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记者 陈超奇)8月1日,湖北省社科界“发扬奋斗精神,推动乡村振兴”理论研讨会在宜昌市夷陵区许家冲村举行。会议由湖北省社科联、中共湖北省委农办主办,我校和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宜昌市社科联、中共宜昌市夷陵区委等共同承办。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主持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40余位专家学者嘉宾参会交流研讨,为推进乡村振兴和湖北先行区建设建言献策。
理论研讨会现场(记者 陈超奇 摄)
青平副校长致辞(记者 陈超奇 摄)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家冲村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等不来、也送不来,要靠广大农民奋斗。”我校副校长、湖北省社科联副主席青平在致辞中表示,奋斗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显著的精神标识,要大力弘扬、自觉践行,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和全社会一道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不断探索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新路径,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共识和力量。
宜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正英在致辞中指出,宜昌立足“大山大水大枢纽、强产兴城创典范”的特色禀赋和发展任务,正在加快推动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打造世界级宜昌成势见效。“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她希望以本次理论研讨会为契机,推动宜昌乃至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教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程华东教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谷成教授和李晓云教授分别以“把握一个概念形成一个行动做好四篇文章,推进乡村振兴”“以共同缔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须夯实农户家庭经营这个基础”“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基石与产业融合”为题做主旨报告。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三峡大学的左亚文、易新涛、胡孝红、胡银根、梁伟军、霍军亮教授分别围绕“乡愁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青年人才参与乡村振兴路径探析”“产业振兴与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内涵”“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等问题进行了发言交流。
与会专家发言(记者 陈超奇 摄)
宜昌市夷陵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郑书香在发言中对区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并表示,下一步全区将在“下好产城融合的先手棋、打好价值转化的主动仗、攻克资源转化的大难题”三个方面着力推进乡村振兴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后,武汉市金色惠农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湖北食汇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全国十佳农民王建兵作为企业代表进行了交流发言。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曾德云在讲话中指出,面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要求,要重点抓好“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等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深入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刘爱国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全省社科界要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在献智献策中彰显担当作为。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宣传和阐释;二是要进一步增强为湖北先行区建设和农业强省建设建言献策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共同缔造”理论和实践研究,助力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湖北省、宜昌市社科部门,省、市农业农村部门、夷陵区委相关部门嘉宾参加会议。会前,与会嘉宾和专家学者还与许家冲村民代表围绕“共同缔造”开展了乡村夜话,并参观了许家冲村展览馆。
附:与会专家发言内容摘编
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 雷明: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于把握一个概念、形成一个行动、做好四篇大文章。一是应全面准确把握“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这一科学概念,注重从现代性与社会主义本质视角看待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征程中的乡村振兴;二是要着力形成共富发展的行动,即围绕共生、共行、共建、共治、共享五大理念,通过加强公正的高质量发展机制、公正的城乡收入分配分配机制、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的建构与保障,扎实推进携手共富;三是要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做好四篇大文章,即通过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县域外东西协作发展、不断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程华东:湖北省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创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湖北篇章”,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力之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价值引领和动力引擎。从理论逻辑看,“共同缔造”的价值旨归在于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从实践逻辑看,“共同缔造”的价值旨归在于坚持群众主体性,践行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五共”理念,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认为,以“共同缔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强县工程”为抓手,践行“五共”理念,通过“共同缔造”行动着力提升城乡社区建设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农村党建质量和水平,以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李谷成:小农户占据我国农民群体的绝大多数,实现好小农户的发展和福祉,让广大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乎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要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质、家庭经营的特殊优势、农户的规模经营问题、农户家庭经营的效率问题以及当前小农家庭经营面临的困境与前景等方面进行探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我国“人多地少,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必须认清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这一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引入现代农业轨道,使亿万小农户共享现代化成果,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李晓云:全方位有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提升粮食产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应从稳生产、保供应、防风险、强机制等方面构建保障粮食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框架。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科技强省,不仅是传统粮食主产区,同时水稻、油菜、柑橘、水产品等特色农业突出。但结合调研发现,当前湖北粮食生产中仍面临土地经营规模小且细碎严重、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支撑有待加强等问题。对此,应依靠种业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水稻、油菜等作物单产潜能,并通过处理好内循环与对外合作的关系,粮食潜能与产业链的关系、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进而更好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左亚文:乡愁是人对其生命本源的一种本体追问,也是对如何解决人自身的本质矛盾所作的终极探索。在现今实施振兴乡村文化的战略举措中,乡愁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大课题。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传承敬老爱亲的孝悌观念、相望相助的邻里关系、重情守信的民风民俗、勤劳俭朴的生活作风,需借助乡愁作为精神动力;做好乡村文化产业与旅游文章,推动乡村发展也离不开激活城市人群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乡愁情绪。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易新涛: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具体而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等基层工作中的核心作用,通过不断密切与群众间的桥梁纽带,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坚强领导核心。当前,进一步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要以提升思想认识为先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实际工作为载体、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以大抓基层为鲜明导向,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胡银根:从总体思路来看,产业振兴与融合发展关键在于重塑生态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共享利益链。在此基础上,各地在推进产业振兴过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与因物制宜的原则,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从产业振兴的典型模式来看,做强特色农业、做响品牌农业、做好休闲农业、做优立体农业是当前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融合发展发展的主要方式。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胡孝红: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村庄普遍缺乏致富能手、电商经营和创业创新领域青年人才,而青年人群普遍因为乡村创业环境、薪资待遇等原因不愿到乡村工作或创业。如何吸引新时代青年人才走向农村,深耕农村,驻扎农村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反思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青年人才“引”“用”“留”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应持续推进农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农业人才。同时,要增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舆论引导,培养青年群体奋斗精神,吸引更多青年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梁伟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具体而言,这一思想体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八论”,即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内涵论,二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地位论,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论,四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任务论,五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论,六是“四化同步”发展论,七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论,八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论。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霍军亮:新时代以来,农村基层党建发生着显著变化,但仍面临村级集体经济整体较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村庄空心化、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实践创新,补短板、强弱项并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从社会环境、政策体系、制度机制、方法路径上进行总体谋划和系统推进。
(与会专家发言内容由通讯员 孔浩 杨小婓 谢佩希 整理)
审核人:梁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