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呈现,在突破传统农业发展限制、提升资源利用率和推动生态可持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地制宜是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新时代展现,对于一切从实际出发,破解农业生产力领域难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根据农业农村实际需要和条件,充分培养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加强科技支撑和培育地方产业。
盘活农业人力资源“一盘棋”,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供给。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从多个环节协同推进,每个环节都需要具有专业人才主导、参与和连接,需大力培养多元化人力资源,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要聚焦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运用。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一方面,推动多层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以“科技领军人才引领创新方向、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知识创新与技术突破、科技推广人才连接科研与市场”的方式让农业产业在创新驱动下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的实践应用与成果转化,通过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确保科技人才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充分发挥。要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农民致富的带头人。一方面,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重点面向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结合线上与线下的农业技术培训课程与实操训练,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提升生产效益,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在技术应用、经营管理和带动农户方面的示范作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共同体的发展。要加快农村二三产业人才集聚提升。二三产业人才是链接城乡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组建专业精干的农村创业创新导师队伍,提供技术、信息、市场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创业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全国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多元化、广覆盖的培训模式,全面提升农村电商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
创新应用现代科技“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科技兴农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发展应用现代科技,让更多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要突破种子改良的关键技术。农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科技,要害是种子。一方面,需加大生物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领域科研投入和经费支持和深度整合种业创新中心与种子改良信息化平台资源,推动关键技术攻关,把握种业命脉,提升农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可积极参与国际科研项目,与国际顶尖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并结合我国农业实际需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要推进绿色农资的研发创新。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一方面,应开发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利用微生物技术、植物提取物等手段,研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以减低农业污染程度、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另一方面,应研发和推广功能性农膜,充分发挥其消雾、防尘、散射、遮光、保温、转光、防虫及可降解的特殊作用,以提升耕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要实现农业机械智能转型。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全力攻坚农业机械技术研发与创新、以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技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力推动应用场景拓展,依托精准农业、智慧农场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切实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资源利用效率。
精耕乡村特色资源“一方土”,为乡村振兴拓展多元化的产业版图。“土特产”作为乡村特色资源的重要载体,不仅是乡村文化的象征,也是推动产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抓手。要挖掘乡土资源。乡土资源是新质生产力扎根乡村的“土壤”,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一方面,开展资源普查和价值评估,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农村多元价值为目标,以农业农村特色资源为依托,充分发挥农村特色优势;另一方面,融合现代视角与创新思维,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市场趋势和发展理念,探索乡土资源的多种可能性,推动乡土资源的现代化转型。要打造农业品牌精品。农业品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提升农业品牌推广与市场运作能力,不断丰富营销场景、创新营销方式、拓展营销渠道,增强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消费者认知度;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完善、市场竞争优势突出、品牌影响力显著的核心企业,推动加工设备的升级换代,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品牌附加值。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兴旺,互动融合是关键,协同发展是保障。一方面,围绕农文旅、农工商、农林牧渔并举等多样形式,鼓励城乡回流人才投身创新创业,带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创新多元化收益共享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作者:刘双,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系主任,副教授;陈德蔓,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中央高校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基层党建引领农村共同富裕的机制研究”(2262024MYPY001)阶段性成果】
来源:人民网 http://hb.people.com.cn/n2/2025/0318/c192237-4116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