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颁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作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首要政治任务,这一要求与青年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高度契合。“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与现实互动、与群众交流是最好的学习方式。青年走进千家万户,沟通社情民意,在“传播者”与“学习者”的双重角色中,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从理论认知到实践认同的华美蝶变。理论政策宣讲是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青年思想成长与价值形塑的关键实践场域。
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促使青年自主深化理论认知。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强调“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理论政策宣讲亦是。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系统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青年唯有摒弃碎片化、片面化的学习方式,以“致广大而精微”为圭臬,深耕理论政策沃土,做“深学者”,方能洞悉其精神实质和理论高度,讲好讲透其丰富内涵。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机制,促使青年主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辨析思想理论脉络。知识重构的过程亦是价值澄清的过程,青年将个人感悟与理论精髓有机结合,自发形成系统性认知和价值判断。从认识真理、掌握真理到信仰真理,青年逐步驱散认知迷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理想信念的坚实根基。
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是构建青年价值观的实践课堂。王阳明《传习录》有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强调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志愿服务突破“思政小课堂”的限制,通过“进实践”延伸育人链条,使其成为“社会大课堂”中的具象化思政教育形式。青年将书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嵌入具象的应用实践,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灵活调整表达方式,用“群众语言”阐释“党言党语”,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在“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交融中,青年不断验证思想、修正错误,感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现实价值,真正实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塑造青年,形成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统一,锤炼出坚定的政治信仰与崇高的理想追求,形塑正确的三观。
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形塑青年的政治主体性和责任感。“教学相长”是《礼记·学记》中传承至今的宝贵智慧。当青年从“教育对象”转变为“教育主体”,其政治认同呈现从“外在规范”到“内在自觉”的升华。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赋予青年策划、组织、评估的全流程参与权,激活其主人翁意识,推动专业技能与国家战略需要融合,自觉将个体叙事写入民族复兴的宏大语境,实现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的紧密关联。这种实践参与使青年感知社会现实,应对社会问题,履行政治使命。“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不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自发生出的价值共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使命担当的觉醒,标志着青年从“理论消费者”向“时代叙事者、建设者”的深刻转变,青年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变革,“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纵观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对青年思想的影响,其本质是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螺旋上升过程,实现政治社会化与个体成长的同频共振。当青年在田间地头阐释乡村振兴战略时,在社区课堂解读“全过程人民民主”时,在教室讲台普及法律知识时,他们不仅在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更在服务中建构起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同向、与人民同心的精神坐标。这种成长模式,既回应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政策号召,更培育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国一代”。
(作者李文杰系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李丽系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pc/content/202504/01/content_409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