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时间是:
研究生教育

[大讨论] 研究生教育改革之我见

来源:王树梅 编辑:万融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01日

     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完善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明确了思路。优秀人才是强国之本,研究生教育则是为国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研究生教育必须紧跟国家现代化步伐,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改革。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一环,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外,更应当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总体来讲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致使相当一部分研究生虽理论功底扎实,但实践能力差,无法将所学知识正确应用。作为一名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常常会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感觉,只知书本知识、论文观点和ppt,不知风俗人情、知识的具体应用。另外,通过对自身和研究生群体的观察发现,由于研究生群体绝大部分为应届本科毕业生直升,既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属于从小到大一直在读书的群体,因此这部分学生社会经验较为浅薄,甚至个别学生生活常识亦是缺乏,这也是实践经验欠缺的表现,与我国研究生培养旨在为国输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目标不符。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群体的整体实践能力。

2.连接课堂与工作的“断层”,注重衔接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指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他指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人民群众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等最前沿,培养适应多领域需要的人才。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制度、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国际合作,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对于人文社科类学科来讲,研究生课堂学习大多以理论为主,课堂之外的调查实践相对欠缺,对于理论知识在学成毕业后如何应用接触并不深。因此,研究生教育改革应当致力于连接课堂与工作之间的“断层”,使学生不再处于一种较为迷茫的状态下去学习,而是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自己所学知识在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价值,如此,教学与学习、学校与单位、科研与理论能够更好地贯通,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后能够更快地适应、更好地衔接,发挥带头作用,以此来实现研究生培养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革故鼎新

孙春兰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中指出,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她指出,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应着力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塑造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相比较理工农医等学科来讲,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的实践创新难度较大,因此,在这些学科内,导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敢提问题、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意识。另外,人文社科类学生培养更应注重结合国情和现实问题,让学生们“沉下去”“走出去”,切实使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与现实生活相接轨,增加社会经验和人文思辨能力,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也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须有为国培养人才之担当,革除弊端,为国家现代化进程输送人才。

文字作者:王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