑到李保国长期出差和下乡需要,河北农大在很早之前就要给他配专职司机,可他却婉拒了学校的好意。

  “还是自己开车好,方便工作,说走就走。何况我天天上山下乡,铁打的司机也受不了。”他顾念着别人的辛苦和感受,却唯独没有考虑自己。

  去年12月16日晚上,“燕赵楷模”发布厅在河北电视台录制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结束时已经晚上9时多了。大家知道他第二天要去平山,考虑到他身体不好,都劝他在石家庄市区休息一晚。他说:“今晚上赶到平山,明天一早就能干活。”坚持连夜自己开车走了。

  今年春节过后,李保国明显憔悴,脸色发黄,饭量变小。出差在外,午饭经常只吃半两米饭、几口咸菜。

  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他的病有多严重。

  因为常年奔波,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李保国先后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和重度疲劳性冠心病。

  “一般医生讲病情的时候不让患者本人在场,为的是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但是我们家不一样,我特意叫着他一起听,就是希望医生能帮我劝住他,把工作节奏慢下来。”郭素萍说。

  “在家多休息吧,别这么拼命了。”周边的人也纷纷劝李保国。他却说:“人活着时要有事干,没事干,不就精神空虚吗?你不知道我在底下跑着有多享受。”

  “我阻拦不了他继续拼命,只能跟在他的身边照顾他。出门我一般都带够一周的药量,有时候事儿连成串儿,超过一周了,就得回保定取,然后坐火车再赶回去。”回忆往事,郭素萍悲痛万分。

  这个春天,他一直在路上。

  今年2月初,省委作出关于在全省广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中央和省内媒体集中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他更忙了,不仅省内各地贫困村纷纷请他支招“脱贫”,连省外群众也打来了求助电话。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石家庄、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唐山、保定、邢台,都留下了李保国奔波忙碌的身影。

  “4月1日,邢台—南和;4月2日,邢台—前南峪;4月3日,邢台—南和;4月4日,邢台—保定……”一张学生手中的日程表,记录了李保国去世前的行程,它默默无语,却又凝结着万语千言。

  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不要总忘记了黑夜和白天。”

  但李保国闲不下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他通过微信,指导岗底村村民梁国军治果树叶病;

  他联系买来滴灌设备,叫人拉到前南峪村的苹果园里;

  他跟南和县红树莓产业园负责人周岱燕在电话里沟通了建设采摘园的事宜;

  ……

  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以身报国”。

  4月12日,省委追授李保国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4月13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作出决定,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让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党员干部不断涌现出来。

  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与太行同在,如同那些战争年代把名字镌刻在太行山上的英雄一样。

  年年太行披绿之时,人们会一次次忆起他的功绩。

  一座丰碑,一座新时期党和人民的知识分子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

  (撰稿/河北日报记者霍晓丽、王敬照、陈诚、张永利、杨威力、王峻峰 河北日报通讯员杨永丽)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贵州网友千里之外写歌缅怀“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2016-04-20 18:26:00          
李保国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感人事迹也打动了千里之外的贵州网友张永。这位网友连夜创作出歌曲《太行新愚公》,以表达对李保国的悼念和敬仰。          

素昧平生为爱感动 贵州网友创作歌曲缅怀李保国教授

2016-04-20 14:26:32          
邢台市将建立李保国纪念馆                                        
2016-04-20 09:13:06          
4月18日从邢台市委举办的首场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获悉,为使邢襄人永记“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的奉献精神,该市将建李保国纪念馆,并设立李保国科技奖励基金。          

省委决定追授李保国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2016-04-16 08:30:37          
李保国,1958年2月出生,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4月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生前系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愚公”甘当拓荒人 河北各界干部群众追思李保国教授

2016-04-15 18:08:34          
资料照片: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相关报道:“老山人”走了——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上)“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下)专题:中国梦·梦想进行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一生致力于山区林果产业科学种植,河北各地干部群众近日以各种形式缅怀李保国教授用一生书写的“老山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