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在创业楼121举行。郭琰教授应邀作题为“批判性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思考”的学术报告。
首先,郭琰老师从语词内涵切入,阐释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通过概念拆解的方式,分析词典中对“批判”“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词的定义,并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批判性思维的不同定义与其内涵发展的脉络,指出批判性思维是面对一个依现有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体通过假设形成思维飞跃,通过检验进行证据确证的完整思维过程。同时她强调,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阶思维,其关键要义在于“新观念的生成”,蕴含着怀疑和探索的精神,对创新至关重要。

报告会现场(郭琰 摄)
随后,她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批判性思维的哲学渊源,从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培根的“四假相说”、笛卡尔的怀疑方法到康德的理性批判,阐明其深厚的哲学史思想基础。她从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切入,重点谈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批判性思维,指出马克思的批判性思维在回应“人的自由与解放”问题中呈现出来,是其创立理论的方法、途径和工具。马克思不仅以“批判”命名著作,更以“分析、自我阐明、批判、辩证法”等语词呈现批判性思维,其批判性思维具有特别迫切的时代问题意识、特别明确的批判领域、特别彻底的探索过程、特别无情的批判风格、特别犀利的批判文风等特征。
最后,她就善用批判性思维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向新生们提出了四点建议:精读经典著作,提升理论储备;融合原学科知识,提升跨学科思维;敢于提问善于分析,训练提问能力;结合农林高校特色,聚焦“三农”问题研究。与此同时,她总结指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需长期培养的习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持续思考,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精神。
文字:向晓悦
图片:向晓悦
审核:郭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