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时间是:
教工之家

抗“疫”心语:千军万马迎破晓

来源: 编辑:邱泽媛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2日

自新冠状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们逐渐从最初的手足无措中惊醒,纷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共同抗“疫”。在疫情期间我既作为武汉本地人见证了武汉志愿者的努力,又作为文字记者跟着搭档一起看见了许多华农学生的“力量”,记下了一些采访的抗疫故事。疫情时,我校许多青年学生主动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成为无所畏惧的“逆行者”,希望在这场战“役”斗争里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力量。

习总书记说:“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这句话在全面抗“疫”的关键时期,激起了许多华农学子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意识。他们知道自己虽然无法冲在第一线支援武汉,却可以帮助身边的人普及疫情知识,教他们如何保护自己,不让病毒有可乘之机。而居委会都会呼吁有能力的居民协助防疫工作时,许多华农学子毫不犹豫加入其中。

我曾作为文字记者有幸了解到一些参与志愿工作的同学的想法。她们告诉我,现在全民抗疫,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的一部分,都应该与祖国同行,谁也不能够置身事外。“开始的时候很多居民都没有意识到这次疫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许多人不能正确佩戴口罩甚至拒绝佩戴口罩,有些人还在串门聚会……我既然能够掌握基本的防疫知识,也对这次疫情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就应该为抗'疫'献出自己的力量,哪怕这力量是微薄的。”一位校友跟我谈了自己加入战“疫”的原因,我能透过屏幕感受到她眼中流露出坚定的光芒。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除了积极参与抗疫的校友们,我身边还有一些普通事例。例如其实我的父亲也作为一名社区志愿者参与了这次“抗疫”行动。我是武汉本地人,疫情期间我们家属于被全国重点“关注”的区域。我的父亲心地善良且力气很大,所以他主动请缨担任社区志愿者为大家买菜和分发。又因为我们家这边是老社区,老人很多,楼里没有电梯,父亲还时常为那些腿脚不便或者独居的老人“送菜上门”。通常等他终于一栋栋送完菜,回家时都是累得满头大汗,我们家也因为他的志愿工作时常晚上七点半才能开饭。但我和母亲都很体谅父亲,父亲也始终没有一句怨言,甚至更加高兴地给大家帮忙。然而帮忙的过程中也不全是开心的事情,总会有别人不领情的时候。我们社区替为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家着想,特意发放免费的“爱心套餐”给他们,我爸自然也帮着分发。但有一次分发的时候,有一户人家,大娘愤怒地指着他们,拿着“爱心套餐”质问:“天天都是这些东西,怎么就没有猪肉鱼肉?”我爸告诉我,当时他们这些志愿者听见这样的话,说不生气那是假的,但其实更多的是心酸,总会有人拿别人的好心当做理所当然。然而波澜过后,第二天我爸和那些志愿者们还是热情地继续搬菜发菜,没有一个人因为昨天的不愉快而打退堂鼓,送菜时没有负面情绪。这时候我就会想,疫情中这么多的志愿者,为什么值得尊重,为什么是伟大的呢?然后我发现,不仅仅因为他们勇于冲在大家前面,乐于奉献,其实还在于当他们受着一些无理取闹的质问或者指责时,能坚韧大度地忽略这些负面内容,继续饱含热血地去完成自己的责任和意愿。这就比如有些医护人员,一面忙着救治病人,一面要忍受部分病人家属的谩骂,可谁都没有说过“我放弃” “我退出” “我不治了”。这就是我由衷地敬佩与尊重那些疫情期间无私奉献的“抗疫”人员的另一个原因,这也是铸成“伟大”的另一个部分。疫情如令,责任如山。

而我自己,在武汉最需要做的就是“关上大门朝天过”,不给社区和大家添麻烦。我可以帮着父亲核对每家买菜的信息,但此刻我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对战疫的最强支援。

疫情还未彻底结束,温暖更不会就此消逝。我相信爱心还会继续传递,年轻的新一代会用青春筑建防疫的长城;而年长的前辈们会砥砺前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共同坚信着战“疫”的胜利就在眼前,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世界加油!

待雾尽风暖迎春光破晓,期盼你我静好时光下的再度相遇。

文字作者:经济管理学院工商1907班 孙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