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雷锋精神是舍己为人敢担当的奉献精神,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看今朝,砥砺前行,雷锋精神是恪尽职守写忠诚的敬业精神,厚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为民情怀;展未来,百舸争流,雷锋精神是勇立潮头敢为先的创新精神,绘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人生底色。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以丰富内涵为经,以培塑价值为纬,是对历史之问的回响、对时代之问的应答、对未来之问的启迪。
雷锋精神何以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深挖精神富矿,回答好历史之问。岁月流转,时光更迭,历经六十二载春秋的雷锋精神犹如一座跨越时空的富矿,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愈发熠熠生辉。雷锋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到习近平总书记给鞍钢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中提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从“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生根发芽”,到雷锋班、雷锋车队、雷锋学校、雷锋医院的“茁壮成长”——雷锋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超越特定的历史语境,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雷锋精神何以与青年使命同频共振?解码奉献基因,回答好时代之问。雷锋精神不仅以其质朴宽厚的品质激发了青年“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使命感与“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感,还以其崇实笃行的意志激活了青年“岁月不待人”的危机感和“及时当勉励”的紧迫感。当代青年对雷锋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不再停留于“好人好事”的浅层模仿,而是印刻在脑海里,流淌于血脉中,逐渐升华为对“奉献基因”的上下求索。当青年党员以“钉钉子精神”的落锤无悔扎根在脱贫攻坚的第一战线,将论文写进祖国的田间地头;当青年志愿者以“钉钉子精神”的全力以赴共筑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将身影留在洪水肆虐的堤坝决口;当青年教师以“钉钉子精神”的持之以恒耕耘着广袤无垠的知识田野,将智慧播撒在乡村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这些实践既是对雷锋“我愿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核心理念的时代呼应,更是青年一代对“小我与大我”关系命题的铿锵回答。奉献基因的代际传承,便在此刻显现出强大的共振效应。
雷锋精神何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锚定奋进坐标,回答好未来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从“打工人”转向“新农人”,从“奔赴星辰大海”转向“扎根脚下土地”,他们以雷锋为榜样,心系群众冷暖,通过技能帮扶、文化浸润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在浙江“千万工程”的实践中,基层干部以“雷锋式调研”叩开千家万户的大门,以“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现代化治理方法,以“互联网+特色农业”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目标。他们与雷锋同行,始终秉持“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的态度,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不平凡的色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最大效能。在湖北加快建成支点的征程中,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突破传统玉米育种范式,实现饲料蛋白替代进口大豆的创新性突破。当“锐意进取”具象为基础研究的长期深耕,“自强不息”升华为技术创新与实践突破,雷锋精神便从文明符号转化为行动指南,在破解“卡脖子”的难题中书写着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方案。
从“深挖富矿”到“解码基因”,从“回应时代”到“赋能未来”,雷锋精神的传承弘扬之路,实则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生动缩影。面对历史、时代、未来三问,雷锋精神给出了最坚定的回答:真正的精神丰碑,既能向下扎根汲取历史养分,亦能向上生长绽放时代光芒。每个人都能用行动续写永不褪色的精神史诗,让雷锋精神的火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永远燃烧。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http://www.cnhubei.com/content/2025-03/17/content_19026188.html?spm=zm1033-001.0.0.1.5VrClg
作者:陈睿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