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时间是:
党务在线

党的建设学说

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9日

党的建设学说:历史、理论与实践

  绪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概述

  第四章毛泽东建党学说

  第五章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

  第六章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第七章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的改进与创新

  第八章坚持、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第九章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第十章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十一章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

  第十二章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

  第十三章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十四章前苏联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历史教训

  第十五章西方政党和政党体制

  第十六章第三世界政党概述

  第十七章一些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的主要作法

绪论

一、党的建设理论是一门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共产党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有了140多年的历史。100多年来,共产党从一个很小的组织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巨大政治力量,并且在一些国家成为执政的政党。历史已经证明,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共产党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前途和希望;同时,还因为它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即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因而能够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的建设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和进行自身建设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以及如何发挥这一领导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要全面理解党的建设理论的研究对象,需要对政党这一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特殊现象作一番介绍。
  中文上所说的,在历史上没有政党的含义。现在的政党一词,是从外文移植过来的,是指一种社会政治组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认为,政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阶级性,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并为其根本利益而斗争的社会政治组织。这种社会政治组织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封建时期,没有政党,也不存在政党产生的条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君主集权制度,不仅剥夺了被统治阶级的结社自由,也不允许本阶级的成员享有结社的权利。中国历史上的会党,一般都属于秘密民间团体,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有的具有反叛性质,甚至成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有的则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开始是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政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求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教神权统治,实行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制度。这种议会民主制不仅表现为议会等机构采取普选的形式,还表现在允许组织政党。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造成资产阶级内部为了追逐最高利润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由此分化出不同的阶层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有着共同利益的阶层和集团在斗争中结成联盟,组成政党,通过政党去争夺议会席位,攫取政府要职,掌握国家权力。总之,资产阶级政党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资产阶级发展到取得国家统治权和建立资本主义议会制度的条件下产生的。对于资产阶级政党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早期的资产阶级政党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产生的,当时,它们所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是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因此,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的作用,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资产阶级政党便成为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一般都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上升为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主要矛盾,因而现代资本主义各国资产阶级政党一般都趋向于保守,起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至于被压迫民族中的资产阶级政党,情况更为复杂,它们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斗争中,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协性、软弱性的一面。
  无产阶级政党是后于资产阶级政党而产生的。它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于1847年创立的共产主义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和同盟章程——《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诞生。
  党的建设理论是一门科学,原因在于:
  第一,党的建设理论有着特定的、独立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党的建设理论是以无产阶级政党作为研究对象的。党的产生、发展、自身建设和实现党的领导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党的建设理论就是研究这些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从广义来讲,党建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它有着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有着特有的规律和理论体系,因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
  第二,党的建设理论所阐明的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发展、自身建设的规律已经被历史所证明。100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指导下,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艰苦中诞生,在敌对势力的围剿、扼杀中发展,在克服内部缺点、错误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历经曲折而不断成熟,显示了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这是党建理论科学性的最有力的证明。当然,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在世界上,有些党会在斗争中遭受挫折乃至瓦解、变质,但从总体上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进行的斗争决不会停止。实践早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无产阶级政党决不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产物,也不是反动派人为地可以扼杀的,更不是机会主义者的叛卖所能葬送的。而世界上一些党所出现的问题,恰恰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违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基本原则的结果。这些沉痛教训,也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科学性。
  第三,党的建设理论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党建理论研究的内容有: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基本条件、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党的纲领和任务、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领导,等等。这些问题,互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构成了党的建设的理论体系。

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是一门科学,要求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学习它。这是学好党建理论的前提。
  ()必须明确学习、研究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第一,学习、研究党的建设理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加强党的建设。
  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党的建设历来是与党的路线密切相联的,是党的事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党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为此也高度重视党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对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党。对此,我们党有高度的自觉,不断从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高度,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指出,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同时明确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我们这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的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做出具体部署后,中央又及时召开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党的建设问题,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在领导全党继续进行的新的伟大的工程。完成这一伟大工程需要理论指导,这就是我们学习、研究党的建设理论的根本意义。
  第二,学习、研究党的建设理论,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党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党的建设也遇到了许多复杂情况。我们党已经有5500万党员,教育和管理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面对新情况,我们的工作还不适应。一些地方和单位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纪律松驰、组织涣散,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某些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在党内滋长蔓延,严重侵蚀着党员和干部队伍。这些情况和问题是怎样发生的?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没有关系?应该如何解决?显然,回答这些问题,就事论事是不行的,必须借助于理论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分析。行动上的盲目,通常来自理论上的幼稚,只有理论上的清醒与成熟,才能成为正确行动的先导。全党只有认真学习、研究、掌握党的建设的科学理论,才能够真正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加强、提高自己,不断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第三,学习、研究党的建设理论,才能统一全党思想,澄清思想混乱。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真理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上得到了最好的证明。中国共产党组织上的坚强团结、行动上的高度一致,首先来自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思想统一。然而,这种思想统一是以党员的高度觉悟为基础的,是在不断解放思想、澄清混乱、不断纠正错误思想的过程中实现的。尤其是在当前的变革时期,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摩擦,各种观念的融合与撞击,造成党内思想解放与思想混乱并存的局面。党内思想既活跃又混乱,就是一部分党员思想面貌的突出特点。一方面,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广大党员正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旧框框,进入新境界,由此激发出巨大的创造热情。思想解放,生机勃勃,对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共识,这是党内思想的主流。另一方面,活跃中掺杂着混乱,党内有在不少令人担忧的思想动向。如政治上冷淡,信念动摇,甚至对人类历史发展大趋势的看法发生倾斜或颠倒;对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理解,乃至对市场经济有一种扭曲的认识;缺乏党员意识,不知道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少数党员中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等等。思想混乱必然造成行动上的涣散,影响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此,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理论教育。用科学的党建理论武装党员,释疑解惑,澄清思想混乱,才能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
  第四,学习、研究党的建设理论,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某些地区发生的剧变,回答当代生活提出的新挑战。在本世纪最后一、二十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最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是来自外面的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攻击;另一方面是来自内部的机会主义思想及腐败分子的瓦解和腐蚀。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冲击力。在国际范围内,出现了一些共产党的分化解体,或者改旗易帜。对此,西方反共的预言家幸灾乐祸地宣布:共产主义已经失败。夏虫不可以语冰。抛开资产者的短视不谈,对于真正的共产党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当代严峻而无情的现实做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这里的关键是回答这样一些尖锐问题:无产阶级政党还是不是先进思想和先进力量的代表?党还有没有克服自身缺点、错误的能力?还能不能领导人民实现更公正、更美好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这些问题说到底就是:党赖以生存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建党原则还是不是正确的?还要不要坚持和遵循?我们的回答是完全肯定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列宁说: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理论就会懂得,国际上一些政党发生的变化并不是因为正确地坚持了党的建设理论,而恰恰是因为对这一理论采取了错误的态度(包括的教条主义和右的机会主义),乃至最终抛弃这一理论的结果。经过深入地进行理论学习和思考,我们相信,共产党人是会进一步坚定信念的。
  总之,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武装自己,才能明确方向,坚定信心,具有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为加强党的建设而掌握理论武器,这就是我们学习党建理论的正确目的。有了这一正确目的,才能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风。即老老实实地学习、掌握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反,学习目的不明确,或不正确,就会造成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不良学风。这通常表现为两种:一种是自由主义态度。自由主义以抽象的教条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他们赞成马克思主义,但是不准备实行之,或不准备完全实行之,不准备拿马克思主义代替自己的自由主义。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已是自由主义。两样货色齐备,各有各的用处。这是一部分人的思想方法。另一种是实用主义态度。即从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出发,对革命理论采取取己所需的错误做法,随意解释,任意取舍,甚至歪曲其精神实质,为个人或小团体的错误言行辩护。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是学习、研究和掌握党的建设理论的思想障碍,必须加以克服。
  ()完整地、准确地掌握党的建设理论,十分重要
  所谓完整,就是要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一理论;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这一理论的本来意义来理解它。为此,一要联系经典著作所产生的历史条件来学习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著作,有许多是为回答当时斗争中的紧迫问题而写的,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如果不联系当时的历史条件,就很难深刻而全面地掌握这一理论,还可能发生主观臆想和望文生义的错误。二要掌握这一理论的整个体系和精神实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我们学习党建理论。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是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斗争的,恩格斯曾说过,大国的工人政党,只有通过内部斗争才能发展起来。然而,从他们的全部建党著作看,他们首先是重视党的团结统一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系起来的战斗口号,把党和无产阶级的团结统一看作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同时,他们又深刻地认识到,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党的内部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内部斗争,党才能实现团结统一,不断发展壮大。为保持党的团结统一而正确进行必要的党内斗争,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内斗争理论的精神实质。决不能丢掉这一党建理论的整个体系和精神实质而机械搬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提法。三要从动态、从发展中把握党建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是常青的科学,是随着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如果说,列宁关于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建党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完全可以这样说,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所包含的党建理论,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所以,我们要把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建党思想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建党著作结合起来,并加以融会贯通。四要着重学习和掌握经典著作中建党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就指出,不应当把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这一原则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党建理论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习、研究党建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唯一正确的学风。学习、研究党建理论尤其是如此。党的建设理论对现实生活中党的建设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党的建设如果离开理论指导,就没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党的建设理论脱离党的建设实际,就会变得毫无意义。能否始终如一地、科学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决定我们学习党建理论是否有成效和成效大小的关键一环。当前,妨碍我们坚持这一学风的因素有两个:
  一是认为党建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反差,因而得出理论无用的错误结论。应当承认,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认识这一问题,从中得出怎样的结论。科学分析反差形成的原因和社会背景就会懂得,理论原则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反差,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至少包括:第一,对科学理论不能准确把握,因而在工作中出现主观性和片面性,导致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第二,思想意识问题影响了理论原则的贯彻。理论原则向社会现实转化的前提,是实践主体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具有运用这一理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自觉性。马克思说过,理论要完成向现实的转化,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这就是说,理论的实现,并不仅仅在于它自身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依靠人们的实践,依靠人自觉地遵循理论的指导原则,按照理论的科学要求去操作和实行。形成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和实践相分离,有的甚至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如果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干的是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已是自由主义。这种言行不一的作风不改,怎么克服反差!第三,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条件不完备或发生失误。一般来说,理论必须通过多层中间环节,才能变为人民群众改造社会的实际行动,并通过这种行动实现理论的要求,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在这里,首先要将高度抽象的普遍真理转化为贴近现实、便于操作的具体理论原则;其次,具体的理论原则要进一步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方针政策;接着,落实方针政策,形成各项规划方案和措施;最后,这些规划、方案和措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社会的现实。理论在其向现实转化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和规律性认识。显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梗阻,都会妨碍理论转化为现实,以致出现反差。第四,科学理论本身也需要不断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综上所述,理论与现实之间反差的成因比较复杂,它涉及到实践主体掌握和运用理论的程度,涉及到理论转化为现实的各个中间环节,涉及到理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等等。反差是上述诸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党的建设来说,所以出现反差,第二种因素往往更为突出,即思想意识问题使少数党员没有按照党建理论原则去做。可以说,反差是理论原则在实践中被扭曲的结果,是极少数人的行动背离理论的产物。因此,反差的存在不仅没有否认党建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性,恰恰证明,只有真正在党建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逐步缩小和消除反差现象。懂得这一点,有助于克服理论无用的错误认识,坚定对理论的信心。
  二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有人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观点加例子,即在教科书上找一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个相对应的例子加以说明和验证。尽管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理论的理解,但仍不能回答现实中的复杂问题。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对号入座式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研究党建理论中的联系实际有着确定的科学含义,即把学习、研究理论与党的建设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把理论的系统性与现实的针对性结合起来,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党的建设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分析,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为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的思路。具体地说,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每一方面又有其特殊的要求。
  第一,联系党的建设实际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例如:在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怎样认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还要不要坚持,怎样坚持这一性质?怎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在党执政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加强人民群众的信任感?怎样在改革开放中防止和克服党内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的现象?怎样强化执政党的党内监督机制?等等。这些都是当前党的建设实际中亟待说明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党的巩固发展和建设方向。在理论上探讨这一类重大实际问题,无疑有助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但要在实际中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把理论原则变为可行性的政策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如果以现实中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为理由,否认党建理论的科学性和联系实际的必要性,这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误解。
  第二,联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包括本单位工作和本人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如企业党务干部如何在新形势下发挥模范先锋作用?基层党组织如何保持自己的凝聚力?怎样使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工作制度化?这些问题往往是人们很关心的。这些问题既带有普遍性,又由于各单位情况的不同而带有一定特殊性。学习党建理论主要是抓住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找出其中的规律性。至于实际问题如何解决,需要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科学总结经验。
  第三,联系个人思想实际中的问题,加强党性锻炼。如:个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应解决哪些问题?自己怎样处理市场经济原则同党性原则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怎样既遵守党的纪律又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里的联系实际,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克服片面的乃致不正确的思想认识,把理论知识真正化为自己内心的信念,进而成为行动准则。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理论原则只是进行党性锻炼的指导,但不能代替人们进行党性锻炼的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探求真理、把握现实、提高能力、坚定信念、增强党性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精神劳动。一要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掌握现实情况,防止放空炮;二要严谨求实,深入思考,求得对客观现实的正确认识,防止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轻率态度;三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学习、研究党建理论,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产生的条件

一切划时代的社会思想理论体系,都是一定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只有当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具备一定条件,并提出客观需要时才能产生出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党的学说产生的客观条件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革命,在用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同时,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其中一个重要结果,是造就了现代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对孪生子,又是天生的一对仇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经历了破坏机器的原始形式、有组织的经济罢工等阶段,到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就发展到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阶段。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至1848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政治斗争需要组织政党,并以正确的建党理论为指导。在这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说便应运而生
  ()党的学说产生的主观条件
  革命理论的产生不仅需要客观条件,还需要主观的思想条件。党的学说的产生依赖于唯物史观和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理论的确立。唯物史观使党的学说的基本原则建立在科学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然而仅仅掌握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是不够的。党的学说是要阐明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和发展壮大的一般规律,为此,必须形成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科学理论,必须对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作出科学的论证。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发展的需要完成了这一任务,从而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始人和党的学说的奠基者。
  19世纪40年代初,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参加工人斗争和艰苦的理论探索,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对无产阶级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表述了这些光辉思想:全人类解放的希望在于新兴的无产阶级,因为这个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使自己获得解放;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由于它所处的经济地位,使它能够争取本身的最终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现代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认识,是他们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直接出发点,也是他们建党思想的萌芽。

二、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活动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19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努力把他们创立的革命理论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工作和艰巨的组织工作。他们为这个事业奋斗了一生,其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又都有相应的理论著作。()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建党思想产生的时期,这一阶段关于党的建设的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制定了党纲即《共产党宣言》。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了党章,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这两个文件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诞生。()第一国际时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思想进一步确立的时期,这一阶段关于党的建设的主要著作有:《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国际工人协会章程》、《哥达纲领批判》、《论权威》。()欧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和第二国际初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思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关于党的建设的主要著作有:《反杜林论》、《爱尔福特纲领草案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活动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他们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也就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建党的。当时,共产主义还只是像幽灵一样在欧洲徘徊,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工人运动中取得统治地位。因此,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他们的建党活动充满了和各种错误思潮、流派的斗争。第二,他们的建党活动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共产党是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和其他一切旧政党的新型政党。这样的党怎样产生,怎样组织起来,怎样进行活动,这在当时都是没有先例可供借鉴的。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从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了高度的革命首创精神,创造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三,他们的建党活动和总结经验、阐明理论是紧密相联的。正是在建党活动中,他们不断批评错误思想,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理论概括,逐步形成了党的学说。他们的许多论述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但其中的基本原则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思想1

()共产党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但是无产阶级政党并不是随意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基本条件,他们认为,共产党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工人运动的发展是党产生的阶级基础
  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取得统治地位和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矛盾的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深入。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这一时期,无产阶级不仅建立了工会,还建立了正义者同盟等政治性组织。但这些组织在思想上、组织上存在各种缺点,不可能领导无产阶级走上正确的斗争道路。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革命政党。恩格斯指出: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是党产生的思想条件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和早期工人组织的缺点表明,单靠工人运动本身的发展,是不能产生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还必须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武装。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有各种各样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制度的预测,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实现这种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和社会力量,因而他们对未来新的社会制度的设想,只是一种空想。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现实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之上。恩格斯指出: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两个重要根据之上的。”“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
  3.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恩格斯作过深刻的论述。恩格斯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这就说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决定了二者能够而且必须结合起来。这二者是能够结合的,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是能够被无产阶级所掌握和接受的。这二者又必须结合起来。因为一方面,工人运动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就没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离开工人运动,就没有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对此,马克思作过经典的论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他还明确指出:工人们已经具备了作为成功因素之一的人数;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知识,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共产党产生和发展壮大的历史必然性
  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传播,又为党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条件,二者结合的最高成果,就是共产党的产生。当然,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是不能自发地结合到一起,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者的革命实践,才能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恩格斯是努力实现这种结合的典范。他们不仅首先从理论上论证了这种结合的必要性、可能性,而且首次通过自己的革命实践,实现了这种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工人运动,教育工人群众,把科学社会主义灌输到工人中去,和各种工人组织建立联系,争取把这些组织改造成为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把正义者同盟改造成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即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以《共产党宣言》作为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纲领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产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虽然这种结合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和西欧工人运动的结合,但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形式。工人运动在不断前进,科学社会主义也在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日益广泛地和深入地结合起来。无产阶级政党正是在这样的结合中发展壮大起来。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产党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原理对党的建设有重大意义,它深刻地揭示了党产生的基本条件,以及它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性。这就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不是人们主观愿望的产物,也不是反动派人为地可以扼杀的。哪里有革命需要,有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通过共产主义者的革命实践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共产党就一定能产生、发展和壮大。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独立的、先进的阶级组织
  党的无产阶级性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学说的核心。无产阶级为什么要建立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中作出过原则性的论述。
  1.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是由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决定的。
  他们从分析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出发,指明了这个阶级的阶级特征: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有前途的阶级;是最富于革命彻底性的阶级;是最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团结性的阶级;是大公无私、具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崇高理想的阶级。
  正因为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它所特有的优秀品质,共产党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如果它失去了无产阶级性质,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了。同一切标榜超阶级、非阶级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公开申明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它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集中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意志和要求。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可以暂时利用其他政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为了无产阶级的利益同他们一起采取暂时的共同行动,而所有这一切又必须以党的无产阶级性质不致因此发生问题为前提,对我来说,这是绝对的界限。
  2.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进的组织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但是,共产党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又有其不同之处,具有它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宣言》中,对党的先进性做了这样的表述: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宣言》的这几段话主要说明:
  第一,共产党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能够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结果,能够领导无产阶级坚持战斗,直到夺取革命的最后胜利。这就说明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没有这个先锋队的领导,无产阶级便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二,共产党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
  第三,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具有彻底革命的精神,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四,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强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持各国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既肯定了党的阶级性,又强调子党的先进性。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党的性质问题。
  3.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独立的组织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指出,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决不能把无产阶级政党降低为资产阶级政党的附属品,成为资产阶级政党的尾巴。在许多政党同时存在、无产阶级政党有必要和其他进步力量结成同盟的情况下,无产阶级政党保持自己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自己的独立政党,才能不受资产阶级的利用,才能独立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目的和政策,使运动和斗争沿着有利于无产阶级的方向发展。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的基础上,18503月,马克思、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写道:工人,首先是共产主义者同盟,不应再度充当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随声附和的合唱队,而应该努力设法建立一个秘密的和公开的独立工人政党组织,以与那些正式的民主派相并立,并且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变成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在这种工人联合会中,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利益问题应该能够进行独立讨论而不受资产阶级影响。
  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成立。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写道: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工人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为的是要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这一革命的最终目标——消灭阶级。
  第二,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也要有自己的独立的政党。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的思想。当英国、法国、德国的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存有幻想而受其影响的时候,恩格斯指出:各地的经验都证明,要使工人摆脱旧政党的这种支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里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这个政党要有它自己的、同其他政党的政策显然不同的政策,因为这种政策必须表现出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
  ()共产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和策略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对党的纲领和策略给予极大的注意,把制定革命的纲领和策略做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他们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纲领和策略。一个党能不能制定和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和策略,是判断这个党是否成熟及其成熟程度的主要标志。党的纲领规定党的目的和任务,是党公开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恩格斯指出:新的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这个纲领在细节上可以因环境的改变和党本身的发展而改动,但是在每一个时期内都必须为全党所赞同。只要这种纲领还没有制订出来或是还处于萌芽状态,新的党本身也将处于萌芽状态;它可以作为地方性的党存在,但还不能作为全国性的党存在;它将是一个潜在的党,而不是一个实在的党。这就是说,党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就很难成其为一个党。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纲领的论述
  第一,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它指出:共产党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党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对革命要达到的目的规定得更明确。它指出: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这个新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必须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实现党的纲领所规定的目标,必须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恩格斯指出,阶级斗争夺取政权马克思和我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路线。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最终目标、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的根本保证。国家是一个阶级用以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有组织的暴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无产阶级谋求解放,只有用革命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共产党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里虽然还没有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科学概念,但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给无产阶级国家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定义。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一个简单、严格、准确、明显的公式,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指出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这些历史任务完成之日,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时。
  第三,党的纲领要坚持革命原则,同时又要适应工人运动的实际水平。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党宣言》运用于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的实际,制定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既要贯彻《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又要适应当时工人运动的发展水平。如果离开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就会模糊党的面目,降低工人运动的水平,也就不可能使各国分散的工人运动获得真正的团结和统一。因此纲领要毫不含糊地宣布,党的最终目的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以便实现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利用。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同其他阶级政党相区别的一个根本标志,是不容动摇的。同时又要考虑到当时各国工人运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和各种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在工人运动中占统治地位的实际情况,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为了加强国际工人运动的团结和统一,对各种流派作出一些无损于原则的妥协,即在表达方式和某些词句上作出一定的让步;否则就会把英国工联,法、比、意、西等国蒲鲁东派以及德国拉萨尔派拒于第一国际大门之外,从而脱离各国广大的工人群众。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要把我们的观点用目前水平的工人运动所能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那是很困难的事情。……这就必须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所谓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就是把革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马克思运用这一策略思想,很快就完成了这个困难的任务。他在几天之内就写成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这两个全新的纲领性文献。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为了制定这种新类型的纲领,要反对两种片面性:一种是为了获得多数的拥护而拿原则来做交易,向机会主义妥协,降低党的纲领,使党面临变质的危险。恩格斯指出:暂时处于少数——在组织上——而有正确的纲领,总比没有纲领而只是表面上拥有一大批虚假的拥护者要强得多。我们一辈子都处于少数,我们觉得这样也非常好。另一种是单纯追求纲领的词句的革命,语气的激烈以及把领袖的理论著作的个别词句作为纲领条文。这样的纲领虽然从理论上看似乎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不切合实际,因而毫无用处。马克思指出:党的纲领应当避免对于个别作者或著作的明显的依赖性。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策略的论述
  无产阶级政党要实现自己的纲领,必须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策略是实现党的纲领的手段和斗争方式。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一贯重视党的策略问题,严格地根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确定无产阶级斗争的基本原则。
  他们确立的策略原则有:坚持目前的暂时的利益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经济斗争同政治斗争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党的独立性同进步势力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的原则;无产阶级要同农民结成联盟的原则;对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又联合又斗争的原则;制定策略要为实现革命目标服务,要因地制宜的原则,等等。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纲领的论述,给党指明了最终奋斗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而关于党的策略的论述,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和打击敌人,不断克服困难,取得胜利,最后实现党的最终目标。
  ()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共产党不仅有明确而坚定的纲领和策略原则,而且有严格的组织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建立和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前期),以及在帮助欧美无产阶级建立独立政党的斗争中,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的基础。
  1.组织原则要与纲领和策略原则相一致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组织原则必须同党的纲领和策略原则相一致。在制定党的章程、确定党的组织形式的时候,必须同党的纲领和策略联系起来,使党的组织建设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和目标。这一宝贵思想为以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建设指明了方向。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集中制思想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明党的组织建设同党的纲领、策略相一致的同时,还初步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建设的内在规律性,即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应当说明,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学说的著作中,还没有使用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的是列宁。但是,民主集中制的思想,贯穿在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的最早的两个章程——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国际工人协会章程之中,并在一些著作中作了重要论述。
  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同盟的组织由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构成。各级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可以随时撤换之。代表大会是全盟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有权修改章程和作出一切决议,有权开除犯错误的盟员,有权决定中央委员会的所在地和下届代表大会的开会地点。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并同下级组织保持联系,定期作关于全盟状况的报告。同盟的地方组织必须向全盟的最高权力——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在代表大会闭幕期间,则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关于修改章程的一切提案和重大问题,都要经地方组织转交中央委员会,再由中央委员会提交代表大会。同盟的决议必须执行。盟员个人必须服从全盟组织。凡不遵守盟员条件者,视情节轻重或暂令离盟或开除出盟。凡开除出盟者,不得再接收入盟。全盟各级组织必须服从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这些规定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就是这样组织起来并进行活动的。
  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坚持了同盟章程确立的组织原则,即国际的一切活动也是按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进行的。国际工人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各支部或联合会选派代表参加的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定期召开,听取总委员会的报告,选举总委员会。代表大会闭幕期间,总委员会是国际的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负责沟通协会所属组织之间的联系,通报各国工人运动的情况,调查各国的社会状况,指导各支部的活动。
  3.反对在组织原则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是全面的、辩证的,既不是片面强调民主而否认集中,也不是单纯要求集中而放弃民主。他们坚持民主和集中不可偏废,既反对密谋组织不要民主的绝对的集中制,又反对不要集中的无政府主义的自治制。他们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就是在同这两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密谋团体主张靠少数人的恐怖活动,在组织上实行绝对的集中制。这种集中制的组织对秘密团体和宗派运动是极其有用的。但是,它同无产阶级群众性的组织,同无产阶级政党,在本质上是相矛盾的。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是民主的,只有实行民主的原则,党才会有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对密谋团体的那种绝对的集中制原则持批判态度。恩格斯在总结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经验的时候指出,同盟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
  无产阶级政党反对密谋组织那种绝对的集中制,不是说不要集中和纪律。马克思强调,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对无政府主义自治论的斗争中,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集中制原则。无政府主义者不区分党和国家的性质,荒谬地提出打倒政党,打倒政权的口号,鼓吹一切人和公民绝对自由,反对一切集中、权威和纪律。马克思、恩格斯在同盟章程和国际章程中摒弃了无政府主义的各个组织自治的要求,并在许多著作中深刻地说明了权威、集中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揭露和批判了无政府主义宣扬自治论的危害和反动。恩格斯在批判巴枯宁派的时候指出;巴枯宁派对什么一不如意,他们就说,这是权威的,以为这样一来他们就作出了永远的判决。如果他们是工人,而不是资产者、新闻记者等等,或者,如果他们哪怕是稍微研究一下经济问题和现代工业的条件,那末他们就会知道,不强迫某些人接受别人的意志,也就是说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不论这是多数表决人的意志,还是作为领导机构的委员会的意志,或是一个人的意志,——这总是要强迫有不同意见的人接受的意志;然而没有这种统一的和指导性的意志,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恩格斯又强调说: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如果有人向我说,权威和集中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两种应当加以诅咒的东西,那末我就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末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末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
  
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论述了权威和自治、集中和民主的关系,指出权威和自治、集中和民主都是相对的概念,运用它们的范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改变,把它们看做绝对的东西是荒谬的。恩格斯说: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权威与自治是相对的东西,它们的应用范围是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
  总之,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什么样的组织原则,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是马克思、恩格斯面临的一个崭新的问题。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既不能照搬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形式,也不能同一般的工人组织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对这个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并为以后列宁全面、系统地阐明民主集中制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思想2

  

()共产党是在内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的时候,各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占据着统治地位,科学社会主义只不过是无数的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之一。经过半个世纪,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的时候,科学社会主义已经击败了五花八门的非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运动中获得了统治地位,独立的群众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普遍地建立起来了。
  1.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
  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带有什么规律性?1882年,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总结几十年来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即无产阶级政党是在内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他科学地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恩格斯说:看来大国的任何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他又说:无产阶级的发展,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在内部斗争中实现的,……谁要是像马克思和我那样,一生中对冒牌社会主义者所作的斗争比对其他任何人所作的斗争都多(因为我们把资产阶级只当作一个阶级来看待,几乎从来没有去和资产者个人交锋),那他对爆发不可避免的斗争也就不会感到十分烦恼了。
  怎样理解共产党是在内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一规律呢?应当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是十分重视党的团结统一的。马克思在总结第一国际经验时指出: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始终认为,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就在于团结统一。《共产党宣言》的结尾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是他们又深刻地认识到,党的内部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正确的内部斗争,才能达到真正的团结统一,使党发展壮大。这就是他们强调内部斗争的基本出发点。
  2.党的内部斗争的根源
  在无产阶级政党内部,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和斗争呢?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党内机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同资本主义的内在联系,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斗争的根源。
  第一,工人贵族是党内机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仔细考察了英国工联的演变过程,指出资产阶级利用垄断利润收买一部分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队伍中形成工人贵族。这是机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根源。恩格斯在19世纪50年代初期就提出资产阶级在利用目前的繁荣或半繁荣,收买无产阶级。在1858107给马克思的信中又说: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英国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完全落入了卖身投靠的工联首领和职业鼓动家手中。这批资产阶级化了的工人上层分子成为政治工贼
  第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影响是党内产生斗争的又一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影响,是无产阶级党内部产生斗争的另一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小资产阶级经不起较大的资本家的竞争,大多数人不可避免地遭到破产,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并且一部分人进入到无产阶级政党中来。在日益壮大的工人政党内,小资产阶级分子的增多是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它受资本家的排斥和打击,有革命的要求,能够参加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但是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有本质的不同。小资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只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生存条件,想要巩固本身地位来谋私利民主主义的小资产者根本不愿为革命无产者的利益而变革整个社会,他们所要求的社会制度的改变,是想使现存社会尽可能让他们感到满意而舒服。这种情况反映到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第三,统治阶级策略手段的改变,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斗争也产生严重影响。
  由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统治阶级对工人运动在策略手段上的改变,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斗争也产生严重影响。党内一些不坚定分子,面对统治阶级策略手段的改变,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从而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
  由于这三个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存在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党就是在内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由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影响,在党内有各种表现形式,有改良主义,也有无政府主义,有右的,也有的。他们一直是在两条战线上进行战斗,即反右,又反,有右反右,有,在反对一种主要倾向时,也不放弃对另一种倾向进行必要的斗争。
  3.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和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党内斗争的经验,还指出了党内斗争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和方法。
  〈1〉党内斗争必须坚持原则
  党内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要使党胜利地发展和不蜕化变质,必须开展党内的批评和斗争,而不是否认和隐瞒党内一切真正有争论的原则问题。恩格斯指出:在可能团结一致的时候,团结一致是很好的,但还有高于团结一致的东西。这种高于团结一致的东西就是原则。决不能拿原则作交易。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坚持革命原则,同机会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才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才能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才能真正达到党的团结和统一,也才能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党内斗争看作原则斗争。他们非常强调,党内斗争要采取严肃态度,应当抓住十分明确的原则性问题决不应当带有私人的性质,不应当成为私人争吵提出这一观点,就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党内斗争,划清了党内斗争同无原则的纠纷的界限,为正确进行党内斗争指明了方向。
  〈2〉区分两种人,采取不同的态度
  党内斗争是十分复杂的,马克思、恩格斯注意到这种复杂性。他们在展开党内斗争时,总是注意区分两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对犯错误的同志,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对于机会主义者、野心家、阶级异己分子,则是进行彻底揭露和斗争,以至开除出党。他们非常强调,对错误思想和不同意见,要用批评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自由辩论的方法。恩格斯指出: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
  〈3〉组织处理要慎重
  马克思、恩格斯在进行原则性的斗争时是十分坚决的,但同时,他们对组织处理持严肃、慎重的态度。恩格斯指出:不要为未来的困难撒下种子。不要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者,要表明你们那里充满着批评的自由,如果非开除不可,那只有举出昭然若揭、证据确凿的卑鄙行为和叛变行为的事实(明显的行为),才能开除。同机会主义集团实行分裂,要有审慎、周密的部署。在对党不利时,要尽量推迟。当分裂势不可免时,就应当让他们首先提出,承担分裂的罪责。这是党内斗争的常规。切忌冒然行动,再没有什么比冒失更坏了;一时激动作出的决定在我们看来似乎总是非常高尚的和英雄主义的,但是通常会导致蠢举。只有坚持正确的斗争方针和方法,才能增强党的团结,达到巩固和发展党的目的。
  以上所述,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学说的基本原理。这些论述分别从党的产生的基本条件、党的性质、党的纲领和策略、党的组织原则、党的发展的一般规律、国际主义原则等六个方面,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学说的基本原理,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然,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情况的不断变化,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发展,党的建设也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党的学说也要不断地发展。列宁的建党学说、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学说,都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

一、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列宁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
  列宁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产生和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包括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殖地地人民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直接实践的问题,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列宁的建党学说,正是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是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斗争中产生的。正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提到日程的时候,第二国际内部以伯恩斯坦等人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打着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修正,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股思潮使第二国际的许多党丧失了革命性和战斗性,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严重危机。历史给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新任务是,在理论上批判修正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建新型的、战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担负起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以列宁为首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完成了这一任务,并在实践中提出了完整的建党学说。
  列宁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也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它孕育着爆发革命的一切客观因素,形成了解决这些矛盾的革命力量。俄国无产阶级要完成在一个国家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必须组织建立自己的有高度觉悟和严格纪律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这种客观需要,导致了列宁建党学说的产生。
  ()列宁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
  从19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是列宁建党活动的初期。在这一时期,列宁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创建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做好准备工作。为此,列宁同阻碍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民粹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并于1899年写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完成了批判民淬派的任务。1895年,列宁把彼得堡许多个分散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合并成统一的政治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协会是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它为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打下了基础。列宁的建党计划是,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组织建党。他以创办全俄政治报作为建党计划的核心,发挥报纸宣传工具和集体的组织的作用。在组织结构上,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党的领导核心;另一部分是由密切联系群众的广大党员和各种党组织组成的地方组织网。这样,才能形成既有领导核心,又有广泛群众基础,组织严密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从20世纪初开始,列宁为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工作。其间,他于1902年写《怎么办》一书,批判了经济派,奠定了党的思想基础。1904年写的《进一步,退两步》一书,批判了在组织问题上孟什维克的错误,奠定了党的组织基础,这部书标志着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形成。列宁于1905年写的《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批判了孟什维克的策略路线,奠定了党的策略基础。1908年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武装了党,捍卫了党的理论基础。

二、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
  列宁在建党活动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建立一个什么性质的党。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先进部队的理论。
  1.党的阶级基础是最先进、最革命的无产阶级
  列宁强调党的阶级性时指出,无产阶级政党是以无产阶级为基石支柱建立起来的,离开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基础,党就会失去自己的阶级本质,就不能称其为无产阶级政党。
  2.党是由无产阶级优秀分子所组成
  在强调阶级性的同时,列宁也强调党的先进性,反对把党同阶级等同起来。因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工人政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只能包括本阶级的少数……只有这样觉悟的少数才能领导广大工人群众
  3.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
  列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党有了科学的世界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党之所以成为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就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的。
  4.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是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所以必须用先进的革命理论武装整个工人阶级。
  ()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
  是建立一个像第二国际那样和平的、涣散的、不定型的党,还是建立一个有严密组织的、统一的、战斗的党,这是俄国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原则问题。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之外,没有别的武器。要使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组织起来,首先要求无产阶级政党成为有组织、有纪律的部队。这样的党才能成为本阶级和广大群众的核心领导力量。
  1.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思想运用于俄国党的组织建设中并把它贯彻到底,最终形成了民主集中制这个科学概念,成为党的基本的组织原则。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发展。列宁认为,民主集中制之所以成为党的组织原则,是因为只有按照这个原则组织起来,才能使党形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克服涣散状态;才能使整个党组织以集体的、组织的联系原则,代替个人信任和个人关系的原则;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正确处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列宁创建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就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有许多具体规定,如规定党内事务,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来处理,党内负责人员、机构都是选举产生的,要定期向党员作工作报告,负责人员是可以撤换的;同时还明确规定,在党组织内必须执行下级机关服从上级机关,少数服从多数,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1920年,列宁又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入共产国际的一个重要条件。从此,民主集中制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一致公认和遵循的原则。
  2.党必须有铁的纪律
  1919年俄共()8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党章规定: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和一切党组织的首要义务。列宁认为,无条件的集中制和严格的纪律,这是战胜资产阶级的基本条件之一。无产阶级不仅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需要铁的纪律,而且在夺取政权以后更需要铁的纪律,铁的组织,否则,我们不仅支持不了两年多,甚至连两个月也支持不了。
  列宁严肃地阐明了否认党的纪律的危害性,指出:否认党性,否认党的纪律,——这就是从反对派那里得出的结论。这就等于完全解除无产阶级的武装而有利于资产阶级。这就等于放纵小资产阶级的散漫、动摇、不能坚持、不能团结、不能统一行动等劣根性,而纵容这些劣根性,就必然使无产阶级的任何革命运动都遭到失败。
  3.党必须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列宁认为,党必须有一个由职业革命家组成的坚强领导核心,才能成为有组织的部队。他指出:给我们一个革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
  列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总结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领袖、政党、阶级、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提出必须培养一批有经验、有很高威信的党的领袖。这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列宁认为,组织和造就大批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干部队伍,是关系到革命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因此,他非常重视挑选培养大批能干的干部,并作了许多论述。
  列宁关于党是工人阶级有组织部队的论述,第一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提出了党必须有铁的纪律;深刻地论述了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作用。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就能保证无产阶级政党是一支坚强的、有组织的队伍。
  ()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党的领导作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根本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中就明确指出: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变成工人联合会的中心和核心。列宁坚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提出了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的原理,正确地解决了党同非党组织的关系,确立了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
  1.从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看,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
  列宁认为,工会是工人阶级组织的初级形式,而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指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会是工人阶级的一个巨大进步,因为工会是工人由散漫无力进到初步阶级联合的过渡。但是,这种初级的阶级联合,不能摆脱工人阶级自发斗争的状况,还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工人阶级才能从自发斗争变为自觉斗争。
  2.从党与群众组织的关系看,党是群众组织的领导核心
  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这就摆正了党同非党组织的关系。工人阶级的其他组织,如工会、青年团、妇女组织,都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都要接受党的领导。斯大林曾经指出:列宁说:党是无产者的阶级联合的最高形式,它的政治领导应当普及到无产阶级的其他各种组织中去。列宁认为,党之所以起领导作用,是由党的无产阶级先进部队的性质和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决定的。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部队,是阶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整个运动及其根本和主要目的的代表。
  列宁从俄国的情况出发,先后批判了马尔托夫抹煞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界限的错误,批判了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否定党的领导作用的错误,多次明确肯定了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政治领导总的领导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工会应当在社会民主党组织的监督和领导下进行工作。”“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成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而只有这个先锋队才能抑制这些群众中不可避免的小资产阶级动摇性,抵制无产阶级中不可避免的种种行业狭隘性或行业偏见的传统和恶习的复发,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所以,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实质上是坚持党的领导作用。它正确地解决了党同非党组织的关系,确立了党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发展。
  ()党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1.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有一个革命的纲领
  列宁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他指出:要建设党,光会叫喊统一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政治纲领,政治行动的纲领。”“一个政党如果没有纲领,就不可能成为政治上比较完整的、能够在事态发生任何转折时始终坚持自己路线的有机体。”“纲领对于政党的团结一致、始终一贯的活动有重大意义。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需要一个统一的纲领,是因为纲领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确立自己眼前的和长远的奋斗目标,它集中地反映了党要举的旗帜,要走的道路,要执行的路线。因此,党的纲领是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不仅需要一个革命的纲领,而且这个纲领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理论基础。同时,革命纲领还应以绝对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应当说出实际情况应该向群众说明,共产主义革命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它是不可避免的,它的意义、实质和力量在哪里,它应当解决什么问题。只有真正代表群众利益的纲领,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
  2.党的纲领必须体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
  马克思在批判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时,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因此,《哥达纲领》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而列宁创建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却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根本原则,从而同机会主义划清了界限。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和大会中,列宁同普列汉诺夫和其他一些人在党纲问题上斗争的一个焦点,就是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经过斗争,以列宁为首的坚定的火星派,使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这个原则问题。列宁指出:在国际机会主义日益嚣张和它同革命的社会民主党的决斗日益迫近的时期,这个纲领确切地、清楚地、坚定不移地表述了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运动的最终革命目标,表述了俄国社会民主党的最近革命目标——推翻沙皇制度和建立民主共和国。
  3.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道路
  根据俄国的实现情况,列宁认为党的纲领应该包括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最低纲领是民主革命的任务,即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制度;最高纲领是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一个链条上的两个环节,一旦民主革命任务完成,应立即不停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列宁认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都要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时期之所以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一是由于阶级斗争还存在,无产阶级必须镇压剥削必须残余势力的反抗,巩固无产阶级已经取得的政权;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就是全体居民群众真正平等地、真正普遍地参与一切国家事务。他还认为,无产阶级需要国家政权,也为的是领导广大民众、农民、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来调整社会主义经济。这就是说,对无产阶级专政,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1925年斯大林曾经指出:有些同志断定说,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只限于暴力的概念,这是不正确的。无产阶级专政不只是暴力,而且是对非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实行领导,是建设比资本主义经济类型更高的、具有比资本主义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的社会主义经济。这就告诉我们,无产阶级专政不仅是强化社会主义政权,消灭阶级,而且要组织社会主义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杠杆。因此,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
  ()党必须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由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决定的。列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机会主义理论不同,它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革命的首创精神。他指出:在世界上,不论哪个地方哪个时候,群众要摆脱压迫和专横获得真正解放,无不是这些群众自己进行独立、英勇、自觉斗争的结果。在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上,列宁总结了俄国的历史教训,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在建党之前,他亲眼看到民意党人靠少数人行刺来推翻沙皇制度;民粹派充当救世主,向人民施舍、恩赐,结果都遭到了失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因此,不可能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当然更谈不上充当人民群众的向导,必然走上失败的道路。列宁认为,企图用单个英雄人物的斗争代替群众的阶级斗争,对革命事业非常有害。列宁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并以民意党、民粹派为借鉴,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注重客观事实,注重群众和阶级,而不是注重个别人物。为此,列宁认为,工人阶级和农民结成联盟,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主要力量。无产阶级政党依靠这一力量并广泛地团结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这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于党的学说的光辉典范。
  2.党必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列宁认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是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指出:我们需要的是新型的党,另一种性质的党。我们需要的是能够经常同群众保持真正的联系的党,善于领导这些群众的党。”“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无产阶级政党离开了人民群众,就失去了力量,失去了领导对象,党的存在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
  3.党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列宁认为,群众这个概念是指大多数,不仅是工人群众的大多数,而且是指所有被剥削者的大多数。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整个无产阶级中的一小部分,而无产阶级又是全体民众中的一小部分。那么,党在人民群众中更是一小部分,是沧海一粟。因此,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单靠先锋队是不能胜利的。特别是在俄国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动势力异常凶恶,要战胜沙皇反动政府,没有绝大多数劳动者对自己的先锋队即无产阶级的同情和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实现的。
  4.党要积极引导群众前进
  无产阶级政党要相信、依靠群众,但群众的思想、情绪和要求,不可能在任何时期、任何场合下都是正确的。因此,列宁指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党的任务是教育、组织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使群众认识革命运动的实质、目的和任务以及运动的条件,把群众引导到正确的奋斗方向。
  ()党必须巩固自己的团结统一和正确开展党内斗争
  1.党的团结统一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
  列宁认为,团结统一对无产阶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指出:一盘散沙的工人一事无成,联合起来的工人无所不能。同时,列宁还指出,工人阶级的团结统一,必须靠党的团结统一来实现。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不统一,这个无产阶级也就不可能统一。因此,党的团结统一是工人阶级团结统一的保证,也是无产阶级专政胜利的保证。
  2.党的思想统一和组织统一相辅相成
  列宁首先强调党在思想上保持一致。他指出:在统一以前,并且为了统一,首先必须坚决而明确地划清界限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这种组织上的统一我们从来没有寻求过,而且也不可能去寻求。……我们不应该忘记,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根本谈不上统一的问题。列宁所谈的思想上的统一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的统一。
  列宁认为,党不仅要有思想上的统一,而且还需要有组织上的统一。他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党章,没有共同遵守的组织制度和组织原则,那么思想统一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党的思想统一和组织统一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思想统一是组织统一的基础,组织统一则是思想统一的物质保证。
  3.党内必须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
  列宁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俄国党内斗争的经验,提出必须反对来自、右两方面的机会主义和错误倾向,并概括为两条战线的斗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内斗争理论的重要发展。
  列宁认为,机会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是工人运动在和平发展时期的产物,有着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但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来自右面的机会主义,也有来自左面的机会主义。不管是的或是右的机会主义,对党、对革命事业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列宁认为,必须同党内各种机会主义倾向作坚决斗争,杜绝任何派别言论,消除一切派别活动,取缔一切派别组织,只有这样,党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
  4.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是进行党内斗争的重要原则
  除了的和右的机会主义之外,党内还存在各种错误思想,克服这些错误思想,也是保持党内团结统一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列宁认为,对于错误思想,应该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斗争,但是这种批评和斗争必须以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为目的。他指出:在统一的党内进行的这种思想斗争,不应该分裂组织,不应该破坏无产阶级行动的一致。这在我们党的实践上还是一个新的原则,因此,要正确地加以贯彻还要做很多工作。列宁认为,犯了错误就要正确对待错误。他指出: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就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真正履行它对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这样,党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三、列宁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

  

十月革命后,俄国共产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开始了执政党建设的新时期。列宁高度重视执政党的建设,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反对官僚主义问题》、《给代表大会的信》、《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等著作和文章中,对于这一崭新课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列宁从三个方面强调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第一,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因而自然也就是公开的党,是加入之后就有可能掌权的党。地位的变化给党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提出了如何防止官僚主义和腐化变质,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艰巨课题。第二,党面临着新的任务,即领导经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为此,必须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第三,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也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列宁认为,在国内外敌人猖狂进攻,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有铁的纪律的、受工人阶级拥护的党,那末,别说把政权保持两年半,就是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
  ()坚持执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作用
  列宁反复论述了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如何实现党的领导问题。
  1.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领导力量
  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的觉悟先锋队共产党来领导。因为,一方面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最终战胜资产阶级;另一方面,只有作为先锋队的共产党才能担负起领导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2.党对国家实行总的领导,同时要充分发挥苏维埃政权的作
  列宁坚持认为,党是国家政权的领导者,但不能代替国家政权。因此,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责;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独立负责精神,党的任务则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
  3.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列宁提出了一些极其重要的思想。一是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防止个人专断。列宁晚年在口授的《给代表大会的信》中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为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列宁采取了增加中央委员会人数等措施。二是通过减缩国家机关编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党和国家机关的检查和监督工作等措施来克服官僚主义。
  ()执政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布尔什维克党是在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小农经济占优势,又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的国家取得胜利的,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必须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列宁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上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还论述了全党要学会管理经济,培养自己的专家,改进领导经济建设的方法等问题。
  ()执政党必须提高党员质量
  由于党的地位的变化,参加执政党的引诱力在目前是很大的。这就带来了如何保证执政党党员质量的问题。对此,列宁提出,一要坚持党员标准,严格入党条件;二要加强对党员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工作;三要不断清理党员队伍,纯洁党的组织;四要要求党员必须遵纪守法。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列宁还不可能系统地总结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有些问题虽然他已经觉察并提出,但没有来得及解决或解决得不彻底。但是,列宁提出的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原则和一些有远见的论断,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执条件下的自身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章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概述

一、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具体条件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919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两件大事,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具体条件有很大的特殊性: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中国无产阶级,除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优点外,还有自己的特点:一方面,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较少,年龄较轻,文化水准较低;另一方面,它深受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封建势力的三种压迫,革命最坚决,集中程度高,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少而战斗力很强。
  ()中国共产党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以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起来的。它一开始就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按照列宁建党学说进行建设的,没有受到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后期思潮的影响。这一国际条件,使中国共产党得以接受布尔什维克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国际的一些正确指示;与此同时,共产国际的某些错误决定也给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造成损害。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成就与挫折,和共产国际以及斯大林的指导有一定程度的联系。
  ()在中国共产党内,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成份占相当大的比重。在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以各种方式顽强地表现出来。如何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建设过程中的突出特点。
  ()中国革命是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中进行的,在长期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进行的。如何在落后的农村建设党的组织,如何处理党与革命军队的关系,是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在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在同资产阶级打交道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和思想上的纯洁性,是我们党面临的又一个新情况。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只有科学地分析这些具体条件,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这种结合,创立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根本上说,中国共产党建设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毛泽东建党学说产生、初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建设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是党的幼年时期。在这个阶段的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了许多关于党的建设的宝贵思想,如:党的一大纲领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二大有关文件正确阐述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三大提出了统一战线思想,以后又提出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领导权的思想;党的五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明确提出党的指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等等。在革命实践方面,党已经建成了初具规模的组织体系,发展了一大批优秀党员,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广大党员和干部表现出很高的革命积极性,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和北伐战争。但是,由于党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能完整地、统一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表现在:第一,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在总体上还缺乏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地位和作用这一关键问题的理解,还处在从不明确到明确的过程中。第二,党对于在中国特殊条件下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点和规律也缺乏深刻认识,党组织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没有巩固,没有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坚定起来。第三,党没有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革命政策和决定党内事务。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对于共产国际的指示,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还不善于分析,总是跟着走。党的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
  由于党处在幼年时期,1927年党又处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致使第一次大革命在敌人的突然袭击下遭到失败,党的建设也受到很大挫折。
  在土地革命时期,党对于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逐步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时期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建党学说。其主要标志,是毛泽东亲自起草、1929年古田会议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案》。
  第一,古田会议决议总结了在红军和根据地建设党的经验,对如何在根据地武装斗争的条件下建党,党如何领导军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并使之法规化,不仅使党的建设有了正确的方向,而且在革命实践中也积累了经验。
  第二,古田会议决议突出了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分析了红军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及其根源,把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作为重要任务,强调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这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突出特点。
  第三,古田会议决议认为,在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同时,必须加强组织上的建设。指出,要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增强党的观念,实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反对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和非组织观点等错误倾向。
  第四,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党在中国革命和革命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指出,红军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要接受党的领导,执行党的纲领和政策,为革命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服务。
  第五,古田会议决议指出,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正确估量;而主观主义必然导致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因此,决议实际上提出了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这一共产党人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古田会议决议表明,我们党已经艰难地、但是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同中国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解决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的重大问题。
  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初步形成,指导了党的建设,使党保持了自己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增强了党的战斗力。以后,党内连续发生了三次倾错误,革命事业和党的建设都遭到严重破坏。1935年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倾教条主义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至此,我们党彻底走上了布尔什维克化的道路

  

三、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建设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确政策的实行,使党组织有了极大的发展,党走出了狭窄的圈子,成为全国性的大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这一时期,由于有了建党以来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比较(北伐战争的胜利,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初期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有了丰富和经验教训,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其根本表现,就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逐步达到成熟,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毛泽东建党学说已经日趋成熟。
  毛泽东于1939年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是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对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作了新的理论概括,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思想:
  第一,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一个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从而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这一论断,形象地表述了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揭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意义。
  第三,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科学命题。这一表述,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大发展。
  第四,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建设过程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的理论,阐明了它们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这就为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于1942年进行了延安整风,这是一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整风前后,毛泽东、刘少奇发表了大量关于党的建设的著作,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这些著作和决定,在实践中指导延安整风并收到巨大成效,在理论上丰富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毛泽东完整的建党学说,是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建立起来的。
  在延安整风基础上,我们党召开了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接着举行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总结了建党以来的经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这些历史文献表明,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已经得到系统的总结并日趋成熟。特别是刘少奇的《论党》,系统地、科学地阐明了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论党》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及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载入党章之中的重大意义。这标志着我们党已经成熟。
  第二,明确地提出了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的正确的建党路线。这一建党路线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实际运用,也反映了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鲜明特色。
  第三,科学地论述了我们党的性质问题,分析了决定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基本因素。指出了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及解决办法。
  第四,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第五,把民主集中制提到党的组织规律的高度,阐述了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两个原则。
  总之,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论党》中都得到了阐述。《论党》是作为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代表作而载入党的建设史册。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建设,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它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在这个实践中,毛泽东建党学说又继续得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在一些著作中,又提出了一系列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
  第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毛泽东阐明了政策和策略的极端重要性,强调政策是党的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依靠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第二,论述了健全党委制、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重要问题,阐明了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些论述对于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提高党的干部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出了党在全国执政后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考验,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这次全会还制定了党内防腐蚀的各项措施。刘少奇在建国前夕,还提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胜利后如何防止一些人腐化、官僚化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总之,正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中建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并且用这个学说来教育全党、全军和人民,使我们建立了这么一个好的党,所以才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

  

四、建国以后党的建设

1949年建国后,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执政党的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一,执政党的地位变了,面临着权力的考验,必须防止内部滋生以权谋私、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等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第二,执政党的环境变了,面临着在和平环境下如何保持自己队伍思想上的先进性和组织上的纯洁性的艰巨课题。第三,执政党的任务变了,面临着带领群众,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任务。第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长期的封建历史,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又缺乏民主和法制传统,建国后又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执政党建设,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就更加突出了。
  建国后,我们党对于执政条件下的自身建设,进行了种种努力和探索。19505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党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这次整风的重点,主要是整顿各级领导干部的作风,中心是解决党群关系问题。1951年全党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这是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对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斗争。19553月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总结了反对野心家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进一步增强了党的团结。1956年党的八大正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大会着重讨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这次大会精神突出地体现在邓小平同志在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主要内容是:
  第一,报告分析了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
  第二,报告指出,执政党脱离实际和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脱离实际和群众的结果,必然是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因此,必须贯彻群众路线,同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进行斗争。
  第三,报告进一步强调了党的民主集中制,要求扩大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坚持集体领导制度,使任何党组织和个人都受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
  第四,报告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鼓励和支持由下而上的批评,禁止压制批评的行为。
  以上几方面的论述,是对建国七年执政党建设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因此,可以把八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看作是毛泽东建党学说在建国后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
  1956年以后,我们党沿着八大路线继续进行执政党建设的探索。毛泽东提出,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活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毛泽东在62年党的7000人大会上还指出,必须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这次大会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要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在60年代,毛泽东还提出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一战略问题。
  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从50年代后期开始,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错误,偏离八大路线,阶级斗争扩大化和违背民主集中制等错误不断发展,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使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受到严重歪曲,党的建设受到很大挫折。

  

五、新时期党的建设

  

  1976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使我们党和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时期党的建设既要纠正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恢复毛泽东的建党学说;又要适应新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发展这一学说,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粉碎四人帮,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为完成这一根本任务而努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在实践上,表现在党的领导的不断完善和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在理论上,表现为形成了邓小平同志的建党思想,这一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发展。
  针对文化大革命给党造成的严重内伤,包括思想混乱、冤假错案大量存在、各级组织受到严重消弱、党的优良作风被破坏等问题,我们党开始了拨乱反正的艰巨工作。19777月邓小平率先提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并着重阐述了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恢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优良作风。1978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重申了党的思想路线。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要纠正历史上的重大冤假错案,正确评价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全会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集体领导,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这次全会标志着党的领导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重大转变。
  19793月,邓小平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1980年,邓小平同志先后作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接着,党召开了十一届五中全会,主要解决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进一步解决党的组织路线问题。全会通过并公布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对于健全党内政治生活、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正确进行党内斗争等问题,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1981年,党又召开了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建国以来若干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明确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基本内容,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完成了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任务。
  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这一根本目标,从而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围绕这一目标,全会做了一系列工作。一是制定了适应新时期特点和需要的新党章。这个党章总结了我党执政以来党的建设的经验,制定了一个内容比较充实的总纲,简要地概括了党在新时期的纲领。总纲对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总任务,对党在国家生活中如何正确发挥领导作用,都作了马克思主义的表述。还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三项基本要求。十二大党章对党员、党的干部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分别提出了比历次党章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也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作了新的规定。二是根据党的现状,提出进行全面整党,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三是在组织上采取一项重大措施,使一大批德才兼备、比较年轻的党员参加中央委员会,担负起中央的领导工作。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从第一线退了出来,使党的最高领导层初步实现了新老合作与交替。
  十二大以后,党的建设继续取得成就。从1983年开始,全面整党开始进行,共进行了三期,历时三年,于1987年春基本结束。整党的四项任务是: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从总体上看,通过这次整党,全党在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四个方面,都比整党以前有了进步,党内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三个严重不纯的状况,已经有所改变。同时,积累了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和问题的重要经验。这些都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解决长期历史遗留的问题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这次整党又是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进行的。如同经济改革没有现成经验一样,新时期党的建设,同样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依循,这就决定了这次整党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这次整党工作发展不平衡,有一部分党组织,没有全面完成整党的四项基本任务,个别的甚至走了过场。即使那些搞得比较好的单位,在党风和其它方面也遗留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经常性的党的建设中继续加以解决。
  另一项重要工作是调整各级领导班子。现有的干部队伍现状不完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各极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普遍比文化大革命前大得多,老化现象严重。()一些干部缺乏科学技术知识,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对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知之甚少。对此,十二大党章明确提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即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实现四化,首先要从领导班子做起。从198210月下旬开始,到19833月,经过5个月的努力,全国省级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工作基本结束。这次调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表现在:()领导班子人数比调整前减少了35()平均年龄由调整前的622岁下降到555岁。()领导班子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由调整前的20%提高到42%。()新班子中有一半以上是久经锻炼的老干部,并适当配备了妇女和少数民族干部。()通过省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全党对干部队伍必须实现四化的认识普遍提高,选拔人才的视野进一步扩大,选拔方法也有新的突破。从1983年初开始,还进行了地、市、州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到年底基本结束。从198312月开始,又进行了为时9个月的县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工作。通过这次调整,绝大部分县级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下降到45岁以下,文化程度明显提高,专业干部增多,还交流了一批县级主要领导干部。总之,从1982年至1984年的领导班子调整工作,取得了两个主要突破:一个是约有90万名老同志带头以实际行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退到二线、三线;另一个是有8万名有知识、懂专业、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干部被选拔到县以上的各级领导岗位。这一出一进,使得各级领导班子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老干部之间的交替与合作的生动局面。
  1987年召开了党的十三大,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并依据这个理论和路线制定了全面改革的方针和行动纲领。
  党的建设是十三大的重要议题。十三大使中央领导机构向年轻化迈出了新的重要一步,推进了中央领导层的年轻化和知识化。经过最后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平均年龄达到552岁,比十二届中央委员当选时的平均年龄降低了39岁;十三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33%,比上届提高179%;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占总数的20%,比上届提高6%。为了充分发扬民主,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在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候选人预选中实行差额选举。这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十三大还审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部分条文修正案,对十二大党章作了一些修改。
  十三大报告专门就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作了阐述,强调党的建设必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切实把思想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领域;应当重用德才兼备、公道正派即忠诚于党的路线并能够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的干部;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密切党群关系,把反腐蚀寓于建设和改革之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严格党员标准和党的纪律;在党的建设上走出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特别重要的是,为了使党能够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十三大提出了从严治党的方针。当时,我国改革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只有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同心同德,才能闯过难关。而一些党组织纪律松驰、组织涣散、失去战斗力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严治党,才能解决多年形成的党组织不纯、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综合十三大报告和代表们的意见,从严治党的内涵是:(1)对党组织和党员教育从严要求。(2)吸收党员时掌握质量从严。(3)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4)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5)对犯错误的党员严格执行党纪,对腐败分子必须坚决清除,决不姑息养奸。(6)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党内外的监督和检查从严。(7)党员不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经过教育仍不能改正的,就要劝他们退党,或者从党内除名。
  1989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通过对89年政治风波的反思,十三届四中全会把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大力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切实做好几件人民普遍关心的事情,作为要特别注意抓好的四件大事。19898月,党中央根据近年来的经验,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党在企业的基层组织处于政治核心地位以及担负的主要任务。1990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提出了《联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努力提高全党同志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必须努力提高党的各级组织的战斗力,必须努力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的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反腐败斗争深入展开,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党风和廉政建设不断取得成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受到重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不断提高。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谈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南方谈话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谈话的主要精神为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定下了奠调。
  1992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十四大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邓小平思想的发展,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这是认识上的又一次升华,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形态。大会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并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十四大所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为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的第四部分,集中阐述了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第一,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第二,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第三,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第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五,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
  十四大还通过了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这次修改党章的指导思想是:总结十二大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写进党章,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要求,把党建设成为领导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修改后的党章,将在党的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党的根本法规的作用。
  十四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迅猛发展,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中央采取得力措施,从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1993年出版发行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1994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等四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全面部署了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在作风建设方面,中纪委于19938月召开二中全会,提出了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的思想和对策,确定了近期反腐败斗争的任务。93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反腐败斗争近期抓好几项工作的决定,要求着重抓好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大案要案、狠刹几股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等三项工作。19943月,中纪委又召开三中全会,对中纪委二中全会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决定1994年反腐败三项工作的格局不变,根据形势特点赋予新的内容。可见,中共中央已对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在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部署的同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已经成为突出的环节。在这种形势下,19949月召开了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组织建设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问题。十四届四中全会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中国正在进行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要求党必须更好地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此,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有力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十四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必须下大功夫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好。为此,要坚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基层党组织要结合各自特点做好工作,努力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
  关于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十四届四中全会认为,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党,首先在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为此,要提高高级干部特别是省部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尤其是政治水平,他们首先要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的政治家;切实加强对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培养教育;高度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抓紧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制度的改革。
  十四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在按照十四大和十四届四中全会的部署,把党的建设推向前进。

第四章毛泽东建党学说

一、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理。这条原理,对于在中国特殊条件下建设一个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着重在思想上建党,是党内的本质矛盾决定的
  党内的本质矛盾是中国社会历史特点的集中反映。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革命道路,决定了党内工人成份只占少数,大部分党员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这样,如同刘少奇同志所说:在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们党内存在着一个极其严重的矛盾,若不解决,会影响我们顺利前进。这个矛盾就是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其中有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甚至地主阶级的思想,而主要是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之间的矛盾,即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党的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思想建设问题,尤其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去改造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问题。
  ()改造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加入我们党,总是不可避免地把小资产阶级的以及其他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和作风或多或少地带到党内来。任何没有无产阶级化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革命性,在本质上和无产阶级革命性不同,而且这种差别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展为对抗状态。因此,他们必须进行思想上的改造,必须抛弃原来的阶级立场,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克服他们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192912月的古田会议,是红军第四军党的组织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第一次自觉地、系统地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会议。19351月的遵义会议,实际上是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批判并战胜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一次关键性会议。伟大的延安整风运动,是我们党抓住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批判党内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一次普遍、深入的教育运动。
  ()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
  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这是毛泽东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建党原则,是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首位的具体体现。党员的思想状况如何,反映着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质量的高低。用哪一个阶级的思想面貌武装党员,教育党员,是关系到党的性质、战斗力和领导作用的根本性问题。因此,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关键。历史经验证明,组织上入了党,并不等于思想上入了党。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如果不从思想上进行认真改造,不彻底抛弃原来的错误思想,就不能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最终会离开党的队伍。
  思想入党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要求,就是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不断增强自己的党性锻炼和修养。这种党性锻炼和修养不是闭门思过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在革命理论的学习和革命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进行党性锻炼与修养,共产党员就能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党员,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
  共产党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我们所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指书本上的个别词句,而是指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是指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而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对于我们党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就是他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任务,就是以他为主体创造了中国现代革命的完备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它给党提供了最正确、最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最坚实、最雄厚的理论基础。因此,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全党的问题,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党员和干部,使他们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用它指导自己的实践。只有把它作为经常的根本任务,我们党才能永远成为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坚强核心。

  

二、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相联的

  

  党的建设和党的政治路线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党的全部发展过程表明,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了,党就发展,就前进,革命事业就胜利;党的政治路线错了,党就要倒退,就要失败,革命事业就要受到挫折。毛泽东同志根据这一历史经验,提出了党的建设过程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之正确处理或不正确处理密切联系着的新结论。这个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的重要贡献。
  ()党必须制定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决定着革命的成败,决定着党的前进和后退。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努力制定出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这条路线,应当符合下面几个要求:1.必须是在科学地分析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阶级关系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定的。2.必须适合国情,又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3.必须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与否,反映着党的实践经验的多少,反映着党在政治上成熟的程度。正确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又能促进党在政治上的成长和成熟。由此可见,制定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建设同统一战线有密切的联系
  在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一件主要法宝,是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党的建设同统一战线密切地联系着。
  统一战线问题,主要是党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前者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革命的对象。但是买办资产阶级是分属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当革命主要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时候,属于别的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这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民族资产阶级则是民主革命力量之一。由于中国所受的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程度上,它是能够参加反对蒂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的。又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另一个历史环境下,它还会动摇变节。
  毛泽东根据中国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规定了又联合,又斗争的革命政策,联合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一面,反对和克服其妥协性、反动性的一面。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建设的重要一部分,就是在同资产阶级联合又同它斗争的中间发展起来和锻炼出来的。”“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一定时期中同资产阶级联合,党就不能前进,革命就不能发展;如果我们党不知道在联合资产阶级时又同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严肃的和平斗争,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就会瓦解,革命就会失败。我们党正是在毛泽东同志对资产阶级的科学分析和正确政策的指导下,在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中,坚持了党的独立性,维护了党的纯洁性,从而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党的建设同武装斗争有密切的联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武装斗争是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武装斗争成为党的政治路线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
  我们党所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都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建立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血肉相连的新型人民军队,必须以广大农村为主要阵地,开展农村游击战争或游击性的运动战。这是党从事武装斗争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我们党的发展过程表明,人民军队的不断壮大,农村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革命战争的胜利,是党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领导使革命军队的建设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战争的胜利有了可靠的保证;而人民军队的进一步壮大和战争的不断胜利,又促进了党的发展和巩固,为党的更大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这就有力地证明了党的建设同武装斗争的密切联系。因此,毛泽东指出,离开了武装斗争,离开了游击战争,就不能了解我们的政治路线,也就不能了解我们党的建设。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一部分是武装斗争。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是在革命战争中进行的,没有武装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共产党。

三、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规律
  刘少奇同志指出: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而是党的领导者被领导者的结合体,是党的首脑(中央)、党的各级的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依照一定规律结合起来的统一体。这种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的集中制。把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提到规律上来认识,是我们党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论作出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的新贡献。
  民主集中制所以成为党的组织规律,是由党的性质和世界观决定的。我们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司令部,为了进行革命斗争,党必须有一个严密的组织,必须有一致的行动。同时,我们党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这一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组织上的运用就是民主集中制。
  既然党的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规律,那么它就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能认识它,遵循它,而不可违背它。遵照这个规律去建设党,组织生活就正常,党就统一,就发展;违背了这个规律,组织生活就不正常,党就会涣散、松懈,甚至会瓦解。因此,把党的民主集中制提到规律的高度来认识,对于正确地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极为重要的。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党的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它既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是二者的辩证统一。这两个方面,反映党内的各种(组织)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关系,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中央、地方各级组织与党员群众的关系,等等。因此,党的民主集中制并不是民主与集中的任意相加,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特有的广泛民主与严格的集中统一的有机结合。只有民主与集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的统一行动,才能产生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是不可分割的。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是指党内生活和组织工作的根本思想。从这个根本思想出发,刘少奇同志在《论党》中,深刻阐明了集中与民主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他指出,所谓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就是说党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不是离开民主的,不是个人专制主义党内民主制,不是没有领导的民主,不是极端民主化,不是党内的无政府状态。只有全面地理解这一思想,才能正确地实行民主集中制。如果不能把民主集中制理解为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而是把二者简单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会产生片面性,产生违背民主集中制的行动。
  从这一思想出发,毛泽东同志把民主集中制同党的领导方法联系起来,把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思想转化为党的领导骨干与广大党员群众相结合的制度。也就是从党员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党员群众中坚持下去的制度,即党内的群众路线。
  ()“四个服从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
  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鉴于张国焘严重地破坏纪律的行为,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四个服从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党在政治上和行动上的一致。四个服从又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原则。因为它既体现了集中,又体现了民主,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四个服从作为党的纪律,体现了集中,因为集中是以服从为前提的。作为纪律,任何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服从,对任何人都具有约束力,带有强制性。同时,四个服从又体现了民主,因为它们都贯彻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少数人的行动要受到多数人的意志约束,这是无产阶级民主的特征。我们党正是按照四个服从的原则确立了党的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了党内生活的正常秩序,发挥了全党的积极性,提高了党的战斗力。
  ()“六有局面的形成,是民主集中制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要实现这个目标的六有局面,就必须扩大党内的民主生活,实行高度的党内民主,同时,在实行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
  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发扬党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责任心,发动党员或党员代表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尽量发表意见,批评缺点,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积极参加党对人民事业的领导工作,并以此来巩固党的纪律和统一。党内生活民主化的中心一环,在于启发党员和干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是领导干部的自我批评。
  要在党内实现高度的民主,决不是要削弱集中,相反,是要同时实行高度的集中。高度的民主与高度的集中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只有实行高度的民主,才能达到领导上的高度集中,只有在以民主为基础的高度集中领导之下,才能实行高度的民主。高度集中决不是一言堂、家长制,也不是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是全党的集中统一,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
  因此,两个高度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六有局面的形成。而六有局面的形成,才能真正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使党的事业较为顺利地、迅速地向前发展。

四、党内斗争是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有力武器

在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既不可缺少有原则的团结,也不可缺少正确的斗争。这两个方面推动着党的前进。毛泽东针对我们党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精打击倾错误,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这样,就给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说以新的发展。
  ()党的团结,是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团结看作是夺取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最重要的基础,视为党的无价之宝。因为,党的团结关系到党能否在艰难困苦中生存、发展;关系到党能否团结群众,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
  党的团结是有原则的,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全党共同的政治纲领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为基础的。这是全党团结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离开这样的原则基础,就没有党的真正的团结,党内必然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产生种种错误的倾向。任何错误的倾向必然会妨害党的团结,应该认真地加以克服。因此,党的团结又是靠党内的正常的批评,必要的、正确的斗争来维护的。
  ()党内斗争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斗争
  我们党要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首先应当分清党内矛盾的性质和党内斗争的性质。党内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斗争也是很复杂的。在我们党内,有阶级异己分子混进来,也有蜕化变质分子和其他坏分子产生。我们对于这种人必须在政治上予以打击,在组织上加以清除。不这样做,就无法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在我们党内还存在着一种由无原则纠纷引起的无原则斗争。这种丧失原则的斗争,不仅破坏党的团结,危害党的事业,而且容易为敌人和坏分子所利用,于党于人民于个人,都是有害无益的。我们必须清除这种丧失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斗争。在我们党内还存在着同志间原则上的分歧与对立,它可能发展到政治上的分歧,在某种情形下,甚至会发展到党内组织上的分歧。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党内斗争,就是指的这种情况。这种党内斗争,就其实质来说,基本上是一种思想斗争。这是我们党进行党内斗争的一贯的指导思想。
  这个指导思想的依据是:1.党内发生的一切错误,从根本上说,都是由思想上的错误造成的。我们党的历史上,一切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都是从思想上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而来,都是从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来。”2.解决组织方面的问题,必须从思想入手。为要从组织上整顿,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整顿,需要展开一个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3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共产党内的矛盾,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去解决,用好好地说理的方法去解决。在党内,只能允许合法的斗争,只能允许思想斗争,一切违犯党章党纪的斗争方式,都是不能允许的。”4.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大规模的深刻的党内思想斗争,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5.王明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之所以错误,就在于把打击敌人的手段用来对付自己的同志,对于犯了错误和不同意自已观点和作法的同志,不是在思想上弄清问题,而是采用粗暴的手段,给以打击和惩办。这就从反面证实了党内斗争基本上是一种思想斗争。
  党内斗争,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斗争,这就为党内的矛盾分清了性质,也给党内斗争规定了一个正确的原则。
  ()“团结一批评一团结是党内斗争的正确方针
  既然党内斗争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斗争,那么只能用思想教育的方法,批评说服的方法,而不能用惩办、打击的方法。批评教育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毛泽东把这种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后来他解释说: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实践表明,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这个方针,一方面反对取消党内积极思想斗争的自由主义;另一方面,也反对破坏党内团结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惩办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曾给党的团结和统一带来严重的危害。
  这个方针,正确地说明了党的团结和党内斗争的相互关系,指出了党内斗争的出发点、基本内容、使用的方法以及斗争的最终目的。它首先要求在进行党内斗争时候,必须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其次,在进行党内斗争时,还必须拿起和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这个方针的内容还包括,对人的处理,要持高度的慎重态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损害同志;对历史问题的处理,不应着重追究个别同志的责任,而应着重于当时环境的分析,当时错误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以及纠正错误的方法,等等。
  这个方针,把马克思主义的团结原则和党内斗争的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解决党内矛盾斗争的完整的方针,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学说,在实践上正确指导了党内斗争。

  

五、整风是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

  

  用整风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端正党的路线,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觉悟水平,这是我们党长期自身建设的成功经验,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特有内容。
  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在历史上先后进行过多次整风,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延安整风。延安整风运动是普遍的、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是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思想革命运动,也是打破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束缚的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不仅为争取抗战胜利、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全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创造了有效形式。
  ()整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整风就是整顿党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在自己发展的一定时期,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具备时,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要错误倾向,有领导、有步骤、有目的地选学若干马列著作和党的文献,联系党的工作实际和党员的思想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整顿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是十分必要的。延安整风正是具备了这样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第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是团结一致的,思想认识是统一的。第二,遵义会议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并为广大党员所认识。第三,党的主流是好的,正确的作风和健康力量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不正之风居于次要地位。第四,有了长期的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按照毛泽东的说法,这个准备从遵义会议就开始了。到1942年春,全党整风的主客观条件完全成熟,整风运动的普遍开展已经是大势所趋,水到渠成了。
  ()整风的性质和步骤
  党内的不正之风,是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从历史根源来看,在遵义会议前,党内出现的几次错误,特别是王明的倾错误,虽然在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被纠正了,但还没有来得及从思想上加以彻底清算。从社会根源来看,抗战开始以后入党的几十万党员中,大多数是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他们中的许多人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完全入党,甚至完全没有入党。这就确定了整风的性质是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斗争。它的实质,不是革命与不革命,革命与反革命的问题,而是如何革命的问题。194265日解放日报社论指出:整风运动的性质,正如毛泽东所说: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这个运动,是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不但要从老干部、老党员身上去掉这种非共产主义思想,而且还要从新干部新党员身上同样去掉这种思想。所以,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战线上的斗争。这一指导原则对延安整风运动的正确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延安整风采取的步骤也是正确的。整风运动首先是在延安的高级干部中开始的。几十个高级干部一起学习《六大以前》、《六大以来》等党内重要文献,研究党的历史,分清路线是非,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严肃而又诚恳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他们作出榜样,推动了全党的整风。
  在全党整风时,首先是精读规定的马、恩、列、斯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以及党的文件,充分掌握精神实质;然后深思熟虑,反省自己的工作、思想及全部历史,进行严肃而又实事求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达到改造思想、整顿作风、改进工作、加强团结的目的。
  ()整风的正确方针和方法
  在整风运动中,毛泽东总结了党内历次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惩前毖后,治病救人,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党中央自始至终把启发广大干部自觉地解决思想问题作为整风的关键,反复强调整风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运动,反对压服,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反对强加于人的做法,不允许随便戴大帽子、随便处分人,更不允许把党内斗争作为敌我问题来对待。由于贯彻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所以激发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使大家主动地而不是被迫地,认真地而不是敷衍地进行自我批评,进而达到分清是非、团结同志、改进作风、纯洁组织的目的。

六、党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包含了树立优良品德的丰富思想。他们要求共产党人要无条件地掌握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要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活动符合党的目的。列宁进一步作了发挥,提倡求实精神和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在共产党执政以后,他又提出了必须反对官僚主义等重要原理。毛泽东发展了他们的这些思想,最先提出了党风这个概念,并且系统地论述了党风建设问题。在这个理论的指导和培育下,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优良作风。
  ()党的优良作风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世界观决定人们的意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意识,而意识又是通过作风表现出来的。可以说,世界观决定作风,作风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就一个政党来说,它的作风是用自己坚持的世界观和理论原则指导行动,在实践中形成比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们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丰硕成果。如果不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不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产生不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作风。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没有坚定明确的群众观点,就不可能有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如果没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对自己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以及严格的要求,就不可能产生自我批评的作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思想基础,生动地体现了党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对待自己的科学态度,树起了同其他任何政党显著区别的标志。
  ()党风的实质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党风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于,它的实质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我们党的革命性、先进性和正确性具体体现在自己的作风上,人民群众是通过党的优良作风认识党的。党的优良作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党的高大形象,它是巨大的凝聚力,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使党获得了广大群众的真诚拥护,从而有了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与此相反,党内一切不正之风,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是违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它们是剥削阶级思想的影响和各种错误观念的反映。这些不正之风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和破坏作用。它的最大恶果,是使党脱离人民群众,遭到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对,最后导致革命的失败。所以,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和克服不正之风,是我们党兴旺发达、不断前进的基本条件。
  以上内容,概括地介绍了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六个基本问题。贯穿于六个问题中的基本思想,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问题,从而保证了我们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保证了党对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领导。这些基本理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最好指南。

第五章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

一、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成及其政治的、道德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
  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是适应什么需要和以什么为基础而产生的呢?
  ()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是在总结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进行自身建设的开始。怎样来认识党执政所带来的问题?怎样通过党的建设的实践,来探索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应该说,在我们党执政几十年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有益的经验,也曾创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从50年代后期起,党内生活就开始处于不正常的状态,6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尤其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求我们党冷静地反思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另一方面要在分析总结党的的错误教训的基础上,拿出解决党的建设问题的新观点、新方法。这就为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东欧和原苏联共产党丢掉政权的条件下,论述中国共产党建设基本问题的
  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总体局势的变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制约战争的因素在增长,争取和平的呼声高涨,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另一方面,当代世界的各种矛盾,都是围绕发展问题展开的。而发展的问题,归根到底,则以经济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以武力竞争为主要形式转为以经济实力为主要形式进行竞争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大约从60年代开始,以科学技术作为有力杠杆,开始了改良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样就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二十多年持续稳定的增长;而这时,共产党领导的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则由于工作上的失误造成七八十年代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加上党的建设上的严重失误,最终导致了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原苏联共产党的垮台。这些沉痛的教训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课题:即中国共产党如何稳住阵角?如何增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实力?如何使社会主义的大旗在中国上空永远飘扬?要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创立一整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情况下执政党建设的新理论。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就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党的建设的要求而提出的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是党的工作的中心。那么我们怎样来完成这个中心任务,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进行改革开放。要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求领导实现这一目标的党,在自身建设上加以改革和改进。党如何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呢?可以说,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和解决的办法,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里是找不到的,也是没有先例的,而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又迫切需要一种科学的、崭新的、党的建设理论来指导。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正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
  总之,我们党正在领导一场前无古人的伟大革命。与过去相比,党所处的环境和所肩负的任务有了很大变化,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方面的建设,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适应新的要求,把我们党切实建设成为能够领导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取得胜利的坚强核心,是我们面临的崭新课题,是一项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政治勇气,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立足现实而又面向未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包含着内容极其丰富的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党的建设理论。他根据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对党的建设目标,党的领导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的、创造性的回答,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和毛泽东建党思想。它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实践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党的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我们党才能更好地担负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现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二、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1

 ()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确立和坚持正确的建党目标是党的建设的首要问题。但是,党的建设目标又因党的历史任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从而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成为全国的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面临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任务,给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很长时期,由于的思想影响,未能确立一个正确的建党目标,严重地影响了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鉴于此,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了党要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要研究和解决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而且强调党应该是一个战斗的队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1983年他又进一步明确指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建设目标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一目标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强调要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战斗性,而且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出发,摒弃了以在建党目标上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强调党应当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从而正确回答和解决了党在新时期建设目标上的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史上第一次完整、准确、鲜明地确立了执政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为在新的历史层面上开创党的建设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使党的建设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那么,怎样遵循党的建设的目标呢?邓小平认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中心来进行。他曾多次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许多问题不搞四个现代化解决不了。为此必须明确经济建设与其它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的关系。新时期党的建设和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来进行,都必须服务于、服从于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党的建设及其工作的成效,在服务、服从中总结和创造党的建设的新经验。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在集中精力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牢牢抓住党的建设不放松,并且把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实现这一工程的总目标: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新发展,也是对邓小平关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的理论的深化。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要实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下世纪前5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的奋斗目标。这样,我们就必须牢牢地把握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坚决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全面地推进党的建设。概括地说,为实现这一党的总目标,就要把握好一个主题,抓住两大历史性课题,切实推进三个加强,从三个根本问题上充分发挥党的三大优势,坚决贯彻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
  具体说:一个主题,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要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就是十五大报告所强调的要抓住两个不断,即:要不断解决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前一个是强调提高领导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后一个是强调解决领导者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围绕总目标,提出新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是长期的任务。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都离不开这两大课题,而且都要抓住,都要解决,缺一不可。三个加强、三个根本和三个优势,是指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的: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从根本上说,是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所有这些,都是互相联系的,重要的是贯彻落实,做好工作。党的十五大很强调要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思想政治、组织和作风建设都要强调从严治党。如果听任有些单位,党不管党、软弱涣散、纪律松弛、治党不严、治党不力的一些现象发展,那就解决不了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就不能前进,就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这个问题,要靠全党上下共同努力解决,领导干部要首先带头。总之,在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探索解决新问题与促进实现总目标的统一,这样持之以恒,我们将会对新时期党的建设获得更多规律性的认识,党建工作的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也必然会推进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提出了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的原则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最先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问题。他多次强调,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问题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决不能动摇。他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同时,他强调指出要努力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除了改善党的组织状况以外,还要改善党的领导工作状况,改善党的领导制度。”“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从这个论述可以看到,提出改善党的领导,不仅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而且因为党的领导方式、领导制度和领导作风在很多方面和党所担负的新任务、面临的新形势不相适应。要通过改革,消除在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上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领导职务终身制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弊端。邓小平认为,改善党的领导,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要正确实行党政职能分开。这是保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根本前提。按照党政分开的原则,正确划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能,理顺党政关系,形成党政各司其职的有效机制,改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党和党的领导行政权力化倾向,以便改进和完善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使党集中精力管党,管路线、方针、政策2.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党的工作的根本任务,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中心,并处理好各项工作同经济建设的关系。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3.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80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89年的政治风波前后,邓小平又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要求各级党委一定要拿出主要精力抓思想政治工作。4.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邓小平一再强调,执政党要以法治国,不能以党治国。每一个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鉴于文革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邓小平严肃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那种把领导人的话当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就叫违法,领导人的话变了,法也就跟着变的状况,要坚决予以改变。5.要建立一支合格的党员队伍。邓小平认为,党政分开以后,党实现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全体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否则,党的领导就会落空。所有这些,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指明了方向。
  ()恢复并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执政党的建设至关重要。正如邓小平所指出: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毛泽东创立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并把它表述为实事求是。但是,这条思想路线,有一段时间被抛开了,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国家遭到很大的灾难,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邓小平致力于恢复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是从批评两个凡是和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入手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纠正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错误,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然而,纠正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错误,要有极大的革命魄力和政治勇气。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搞下去,不是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而是要损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积极支持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并把解放思想作为全党全国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提了出来。党的思想路线在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和积极倡导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得以恢复。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邓小平完整而精辟地概括了党的思想路线,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又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一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些宝贵思想,是邓小平对执政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由于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我们党得以科学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重新认识,不仅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且获得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为党的政治路线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党的政治路线的确立,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和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保证与必由之路,为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奋斗方向,同时也使党的建设有了遵循——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开展自身建设,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不走样。
  ()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的问题
  要正确执行党的基本路线,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党的基本路线;其次要注意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各项基本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针对1989年原苏联、东欧各国剧变在国内引起的某些思想混乱,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概括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没有错,我们要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特别是邓小平1992年视察南方后,邓小平再次充分肯定了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并且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包括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坚持两手抓,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等等。这一系列重要思想,不仅为全党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方向,而且告诉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得到人民拥护的,因此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
  在坚持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防止各种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对于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基本路线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许多重要思想。首先,提出实事求是地开展两条战线的斗争。鉴于历史的教训,邓小平提出有,有右就反右,对对右,都要做具体分析,在反对一种错误倾向时,不能放松对另一种错误倾向的警惕和斗争,抓住重点,有所侧重。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讲话中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其次,提出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不搞政治运动,原则上不再使用路线斗争提法。邓小平指出,对党内犯错误同志的错误性质要做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是什么性质,就说是什么性质,犯了什么错误就说是什么错误,讲它的内容,原则上不再用路线斗争的提法。他还指出,不搞政治运动,不搞人人过关,决不等于放弃党内斗争,对各种错误思想,都要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进行严肃的认真批评。
  ()首次提出要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完善党规党法,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制度化的重要思想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这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中,存在不少的弊端。邓小平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对这些弊端逐一作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官僚主义是同党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不相容的,它压抑和窒息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权力过分集中,则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实行,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为此,他提出了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问题。邓小平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办法,概括说,就是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提出的制度问题,是对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发展。
  党内法规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以党内法规治党的重要思想和重要原则。主要有:1.要在继承光荣传统中改革创新。1975年,邓小平就曾多次强调要恢复并且进一步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他说:我们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把必要的规章制度恢复或建立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针对一些党内法规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阐明了必须及时修改直至坚决改革存有弊端的规章制度。19801月,他说,九大、十大搞的党章,实际上不大像党章,……需要修改。19808月,他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必须坚决改革存着弊端的党和国家的一些具体制度。邓小平关于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思想,是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2.要使党内法规配套完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在党章这个根本的党内法规之下,要有一整套更具体的规章制度;(2)党内法规要与国家的法律相一致,保障国法的实施;(3)既要使党的领导工作、干部工作、纪律检查工作等各方面的党内法规相互配套,又要使每一方面的各项具体的党内法规相互配套;(4)既要使党内法规形成完备体系,又要防止繁琐过滥。3.要切实坚持并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严密的党内法规。4.党内法规制定之后要严格执行。如果制定了严密的党内法规,而不去严格地执行,那么党内法规就失去了权威。5.党内法规建设要同党的其他建设紧密结合。
  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这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指出: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他还提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在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一些什么原则呢?综合邓小平的论述,主要有三个原则:第一,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只能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第二,改革的态度要坚决,必须把行之有效的制度坚决推广开;第三,健全制度要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二、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2

 ()高度重视制度建设,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
  重视制度建设,是邓小平党建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的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途径上,邓小平尤其重视民主集中制问题,强调要努力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才能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和党组织的战斗力。他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新的实际,在很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
  1.科学地总结了执政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和健全。
  2.深刻揭示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指出,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指明了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各自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强调了二者的辩证统一。
  3.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强调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整体思路上,必须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心放在扩大民主上。把发展民主作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式,以保障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民主权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根据新的实际,提出中央要有权威的思想。强调在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改革和建设必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5.建设过硬的领导集体,形成集体领导,并且这个集体要有一个核心,对重大问题和日常工作负起第一位的责任。
  6.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促进科学、民主决策,避免决策失误,克服决策报告过程中无人负责的现象。
  7.重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如要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党的生活会制度、党中央的民主集中制度。特别是邓小平很重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的民主集中制问题。民主集中制是否健全,关键是怎样正确处理领袖与党的关系问题。邓小平指出,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不是在群众之上,而是在群众之中,不是在党之上,而是在党之中。从这种要求出发,工人阶级政党的领袖,必须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必须是服从党的组织,遵守党的纪律的模范。他还提出,一定要维护党的领袖的威信,但也要反对把个人神化。1986年,他又提出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他说,我多年来就意识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就没有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这段话,其实质就是摆正领袖与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是依法治党治国的问题。
  ()提出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正确思路
  邓小平不仅继承了毛泽东高度重视干部作用的思想,而且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系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理论上,他把这一问题提到执政党建设的关键的高度,认为,新时期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关键在于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他说: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又指出: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在从战略的高度阐述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的同时,他还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的现状,和新时期对领导班子的要求,提出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必须遵循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既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原则,又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具体标准,增添了时代内容。在实践上,他进一步把干部的四化方针具体化,提出了领导班子建设的指导原则,强调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进入各级领导班子。这一指导原则,创造性地把人民公认、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有政绩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用人标准,体现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统一,为新时期干部队伍的建设,制定了一条新的正确的路线。
  邓小平同志还提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贯彻下去,还必须解决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问题,特别是要建立一个坚强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是百年大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就一直在考虑和解决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致力于建立一个成熟的、坚强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方面,邓小平有许多论述:1.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必须是一个坚持改革开放的班子。邓小平说,这不是九分九,而是十分重要的大局问题。2.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他说,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靠不住的,是经不起风浪的。由于我们党前两代领导集体都有坚强的核心,因而不论发生多大的问题,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必须有一个核心,要以高度的自觉性来理解和处理这个问题。3.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眼界和胸襟要非常宽阔。所谓眼界和胸襟要开阔,就是要求新的领导集体成员在考虑问题时,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小局要服从大局。要放眼世界,放眼未来,放眼当前,也放眼一切方面。4.要正确认识党内个人因素的影响。他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为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邓小平多次向党中央提出辞去中央领导职务的请求。1980年,他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为了身体力行地废除终身制,他表达了退休的愿望。19899月,他在给中央的信中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选出的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领导核心,现已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经过慎重考虑,我想趁自己身体还健康的时候辞去现任职务,实现夙愿。这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事业是有益的。恳切希望中央批准我的请求。同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批准了他的请求。这表明,邓小平用实际行动带头破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为党建立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保证干部队伍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邓小平还提出了必须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奖惩、升降、轮换、退休、退职、淘汰制度,解决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以及副职多、闲职多、效率低的问题,还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是改进党的组织建设的伟大创举。
  ()重视党风和廉政建设,反对腐败,取信于民
  1.把党风问题提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指出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他说: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
  2.阐明了党风建设的实质,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问题。邓小平指出,党的组织,党员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就会失去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会失败,就会被人民所抛弃
  3.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要一手抓经济建设,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党风和廉政建设,惩治腐败,以保证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执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要坚持一靠教育、二靠法制的方针。
  4.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邓小平指出,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又是全党的表率。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要从高级干部做起,纠正不正之风也要从高级干部抓起,群众的眼睛盯着他们,他们改了,下面就好办了。
  邓小平在新时期的党建思想极为丰富,以上论述的内容只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这些思想,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对毛泽东建党思想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这些重要思想对于加强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三、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基本方法

  

()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学说、毛泽东建党学说的重要向导  怎样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说史上还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论述。邓小平同志第一次科学地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建党学说,阐明了它们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建党思想指明了线索和方向。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党建思想,才能做到既全面弄清马列主义、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主要内容,完整、准确地掌握它的理论体系;又从中了解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弄清它继承、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建党学说的历史脉络。                  

 ()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遇到的复杂情况和严峻挑战,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论述,解决了新时期党建工作中的许多根本问题,包括如何在党政职能分开的情况下发挥党在国家政权和社会生活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如何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驾驭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水平和能力;如何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加强干部队伍四化建设;如何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把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党的全部生活中去;如何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和完善党的监督机制等问题。邓小平的新时期党建思想,不仅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而且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作为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否则,就无法学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是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根本前提          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邓小平党建思想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锐利武器和根本指针。只有认真学习邓小平党建思想,才能搞好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才能实现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理论。当前,我们除了继续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建党理论外,重点是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党的建设思想,因为邓小平党的建设思想,是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是行动中的党建理论,是活的党建理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一部较为系统的教材。所以,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把学习邓小平党的建设思想作为必修课。                 

总之,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紧迫的现实意义。那么究竟应怎样进行学习、学习的基本方法又是什么呢?根据许多地方的经验,可以采用以下几个基本方法:

1.综合比较的方法。就是要以《邓小平文选》,特别是其中专门或集中论述党建问题的讲话和文章为主,结合学习有关党的建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著作和党的文献。首先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过程及其历史脉络;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对照比较,进一步弄清邓小平同志在哪些根本问题上,怎样继承和坚持了毛泽东建党学说。他又如何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哪些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党学说。特别要加深对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所概括的邓小平同志在七个方面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运用邓小平党建思想来指导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的建设,切实搞好这一新的伟大工程   

2.研究、总结的方法。学习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目的,是运用这一理论武器,研究党的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研究相应的对策,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这一理论。                               

3.联系实际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运用邓小平党建思想,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在当前,特别要在帮助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首要问题上下功夫。江泽民同志指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问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我们一部分党员、干部中,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蔓延,严重地腐蚀着我们党的肌体。有的认为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钞票是实的,所以要抛弃空的,不想远的,抓住硬的,捞取实的。有的把理想和前途看作有利就想,有钱就图。一些党员、干部在金钱、美色、权力的考验面前犯错误,甚至堕落为违法乱纪分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人生追求、人生目标发生霉变。大量事实说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关系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是否合格,是否蜕化变质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也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曾尖锐指出的,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一定要引导和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紧紧抓住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首要问题。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都应有这一意识,自觉地学习邓小平党建思想,着重解决自己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和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注意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界限,自觉抵制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潮和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时注意自尊、自省、自警、自励,在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奋斗中,去实现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                                           

总之,邓小平党建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这个理论是政治性、实践性和党性都很强的科学。要掌握好这门科学,就要相信这门科学,并用这个科学,指导实践,指导行动。当然,邓小平新时期党建思想也不可能提供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全部答案;不可能穷尽我们对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规律和全部问题的认识。由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党的建设的实践中还会有大量新问题涌现。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党建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实践,另一方面又要用党的建设的新经验、新观点使邓小平党建思想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这个以邓小平党建思想指导党的建设的实践,用党的建设的实践推动邓小平党建思想发展的伟大事业,有赖于全党的共同努力,也是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职责。

第六章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

一、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理论指导的党。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而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胜利地指导我们战斗,就必须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的过程,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的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所谓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就是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开辟了一条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当代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新的伟大革命,要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条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来没有走过的新的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大历史关头,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近二十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世界变化很大很快,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任何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能不认真对待。邓小平理论正是根据这种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墨守成规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
  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二、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党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五大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这是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意义的重大决策。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又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它将是一个艰难,复杂、长期的实践过程。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我们已经解决了许多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但是还有许多问题仍然在探索。比如,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抓住机遇,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怎样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矛盾,按照民主化与法律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大胆借鉴、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怎样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遵循重在建设的方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等等。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来指导。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运用这一理论去分析研究当前改革和建设的新矛盾,新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答案,创造性地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措施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今天,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别的政治力量不可能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不可能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无负于人民重托和希望的执政党。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也遇到了许多复杂情况,我们的工作还不适应。一些地方和单位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这已经成为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兴衰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
  加强党的建设,要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最重要的是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保证
  党的基本路线能否坚持一百年不动摇,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广大干部和党员是否真正坚信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在政治上、思想上真正解决了党的基本路线对不对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变不变的问题。党的基本路线之所以正确,归根到底是由于经过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检验,证明它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要使每个共产党员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认真学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有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才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和持久。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伴随着阵痛,从计划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从封闭转向开放,不仅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磨擦,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在人们的思想中,既有对新体制的热烈欢迎和投身变革的热情,又有因不理解新事物和不能正确对待某些现实问题而造成的困惑和烦恼。如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能兼容,在公有制条件下无法发展市场经济;又如把市场经济当作赚钱经济,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或认为市场经济是完全的自由经济,可以不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不要法制和纪律。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工作上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各种失误,不仅给经济工作造成混乱,也对社会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工作,深入探讨和回答建立市场经济中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揭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另一方面,要对全党深入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排除各种干扰,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三、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把全党的理论学习提高到新水平

完成十五大提出的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根据十五大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精神,把理论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要注意把握以下重点:
  ()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著作,是不是形成了理论的科学体系?这一问题,有些人至今仍然存有疑问,理由是邓小平的理论虽然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但是没有形成大部头的理论专著。在历史上,对毛泽东的著作有人也曾提出过这个问题。在江西时期,教条主义者批评毛泽东是狭隘经验论,这种批评的实质,就是拒绝承认毛泽东的著作已经开始形成理论,不赞成毛泽东的理论。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特别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理论,什么是理论家。经过整风,经过对中国革命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对抗战以来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的巨大胜利的回顾,全党取得共识:毛泽东的思想和著作已经形成了理论,而且是创造性的伟大理论,他的思想理论第一次系统、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全党把它称作毛泽东思相。
  这里涉及到一个理论问题: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算是有科学体系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科学体系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和世界学术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体系特点,关键要看三条:第一,看它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并贯穿于全部理论观点的始终;第二,看其有没有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各个理论观点是否都围绕解决这个中心问题展开;第三,看其有没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是形成了科学的体系?答案就很清楚。首先,这一理论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也就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次,这一理论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也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再次,这一理论围绕上述中心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从而构成了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
  以上几点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不在于这一理论是以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形式表达出来,还是以小册子的形式或者是决议、报告、讲话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达形式取决于历史的条件和个人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表达形式,就和列宁有所不同。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前的理论表达形式,和执政以后的也不尽相同。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和在建国以后,情况也不同。判断理论是否形成,要看实质,而不是看表达的形式。至于邓小平表达理论方式的个人特点,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所说:他文风朴实,不讲空话,在简明扼要的论述中,总是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2.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概括,其主要内容是: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强凋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十四大报告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1995年中宣部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在十四大概括的基础上,又从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政治保证、外交战略、祖国统一、依靠力量、军队和国防建设、领导核心等16个方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了进一步的概括,这是对十四大概括的发展。
  ()把全党的理论学习提高到新水平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五大的主题,在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全面、正确领会和掌握党的十五大精神上下功夫,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任务上来。
  要深刻理解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只有这一理论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思想上和工作中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要深刻理解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基本国情。进一步明确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进一步明确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什么只能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始终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善于识别并及时排除各种干扰,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要深刻理解党的十五大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坚持、运用和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要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这些决策,特别是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在积极探索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方面,在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和深化改革方面,以及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方面,更要领会和把握好党的十五大精神,澄清模糊认识,避免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把工作做得更好。
  要深刻理解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按照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从严治党,认真解决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从思想、组织、作风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树立正确的学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要不断发展的。这个命题,恩格斯早就提出了。他在1887年给一位美国女士的信中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按照这种观点,恩格斯曾告诫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因为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事实为最后依据,因为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征,决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理论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近百年来,实际生活变动的剧烈和深刻程度,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面对日新月异的实际生活,是单纯从马克思主义书本里寻找答案,还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实际的问题,这是一个学风问题。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只有遵循邓小平的理论,以中国当前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我们的实际工作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提高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才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恢复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要看到,那种照抄照搬、断章取义、搞形式主义、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的不良风气,仍在党内包括少数领导干部中严重存在。这些不良风气,阻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败坏党的形象和声誉,窒息党的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特别是高中级干部,必须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同这些不良风气作斗争,坚持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党70多年的历史一再证明,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实事求是要一以贯之。在跨世纪的历史关头,面对艰巨任务和严峻考验,更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大胆探索的勇气和科学求实的精神统一起来,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以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要努力在全党造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党内学习和讨论问题,要提倡敞开思想,各抒己见,允许发表不同意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不要随意把学习、讨论中的不同认识说成是政治倾向上的或右。要把发扬党内民主同严格党的纪律统一起来,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保留和向上级直至中央反映,但不允许在宣传媒体上公开发表,也不得在群众中散布。

  

第七章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的改进与创新

一、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

  

  ()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为党的思想建设奠定了基础;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灌输理论,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建设理论。在此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地提出了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这一观点,形成了一整套党的关于思想建设的理论和经验。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为适应这种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对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作出了科学的论证。正是从对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深刻理解出发,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把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重要思想。在坚信唯物史观的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先进思想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又讲:工人们已经具备了作为成功因素之一的人数;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为了给战斗的无产阶级以批判的武器,为了给革命理论以阶级斗争的现实基础,必须把理论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诞生,以及第一国际的创立,就是这种结合的成果。
  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同俄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列宁在《怎么办?》等著作中,提出了系统的灌输理论。其主要之点是:1.自发的工人运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而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只有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并投身于工人运动实践的学识渊博的革命知识分子,才能创造出来。由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是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的,它为工人阶级指明了争取解放的道路,是最容易被工人阶级所接受的科学理论,因而必须也能够把这一理论灌输到工人阶级中去。2.理论灌输之所以必要,还在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工人的影响不容忽视。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源远流长的,工人又长期处在资本主义统治之下,在这种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任何轻视,都只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加强。如果否认革命理论的作用,反对把科学社会主义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实际上是帮助资产阶级传播他们的思想,使工人变成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事业及党的自身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因此,党必须以先进理论作为行动指南。
  十分明显,列宁的灌输理论实质上是充分肯定先进思想的巨大能动作用,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灌输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但旧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代经济不发达,产业工人只有二、三百万,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构成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特别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农村,党员的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把农民出身的党员改造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人阶级先进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建设遇到的新课题。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与中国党的实际相结合,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强调党的思想教育,提出了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着重于从思想上建党,同时在组织上和作风上建设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新发展。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
  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概括和表现,是无产阶级严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共产党在为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奋斗的整个过程中,决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共产党就丧失了它应有的政治本色。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中心环节。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都要以思想建设作为基础和保证。
  党的政治建设,主要是明确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制定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和党的最高纲领而奋斗。能否正确地制定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关键取决于能不能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论是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还是王明的倾冒险主义,以及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都是首先在思想路线上偏离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而对这些错误的纠正,也必须首先从思想理论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实践证明,粉碎四人帮以后,如果不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不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不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样,不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和对中国国情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就不可能确定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总结了我们党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深刻地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
  党的组织建设内容很多,如发展党员、选拔干部、贯彻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等等,哪一项也离不开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例如,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就是依据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再如,党的团结统一,更离不开党的思想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正如列宁所指出的: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统一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组织统一我们从来没有寻求过,而且也不可能去寻求。……我们不应该忘记,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根本谈不上统一的问题。
  党的思想建设与党的作风建设更是密不可分的。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行动中的生动体现。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作风。如果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产生不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没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和坚定明确的群众观点,就不可能有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没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对自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严格的要求,就不可能产生自我批评的作风。相反,一些党员和党员干部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个人主义以及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则是他们头脑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的必然反映。因此,加强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增强党性,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是端正党风的坚实基础。
  ()加强思想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党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党的思想建设对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具有战略意义。只有党的思想建设才能提供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理论指导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其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立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和特点,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存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简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公有制的优越性与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对我国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迫切需要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的进程表明,理论研究的每一步进展,都会在实践中带来可喜的收获;而理论上的滞后必然影响实践前进的步伐;对理论的任何轻视,必然导致实践中的盲目性,给工作造成损失。从实际生活看,由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崭新的理论,不少党员对它比较生疏,在部分党员中对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解还存在诸多盲点和误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荒疏的现象。鉴于我们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担负的领导重任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有必要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前改革中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作为一项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党要重新学习。党的十四大要求全党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前的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精神力量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物质力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精神动力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物质需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现阶段我们鼓励一部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坚持物质利益原则,坚持按劳分配,启动利益机制,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经济的发展不仅受物质动因的影响,而且也受精神动因的制约。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从事经济建设的劳动者自己总是受着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理论的支配,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经济活动实现理想人生和进入理想社会。这种向往美好人生和追求美好社会而引发的精神动因,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仅能够促使人们把全部的潜在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具有旺盛的创造力,而且能够激发人们在为实现崇高理想而斗争中表现出忘我的献身精神和终生不渝的奋斗毅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还需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民族的凝聚力。现代历史证明,一个国家经济的起飞,不仅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且依赖一种精神作为推进器,这就是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奋斗目标。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一种支撑社会、凝聚民族的精神。现阶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唯一能够保障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维系各民族团结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上述精神动力所包括的两个方面,即个人的积极性和民族的凝聚力,归根到底是个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两个文明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经济要上去,决不能仅仅靠资源的配置、资金的投入、市场的运用等经济手段,还必须依靠挖掘精神资源,启动精神动力,靠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信仰的忠诚,纪律的约束,道德的规范等等。如果发展市场经济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及其支柱——党的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走上畸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如何在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中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这一问题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80年代末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使社会上和党内相当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所谓三信危机,即信仰危机信念危机信心危机共产主义渺茫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就是这些思想的具体体现。解决这些问题,要靠社会主义实践,即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要靠加强思想教育,使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建立在人们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趁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对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很大冲击。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要为一切向钱看正名,为唯利是图定位等是非混淆的观点,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一些党员、干部经不住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侵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漠,有的甚至堕落为腐败分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强化对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才能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堤坝。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涉及方方面面,给众多的人们带来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从总体上说,改革会给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然而在改革进程中,反映出来的客观现实是一部分人的利益增长快些,有些人的利益增长慢些,有些人的利益还暂时受到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比过去更加突出和复杂化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各项改革措施,思想上也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矛盾碰撞并反映到人们思想中,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迷惘、困惑,出现心态失衡、情绪偏激等现象,若不及时加以正确引导,会对改革产生某种怀疑或不满,影响社会稳定。对此,特别需要发挥思想建设的优势,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用正确的理论之为人们解惑释疑,活血化瘀,理顺关系,创造一个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从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新体制的建立。

二、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要求,加强思想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要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这一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深入发展。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澄清在社会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这一理论,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认真学习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把握全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是指人们在认识上所遵循的道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其根本点,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正确与否,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关系极大。思想路线正确了,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我们党的历史反复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按照这条思想路线办事,我们的事业就向前发展,偏离这条路线,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导。由此可见,深刻理解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要求,用这一思想路线武装全党,也是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课题。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要求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思想路线的依据。哲学是一种高层次、深邃的理论思维,它以最一般的概念范畴体系,揭示事物的本质、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哲学的考察,比一般理论知识所提供的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完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不仅揭示了客观真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发展真理的道路。它使我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减少看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绝对化、僵化的错误。每当我们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时,我们就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变幻莫测的事物发展中把握方向,在层出不穷的困难中找到解决的途径。从现实上讲,我们正肩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有许许多多的难题需要我们来回答和解决。因此全党同志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提高自己的哲学思维水平。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还要求我们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解放思想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所持的一种积极进取和勇于实践的主体精神状态和思维运动。它要求人们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进行创造性思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而更好地促进人类进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其一,不解放思想,人就会成为陈规旧习的奴隶,就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其二,不实事求是,人就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离开实事求是的解放思想只能是头脑发热的胡想、乱想、空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是求是又成为解放思想的基础。其三,解放思想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实事求是,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解决问题。当前,我们之所以重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是因为在一些人的思想中,对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存在着片面的理解,致使在贯彻党的思想路线中出现了种种偏差。一种情况是,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比如,只讲解放思想,不提实事求是。在经济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置客观规律和本地实际于不顾的蛮干、瞎闯,盲目攀比,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还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在上报产值、销售、利税时,凭领导者的意志随意更改。又比如,一些人思想不解放,抱残守缺,遇到问题绕着走,不肯开动脑筋,表现出十足的思想懒汉的形象。另一种情况是,从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上解释思想解放,谁敢讲有悖于四项基本原则的话就是解放思想,谁敢搞违背党和国家政策的对策就是敢闯敢冒;而谁要坚持党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谁就会被指责为思想僵化,是不合时宜的。排除这些思想障碍和干扰,党的思想路线才能顺利贯彻执行。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来自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它集中表现为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它们构成共产党员党性的核心,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教育党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
  1.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完成现阶段的任务。
  共产党,顾名思义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政党。是否具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脚踏实地地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始终是共产党员党性强弱的突出表现。由此,教育党员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多年来一直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理想教育,应特别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把握理想的时代特征。我们共产党人讲的共产主义理论,就是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要实现,并把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自已人生的最高追求,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终其一生。无论何时;只要作为真正的共产党人,这一理想的基本内容都不会改变。然而,在革命事业发展的每一阶段,共产党人的理想又总是同回答时代提出的紧迫问题联系在一起,反映了这一代共产党人独特的探索和追求,因而又具有解明的时代特色。随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共产主义理想不仅代代相传,而且日益丰富、充实、深刻。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应当包括以下特征:(1)这一理想来自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思考,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代生活,防止对政治形势的看法发生倾斜和颠倒。(2)这一理想还包括对实现共产主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充分认识,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取代资本主义的观点,经得起挫折的考验。(3)这一理想还表现为对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科学态度,必须树立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观点,激发在理想指导下改造现实的决心和勇气。(4)这一理想还是对完成当代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自觉承诺,必须树立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相统一的观点,把实现远大理想同完成现阶段的任务统一起来。
  第二,坚持远大理想,立足于当前的奋斗。共产党人理想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知与行的统一,理想既是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又是指导自己改造社会的武器。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每一代共产党人都对这一事业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种历史责任感集中到一点,就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要教育每个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人,都自觉地投入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如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积极、不热情,那就是缺乏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觉悟的表现。
  2.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科学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趋势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然而问题在于,与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跨国公司的扩张、生产的发展和劳动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改良主义思潮的盛行,这一切,都使当代资本主义呈现出以往所没有的许多特点,其中有许多是马克思主义创史人没有预料的。在当代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揭示的基本规律是否依然存在?这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亟待回答的问题。
  第一,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无论马克思还是列宁,都不曾认为他们关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认识已经穷尽,不需要发展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对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新特点,列宁及时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并在十月革命中得到了证实。现在,针对资本主义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有必要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当代西方国家所采取的经济调节和社会改良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生活有所改善,但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并且随着剥削量的增加而深化了。新技术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尖锐。这些都表明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的历史命运。尽管这一替代过程是漫长的,但最终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前进中的曲折。1989年以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这股强大的冲击波,迫使忠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进行深刻的反思。苏联、东欧发生的变化是不是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的失败?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还有没有复兴的希望?全面分析苏联、东欧失败的主客观原因之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联、东欧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的失败,而是表明一种失效的体制的失败,一种过时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消失。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我们一方面寄希望于世界人民,另一方面取决于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虽然在苏联、东欧遭受严重挫折,但是又在中国找到了新的出路。目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机勃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理想,同时使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吸引力将大大增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复兴将大有希望。
  3.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正确对待个人利益
  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几十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为人民服务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党员更好地施展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也容易导致共产党员的价值天平发生倾斜,诱发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等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一项新任务。
  鉴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问题突出的特点,当前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党员正确认识贯彻现行政策与发扬奉献精神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同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邓小平明确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我们党现行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同样也适用于共产党员。但是作为先进分子,又不要被现行政策所局限,要自觉地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比如,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劳动报酬也只能相对合理,生活中总有大量无法计算报酬的事情需要有人去干。作为共产党员,多劳多得的事要干,多劳少得的事也要干,甚至劳而不得的事,只要工作需要,也要带头去干,这正是无私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此外,当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党员要以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自觉做出自我牺牲。这种牺牲包括:在日常工作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方便和好处让给群众;服从工作需要,到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去,牺牲优越的生活条件;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放弃个人的某些兴趣爱好;在危险和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作为党组织在教育党员发扬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对于一贯忘我工作、乐于奉献的优秀党员,不仅应给予精神鼓励,也应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

  

  ()市场经济对党的思想建设的复杂影响
  党的建设历来同党所面临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密切相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党的思想建设处于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给党的思想建设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调动各种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精神和竞争精神,增强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市场经济呼唤平等竞争,要求打破特权和垄断,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包括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行为包括党的活动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市场经济是信誉经济,有利于促进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等。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全党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党的思想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将极大地丰富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也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顽强地表现出来,为党的思想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容易刺激一些人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损人利己行为;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不可避免地要渗入党内政治生活,使党员价值观念扭曲,背离党的宗旨;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原则,容易淡化全局观念,产生无政府主义和无组织无纪律行为;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等现象;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原则,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出新的考验。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和克服不良影响。
  ()党的思想建设的改革与创新
  过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确立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清除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往往是通过运动(如延安整风运动)和强化党内斗争来进行的。这种形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党的任务的要求。当前,一方面党内思想问题很多,另一方面思想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如何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物质力量,出路在于改革。
  1.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一个根本指针、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江泽民同志在1994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一个根本指针,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坚持一个根本指针即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方针。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宣传思想战线必须始终不渝地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全部工作,始终不渝地把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始终不渝地做好这一理论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
  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就是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通过学习,努力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还要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宗旨,发扬为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的精神。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是通过有力的宣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上来,引导到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上来。就是要以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舆论引导人;以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引导人;以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引导人;以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引导人;以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就是以毛泽东同志早就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用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精神和江泽民同志概括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64字创业精神等这样一些既体现共产党人优良作风,又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既凝聚了长期创业的宝贵经验,又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伟大精神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创作更多更好的弘扬主旋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表现人民,鼓舞人民的精神产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
  2.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分层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以往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忽视了不同层次的特点和要求,存在着整齐划一,上下一般粗的偏向。近年来,在这方面已有所改善,注意区分不同的对象,加强了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于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教育,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首先是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次还要学习历史知识,学习经济、法律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讲政治,就是讲关于党和国家命运的大事,关于国家和民族前途方向和道路的大事,关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的大事。它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讲正气,主要是讲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讲同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
  关于对广大党员的教育,根据十五大党章要求,除了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外,还要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三年的时间,在全体党员中进行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活动,着重解决好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正确行使党员权力,在改革和建设中建功立业这样三个问题。
  关于对群众的教育,十五大党章规定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
  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纯地依靠教育,希望通过教育解决全部问题是不现实的。实践证明,思想教育要与其他措施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一,思想教育要与政策导向相结合。政策作为调整利益关系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教育更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目前,在党员人生观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各单位党组织对那些严于律己、乐于奉献的优秀党员,应给予更多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对闹个人主义的人要坚决批评、教育,甚至给予必要的惩处,不能形成老实人吃亏的风气。第二,思想教育要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实践证明,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只对那些肯接受教育,愿意做合格党员的人起作用,而对那些根本没有革命要求,怀着各种目的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单纯的教育解决不了问题,必须把思想教育所启发的内在的自觉性与制度的外在的约束性结合起来。第三,党员思想教育要与国民公德教育相结合。国民公德是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目前有一些党员连孝亲、抚幼、敬老、尊师、守法、遵纪等这些公民起码应具备的品德都做不到,对这样的党员,必须补上国民公德教育这一课,使党员的人生观教育形成阶梯。第四,思想教育要与党员的自我省悟相结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与巩固,是一个长期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既要依靠党组织春风化雨式的外部启发,更需要党员经常按照党章和党内的各项规定对照检查自己,自省、自警、自励,规范行为,严以律己。
  4.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
  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宣传思想工作的健康发展,需要造就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各类专门人才。19951月,江泽民同志在同出席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同志座谈时强调,我们要培养出一批全面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贯中西、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知识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有了这四个一批,就能更好地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宣传思想工作干部要认清自己肩负的重任,发扬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努力做到:真诚坦率、亲切热情,冷静理智、观察思考,谦虚谨慎、不骄不馁,有张有弛、有刚有柔,旗帜鲜明、敢于负责,淡薄名利、勇于奉献,更好地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更好地做好工作,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第八章坚持、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一、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党为了实现自己的纲领和任务而必须形成为一个战斗、统一整体的这种组织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上的运用和体现。
  ()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十五大党章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这一概括,科学、准确地表达了民主集中制的含义。
  同时,党章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这就是:(1)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2)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4)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5)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6)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
  以上六条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在实行民主集中制方面的丰富经验的结晶。它既体现了党内民主,又体现了党内的集中。每个党组织和共产党员都必须遵守。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制度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之所以是我们党的根本制度,就在于它是根据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要求,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和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党赖以建立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制度保证。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把全体党员和各个组织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第二,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正确处理党内各种关系和矛盾;第三,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使党的决策正确和执行有效,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民主集中制是科学、合理、有效率的制度
  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明确地规范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符合辩证法,具有科学性。这种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的智慧,凝聚全党的力量。同时,它实行多数原则,按照多数人的利益、意志和要求决定问题,因而是合理的。说它有效率,是因为按照这个制度决定问题,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不允许互相扯皮,议而不决;一经作出决定,立即实施,可以避免那种互相掣肘和力量分散的弊端,因而它具有简捷、便利的特点。总之,这个制度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即便发生失误也能得到有效的纠正。正因为此,它是我们党的唯一正确的组织制度。
  我们党和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经验都证明,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就团结统一,党的领导就坚强有力,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兴旺发达;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就会涣散、分裂,党的战斗力就必然削弱,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严重失败。民主集中制,是党的建设的一条规律。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之所以有强大力量,之所以能够保持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除了靠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外,就是在组织上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而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其中一个沉痛教训,就是因为他们长期违背乃至最终根本否定民主集中制,导致组织的涣散和分裂,丧失战斗力,在敌对势力进攻面前倾刻瓦解。因此,邓小平告诫全党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万党员的大党,靠什么组织起来并具有强大力量呢?最重要的一条是靠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原则,削弱和否定它,就会损害党的战斗力,以至瓦解党的组织。这些论述都告诉我们,不要把民主集中制看成一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民主集中制。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民主集中制

()澄清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的一些模糊、片面、错误的观点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决策方法,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同志对新形势下要不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甚至对坚持民主集中制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1.过时论。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已经不适用了,过时了。
  2.对立论。认为民主集中制是和市场经济对立的。市场经济讲自主性,强调快节奏、高效率,再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程序办事,就会束缚人们的手脚,影响经济的发展。
  3.替代论。认为现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有利于增强领导的权威,便于决策和指挥,可以替代民主集中制。
  4.割裂论。把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与集中割裂开来。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主要强调放权搞活,现在讲民主集中制应主要强调民主。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还得加强宏观调控,现在经济工作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混乱现象,不能再讲民主了,应强调集中了。
  5.淡化论。主要受国际上取消民主集中制浪潮的影响,认为民主集中制不符合时代潮流,应逐步加以淡化。
  上述观点都是不对的。必须把它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讨论清楚,否则就无法保证我们事业的顺利发展。
  ()正确认识历史上民主集中制在执行中的一些失误
  在党的历史上,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曾经出现过失误,这不是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制度造成的。它是由以下一些原因造成的:(1)我国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过长期的封建历史,因而存在滋长专制主义和家长制的历史沉积;(2)我国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后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是使民主集中制易于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3)共产国际中长期存在着在民主集中制问题上片面强调集中而忽视民主的倾向,这不能不给共产党带来某些消极的影响;(4)政治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党内斗争扩大化的的错误也会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5)缺乏一套严格的制度作为保障,也是民主集中制屡遭破坏的重要因素。
  由于存在上述五种因素,我们党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时,必然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把这些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统统归罪于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制度,也是一种偏见。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作为党的建设中的民主集中制,我们应该在坚持中不断健全它、完善它。
  ()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我们党必须更好地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而决不能削弱和 放弃它。我们要从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个需要的论述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关系。
  1.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全党、全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任务艰巨,情况复杂,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群策群力。靠什么调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呢?要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调动全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了,就能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2.坚持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统筹规划,协调配套,使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多元化,对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利益矛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在维护人们合法利益的同时,必须代表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全局和长远的利益。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更好地协调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引导、保护和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使各项改革能够协调一致地健康发展。
  3.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正确驾驭市场经济。按经济规律办事,首先体现在经济工作的科学决策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分散,利益矛盾突出,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要对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有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方针政策,重大的生产建设项目等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通过健全民主集中制,来集中党和人民的智慧,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集中,以保证决策的正确。另外,发展市场经济,也决不能离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出现利益多元化格局,容易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位主义倾向。因此必须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维护中央权威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同时在实践中培养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提高全党按经济规律办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4.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实现党内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化。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法制经济。它要求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的各项权益,要求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与此相适应,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法制化的进程中,负有重要的领导和指导责任。一方面,要致力于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实现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向制度化的一个前提。我们党是执政党,许多党员干部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如果他们没有在党内生活中培养出民主意识、民主作风、民主习惯,那么,他们在工作中也不可能很好地发扬民主;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用法律手段调整社会经济关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法律所调整的经济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经济活动,法律就无能为力了。例如,有些错误行为,虽然损害了国家和集体利益,但够不上犯法,就不能用法律手段去解决。这就要求处在执政地位并领导市场经济发展的党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弥补和克服法律手段的局限性。总之,致力于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实现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不但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坚持民主集中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对加强党内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经济尊重个人利益,但也容易导致部分人走向个人主义的歧途,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和互利原则,但也容易引发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特别注意防范在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腐败行为。而要做到这一点,根本措施之一,就是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以形成严格、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6.坚持民主集中制,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市场经济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完美无缺的。它的优点和积极方面在于:受价值规律支配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功能;具有优化和提高整个社会资源效益的功能;具有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功能。它的局限性和消极方面则在于: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滞后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由微观经济主体的局部利益驱动的市场调节往往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市场调节对诸如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和非赢利性企业等领域来说,是失灵的。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局限性,就使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而进行宏观调控;为了纠正市场调节的偏差和防止市场调节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而进行宏观调控;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进行宏观管理。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与执政党的民主集中制密切相联的。这也就是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要实现市场经济与民主集中制的优势互补。
  所以,认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要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民主集中制,或者认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就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都是不对的。越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这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保证完成党在新时期的各项任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新时期坚持、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展。根据我党执政以后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主要经验,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贯彻民主集中制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当前各级党组织的状况,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非常长的时期,坚持、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针对过去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的倾向,提出了努力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全党的积极性的重要任务。经过全党的努力,广大党员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倾向,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并走上了正常化的轨道。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面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在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和指挥过程中,程度不同地出现了家长制、个人专断,压制党员批评、不尊重党员权利等现象。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对党内的重大事物很少参与,对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也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关切度,挫伤了党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党的领导的有效性。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党内仍存在着发扬民主不够的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使党内民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前,在发展党内民主问题上,重点要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1.要实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是执政党,在整个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处于领导地位。这种地位,决定了党的决策对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国家的命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呢?一般说来,决策有两种:一种是经验型决策。这种决策的特点,是凭领导人个人的威望、阅历、知识和智慧,以个人说了算或少数人说了算的方式进行。这种决策有时可能是正确的,并取得成功,但保险系数小,失误的可能性大,一旦失误,纠正起来也很困难;另一种是民主化科学化决策。这种决策是领导者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一定的程序,广泛地征求、吸收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意见,集中正确的主张,从多种意见和方案中找出最佳方案,实现决策的最优选择。这种决策,可以集中集体智慧,正确率高,失误率小,即使作出某种错误决定,一般也能及时纠正。我们在工作中,应该逐步地减少和克服经验型决策,增强和建立起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
  要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必须努力做到:在决策前,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充分吸收群众中好的或比较好的建议。在决策中要做到:充分酝酿、协商和讨论,要允许党员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的意见,要创造条件让下级党组织和党员以各 种方式参与讨论。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都要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在决策执行过程中,同样要继续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补充和完善原有的决策,纠正各种偏差。与此同时,在决策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把走群众路线,同尊重专家、发挥专门决策研究机构和人员的作用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领导、专家和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逐步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
  2.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
  党员是党的主体,党员不仅要履行应尽的义务,而且要享受党章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只有将党员的义务与权利结合起来了,党员才能真正意识和体会到自己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也才能深切地了解自己作为党的主体应负的责任和应发挥的作用。从当前情况看,党章规定的党员的民主权利,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侵犯党员的民主权利,违背党员意愿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重大问题党内先讨论,让党员早知道。保障党员的参与权,通过民主讨论、民主议事等制度,使党员了解、参与党内事务。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改进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使选举人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保障党员的监督权,普遍建立对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民主监督制度。
  ()维护中央权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保证党的路线和中央的决策顺利贯彻执行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艰巨复杂的改革和建设任务,如果没有党的高度集中、统一的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也不会有可靠的保障。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性,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邓小平同志在1988年就指出:我的中心意思是,中央要有权威。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党中央、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宏观管理要体现在中央说话能够算数。
  党的十五大选出了新的党中央领导机构,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就要保证党中央的政令畅通,保证全党行动的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地贯彻执行。每个党员、党的干部都必须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任何重大问题在未正式做出决定之前,都可以而且应当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展开充分讨论。对于党中央已经做出决定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绝对不允许在报刊、广播等公开宣传媒介中发表同党中央的决定相反的言论。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就要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责和权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地方各级党委,必须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要选准党中央精神和地方实际的最佳结合点。在局部与全局利益的连结上去开拓进取,规划自己的行动。
  维护党中央的权威,还要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局部服从全局。各地、各部门都要树立全局观念,在大局下行动,把贯彻党中央精神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相结合,与对全国人民负责相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又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党内生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能正确、健康地向前发展。
  ()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健全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更好地发挥地方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一项基本制度,进一步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确立代表大会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权威地位。邓小平说过,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有权讨论和决定党内一切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同级代表大会负责和报告工作,并接受它对自己工作的检查、监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改变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决定,而必须坚决地贯彻执行。其次,要制定完善代表大会的议事规则。对如何充分行使自已的职权,以及实施决策和监督的程序,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使代表大会真正成为议事决策的机构,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再次,要严格按期召开代表大会,没有特殊情况,不得延期召开。
  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集体领导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活动中的体现,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它是我们党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这个制度,对于发挥集体智慧和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有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有重要意义。坚持和健全这一制度,首先是健全集体领导。凡属方针政策的大事,全局性的问题,重要干部的推荐、任免和奖惩,都要由中央或地方党委集体决定。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充分酝酿、协商和讨论,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表决。对集体的决定,任何个人无权改变,个人或少数人有不同意见允许保留,但必须无条件服从,并在行动上积极地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二者不可偏废。要提倡领导干部敢于负责的精神,反对遇事推诿、互相扯皮和无人负责。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党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
  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要顺利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这个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内监督的加强和健全是有力的保证。党内监督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党内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严格地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当前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实行党内监督的有力武器。当前,党内生活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空气淡薄,对原则问题不明确表示态度,回避或掩盖矛盾,怕得罪人等庸俗作风有了明显滋长。这种状况必须切实加以扭转。首先,应在党内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每个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谈心活动,加强思想交流,进行必要的思想斗争,敢于同各种不良现象作斗争。要提高党内民主生活会的质量。当然,党内批评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以势压人,只图一时痛快而不顾及批评的效果。应当实行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和方法。
  2.建立一整套科学的、完善的党内监督制度。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制定党内监督条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的党组织和党员特别是各级纪检机关,对制定和颁发这样的条例的要求日益迫切。条例的内容应当具体明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要规定应该怎么办,而且要规定不这样办又该怎么处理,从法规内容上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进一步发挥各级纪委的作用。各级纪委是实施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各级纪委要注意在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都要切实有效地支持纪委的工作,尤其是要支持查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
  第三,要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使每个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处于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以保证党的肌体的健康。总之,高度重视监督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民主集中制的监督保障机制,就能改变抓一抓就好一些,松一松就差一些,或者时而民主过多,党内缺乏战斗力;时而集中过多,党内缺乏活力循环的现象,使党内生活、党的领导工作都按民主集中制的规范良性运行,从而保证党的组织的团结不断巩固和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

  

第九章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一、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中坚,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组织保证。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1938年,他又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几万万人的大民族中领导伟大革命斗争的党,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
  建国后,我们党对干部队伍建设仍然十分重视。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八届二中全会上针对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风波,再次强调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他说:我们党有成百万有经验的干部。我们这些干部,大多数是好的,是土生土长,联系群众,经过长期斗争考验的。我们有这么一套干部:有建党时期的,有北伐战争时期的,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有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全国解放以后的,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产。东欧一些国家很不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这样一套干部。我们有在不同革命时期经过考验的这样一套干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用很大的精力解决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阐述了以下重要原则:
  ——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迅速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要有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宏大的干部队伍。
  ——要改革现行的干部工作制度,建立有利于提拔年轻干部的制度。
  ——中青年干部接班,最重要的是接老同志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发扬起来。
  这些重要论述为形成新时期正确的组织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的经验教训,把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提高到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党,首先在于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
  ()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取得显著成就,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顺利实现了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一大批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据统计,1982年以来,全国共选拔任用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36万多名,其中县处级326万多名,地司级32万多名,省部级1100多名;到1995年底,全国有750多万名干部离休退休,其中包括137万多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这样大规模的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国家没有发生动荡,这不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就是在国际共运历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在这个过程中,新老干部合作与交替的机制也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特别是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第二代领导集体向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交接,对于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第二,整个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技术素质明显提高。在全国3500万各类干部中,80%以上达到高中文化程度;45万多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基本达到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相当一部分同志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
  第三,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各级领导干部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化,领导经济建设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有所增强。
  第四,广大干部坚决拥护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拥护改革开放,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奋发向上,扎实工作,涌现出一大批像孔繁森、李润五、马恩华和李国安、吴天祥等深受人民爱戴的优秀干部。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
  以上情况是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的主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措施是正确的,也说明我们广大干部的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但是,也要看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干部队伍建设,确实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干部队伍的结构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基本上已退出工作岗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建国初参加工作的同志,也将逐步离开工作岗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队伍的新老合作与交替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对于这种情况变化,给干部队伍建设带来的新问题,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估计和足够的准备。
  第二种情况,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确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适应党的事业的要求。有的干部特别是一些年轻干部,由于对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经验不够了解,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政治上不够成熟,在思想作风和组织纪律上还需要进一步锤炼;有的干部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不注意大局,不注意政治,甚至分不清基本的原则和是非界限;有的干部作风漂浮,脱离实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经不起考验,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堕落为腐败分子、犯罪分子。对这方面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中央多次指出过,并一直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但是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就整个干部队伍来说,一部分干部忽视政治、作风漂浮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有不廉洁行为的干部也不是个别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第三种情况,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新的社会环境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影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对我们干部队伍的潜移默化的侵蚀是不可低估的。
  造成一些干部基本素质不高的原因,固然有外部复杂环境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在我们内部。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走过的道路,在工作中有某一段时间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够一贯的问题,也有在某些方面改革开放得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在干部队伍建设上,最大的失误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跟上。因此,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
  ()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已经确定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将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更加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将更加提高。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很多条件。从政治方面来说,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维护中央权威和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经济方面来说,必须切实搞好农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战略。从国际环境来说,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争取国际形势朝着更加有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发展。做好上述工作,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困难。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解决好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决定一切的是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有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更好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

  

  ()党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政治业务素质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下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这应当是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组成的宏大队伍。这支干部队伍,由于分工和职责不同,对他们应当有适应本职工作特点的不同的具体要求。但是,不论做什么工作,作为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基本的政治业务素质。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这是政治上的要求。
  第二,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作风上的要求。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思想上的要求。
  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这是纪律上的要求。
  第五,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是业务上的要求。
  ()坚定持久地贯彻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
  实现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干部工作的指导方针。
  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主要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够胜任各种复杂而繁重的领导工作,各级领导班子在年龄结构上形成梯次配备;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和专业化,主要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丰富的现代科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成为精通本职业务的内行和专家。
  十多年来,随着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确立与执行,我们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年龄老化、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偏低的状况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提高了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
  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是一个不断提高的动态发展过程。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对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的干部队伍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党的事业的需求。这就清楚地表明,按照四化方针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既是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一定要坚定持久地进行下去。
  ()严格遵循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的原则
  邓小平曾经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把那些被群众公认为坚持党的路线并有政绩的优秀干部选拔上来,必须严格按干部选拔任用的各项制度办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19952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了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6条原则。
  1、党管干部的原则
  党管干部的原则的实质,是党必须统一领导全国的干部工作和直接管理重要干部。具体说,这一原则有四层含义:(1)党制定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2)由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推荐并管理国家和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干部;(3)党组织负责对干部人事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检查督促;(4)干部人事制度的重要改革,要在党组织的指导下进行。
  坚持这一原则在认识上要纠正一些偏差,以为党管干部,就是党委直接任免所有干部,或者以为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党就只能管党的干部,不能管行政干部,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2、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干部的一贯原则。但是,由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不同,选拔干部时,对德才内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任务,赋予选拔干部德才标准以新内涵。从德的方面说,一是政治品德,即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同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维护党的利益,有全局观念;二是思想品德,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坚强的党性,敢讲真话,光明磊落;三是职业道德,主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富于奉献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四是社会公德,凡是普通公民应遵守的社会道德,领导干部都应做出表率。在才的方面,就是要有能力,包括有知识,有实践经验,有组织领导才能。衡量干部的德和才,主要看其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表现。
  与德才兼备比较起来,任人唯贤同样是我们在干部选拔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不同的是,德才兼备是对被选拔者的要求,而任人唯贤则是对选拔者的要求。坚持任人唯贤,也就是说在选拔干部上,要公道正派,不徇私情,唯贤是举,不以个人恩怨取人,不以感情亲疏取人,不以关系远近取人。
  3、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群众公认是说选拔干部时要走群众路线,选人用人要注意社会公论,多数群众不拥护的,不能提拔,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我们党的干部来自人民,当干部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的党章规定,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到底是不是人民的公仆,应该由人民来回答,由人民来鉴定。干部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干部的业绩人民群众最清楚。也正因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因此,我们在选拔干部时,不能设想把人民群众排除在外。注意社会公论还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选拔干部问题上的不正之风。
  注重实绩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选拔任用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它的提出比较好地解决了德才标准难以量化,在实际工作中不好操作的问题。所谓实绩,是指一个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中所做出的成绩,在当前主要是指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中的表现,它是干部德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和综合反映,是正确评价和使用干部的客观依据。当然,对干部的政绩也要分析,要正确处理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眼前成绩与长远效益、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集体作用与个人贡献的关系,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
  4、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公开是指要打破干部工作上的神秘化和手工业方式,把党的政策、原则和用人标准交给群众,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进贤之路。
  平等是要真正为各种人才提供平等、公开的竞争机会,取消各种不平等的附加条件。
  竞争在干部人事工作中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不敢提倡和鼓励竞争,致使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平庸之辈难以淘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干部人事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成为一种客观要求。一方面要造成一种人人必须参与竞争的舆论环境,增强干部的竞争意识和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另一方面,要创造多种多样的人才竞争形式,如通过考试和考核择优吸收录用干部,采取双推双考即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包括个人自荐相结合,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选拔领导干部等。
  择优是引入竞争机制的必然结果,关键的问题是在执行中要严格按党的规矩办事,不徇私情,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优胜劣汰,优上劣下。
  5、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干部人事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要求各级党委决定干部的任免,必须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坚持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决不能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6、依法办事的原则
  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中,要坚持依法办事原则。要求正确处理党委推荐干部与依法选举和决定干部任免的关系。按照我国《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由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这些重要干部的具体人选,由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推荐,这是党管干部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党委向人大推荐前应多方征求意见,特别要向人大党组负责干部沟通有关情况,说明党委的意图,首先在党内统一认识,以便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决定干部任用,必须依法办事,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充分民主讨论协商,取得共识后,由全体代表选举产生,党组织要充分尊重人代会的选举结果。
  ()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方针
  各级领导班子是整个干部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各级领导班子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决定力量。正由于如此,江泽民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领导班子建设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
  1、总体目标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这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也是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总体目标。
  2、指导方针
  领导班子建设应当遵循以下9条指导方针:(1)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组织保证。(2)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胆起用群众公认是执行党的路线并有政绩的干部。(3)把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4)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5)坚持党政、企业、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建设一起抓,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6)搞好领导班子成员的合理搭配,实现领导班子优化组合。(7)抓住关键,选好、配强、管好班长(8)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9)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进领导班子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三、认真落实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基本要求,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最根本的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强调:要教育和提高干部,就必须在干部中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中,开展深入持久的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五大以来,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正在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但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一部分干部中,仍然存在着轻视理论,钻研理论的自觉性不高,学习空气不浓的情况。有的虽然学了,但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好,在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不够。有的甚至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理论学习,断章取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理论学习的深入,也影响干部队伍首先是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提高。我们有些干部,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方向,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不清,在工作中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追根溯源,都与此有关。
  无论对党还是对党的干部来说,理论上的成熟都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曾经热切地希望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并指出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当时,我们党只有几万名党员。今天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拥有5800多万名党员、40多万名县以上领导干部、几千名高级干部、几百个中央委员的大党,领导着一个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12亿人口的大国,在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加强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就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整个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提高了,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
  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要达到这些要求,全党同志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努力,尤其是要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注意联系党的历史经验、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联系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学习理论。
  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江泽民同志还要求广大干部努力钻研业务,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和其他方面的知识。还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读一点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以史为鉴,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胜任领导职责。
  ()在实践中锻炼干部,是培养和提高干部的重要途径
伟大的革命斗争,造就伟大的人物。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干部。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是一所锻炼和提高干部的大学校。广大干部要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积极投身到实践中去,坚持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只有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我们的干部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有所作为。对于广大中青年干部来说,加强实践锻炼尤有必要。要特别提倡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到艰苦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到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谁能在这些地方和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做出成绩,谁就应该受到称赞,他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也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尊重实践必然尊重群众。干部的成长规律表明,那些投身实践并且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干部,大都是成长进步比较快的干部。现在有些干部,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对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生机勃勃的创造实践缺乏了解,群众观点淡漠,不懂得党的群众路线,不会做群众工作,有的甚至侵害群众利益。中央一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讲政治,就包括坚持尊重群众、尊重实践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各级干部一定要牢固地树立群众观点,想问题办事情要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地向人民学习,真心诚意为人民服务。
  ()按照党的政策选拔任用好干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
  选贤任能,历来不容易。根据我们党多年的经验,在选贤任能问题上,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打破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和凭个人好恶等陈旧落后的观念。同时,要改进选拔干部的方法,使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子。
  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任用干部不按规定程序办事,搞临时动议;不讲原则,封官许愿;党委讨论人事问题跑风漏气;利用管理干部的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授意送礼甚至公开勒索,这些不良现象仍然时有发生。跑官要官的人还不少,甚至买官卖官的也有,还有骗官当的。用人方面存在的这些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在党内外影响极坏,危害极大。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大的是吏治的腐败。由于卖官鬻爵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他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这种历史的教训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按照中央要求,当前克服选拔干部中的不正之风,要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条例》是我们党十多年来关于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第一个比较系统、集中的法规性文件,标志着我们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在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认真贯彻执行《条例》,要抓好三个重点:第一,在坚持《条例》所规定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上,不能动摇。《条例》所规定的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是《条例》的总纲。整个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都必须在这些原则指导下进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应当具体体现这些原则精神。第二,在坚持《条例》所规定的干部选拔任用标准上,不能走样。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干部,在选拔任用标准的具体掌握上,可以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但基本的标准、基本的要求不能变,不能降格以求。第三,在坚持《条例》规定的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上,不能通融。第四,加强对《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对违反《条例》的人和事,要发现一件,严厉查处一件,不论什么人违反规定,都要坚决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听之任之。
  ()领导班子建设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
  建设好领导班子,关键是要选好班长。中央要重点抓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的选拔培养,省、区、市要重点抓好地(厅、局)、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拔培养。在选配好班长的同时,要重视搞好群体配备,实现领导班子的优化组合。要根据各类领导班子的不同情况,合理调整和改善结构,在注重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上,要注意年龄结构、知识和专业结构,还要注意各个成员的特长,使领导班子成为整体素质优良、成员优势互补的坚强集体。
  各级领导班子自身要特别注意增强团结。主要领导人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班子成员之间,要提倡讲党性、讲大局、讲原则,提倡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谅解。
  ()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优秀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的重要保证
  要把一个稳定的、充满发展活力和生机的中国带入21世纪,要使我国在下个世纪中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以社会主义强国的地位屹立于国际社会,取决于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长期坚持,归根到底取决于广大青年一代和年轻干部的成长。
  现在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的年轻干部,都是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同志大多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工作热情、有朝气,思维敏捷,有开拓进取精神,许多同志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和弱点,这就是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党内生活、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锻炼。对此,江泽民在纪念建党75周年座谈会的讲话中,赠给年轻干部四句话,叫做: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造、自觉奉献。就是要求年轻干部下功夫学习,学理论、学历史、学经济、学科技、学管理、学法律,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努力打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要以体现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地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埋头苦干,积极进取,务实创新,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优异成绩。尤其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经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各级党委要对年轻干部热情关心、严格要求。要敢于把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工作压给他们,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要经常向年轻干部进行党的宗旨和三大作风等优良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名利、权力和地位,正确对待顺利与困难、成功与挫折、赞扬与批评的关系,摆正自己同党和人民群众的位置,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新的用人机制
  党的十五大就推进干部制度改革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指出: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尤其要在干部能上能下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我们要按照十五大的要求,在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步建立一套符合党政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健全一种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一套管理严格、制度完备、群众参与的监督体系,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
  当前,加快干部制度改革的步伐,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要在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方面有新的突破。要通过扩大民主、竞争择优,促进干部能上能下。要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规范评议程序,扩大群众参与的范围。无论是委任、聘任、选任干部,都要进一步扩大民主,注重社会公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把群众推荐与组织考察和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充分走群众路线等方面更好地结合起来。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在建立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选拔领导干部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我们还要注意总结经验,使之不断完善。
  第二,要进一步健全考核制度,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严格科学的考核,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干部的德、能、勤、绩等方面,为正确执行干部政策,做好选拔任用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干部能上能下确立客观标尺。要根据不同职务的特点,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标准。对那些经过考核、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根据工作需要提拔使用。对那些经考核确实不称职的,应视不同情况予以免职、降职或责令辞职,改变长期存在的只能上不能下的状况。
  第三,要继续推进和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当前,要重点抓好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以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公检法等部门领导干部的易地交流。同时,继续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机关和企业之间的干部交流,并要逐步扩大交流范围。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制度,要同干部的任期任届、任职回避和交流轮岗等制度结合起来,保证干部交流能够经常有序地进行。
  第四,要大力加强干部监督工作。要严格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要抓好重大决策、思想作风、用人方面的监督,尤其是要强化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要认真总结推广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增强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试行和推广诫勉制度、谈话制度、向党组织回复反映本人有关问题的制度和在任、离任审计制度等。
  第五,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的改革。要按照政企分开和干部分类管理的要求,在总结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工作的基础上,改进对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进党管干部方法,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逐步做到管资产与管人相结合,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人事管理体制。

  

第十章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党是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一个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层组织是基础。它包括:党的基层委员会、党总支部委员会、党支部委员会。如何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章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一是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二是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三是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支部委员会和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四是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或四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年;五是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选出的书记、副书记,应报上级党组织批准。根据这些规定,我们党已经建立起340多万个基层组织,并通过它们把全体党员组成一个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战斗的整体,带领党员和人民群众努力完成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任务。
  ()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
  任何政党都是为着一定阶级夺取政权、参与政权而产生和发展的,无产阶级政党也不例外。它必须以其整体的力量实现阶级利益的目标。怎样凝聚起整体力量,基层组织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此,中国共产党有着极其深刻地认识和丰富的建设经验。党章第31条做了明确的概括: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那么,怎样理解基层组织的这种地位呢?
  1.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制定和贯彻落实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环节。党能否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取决于基层组织能否提供出制定正确决策的真实材料。党的基层组织处在生产、工作的第一线,最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现实问题,最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要求、愿望和情绪。但基层组织要依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矛盾和问题,它必须向上级组织如实反映真实情况,使党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离开了基层组织这一重要环节,党就失去了制定正确决策的基础和第一手材料。另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基层组织的工作才能贯彻落实。基层组织处在实践的第一线,活动于群众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它在群众中的宣传和执行,才能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否则,一切方针、政策和决议只能是一纸空文。
  2.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党的基层组织同群众的联系。这是因为,党主要是通过基层组织与人民群众相联系、相沟通;人民群众也是通过身边的党员和干部的言行来认识党和判断党。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重大变革时期,党的政治主张、改革政策等,都需要基层组织来落实。贯彻得好,群众就认为党的主张是代表他们利益的,反之亦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基层组织密切着党群关系。
  3.党的基层组织是教育、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基层组织作为党的基础,它担负着教育、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履行义务,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以及吸收新党员、清除腐败分子等一系列党的建设的日常工作。离开了基层组织,党就是一盘散沙,党员就会各自为政,党的战斗力就要受到极大的削弱。
  ()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正如江泽民所说:党的战斗力,党的力量,表现在哪里?我看首先表现在近300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然,中央的领导作用从哪里来?如果党的基层组织统统都淡化了,我看总书记就一定会变成空头司令’”“没有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我们全党的战斗力就是空的。因此,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应当是党的建设的着力点。那么,党的基层组织在自身建设中应当发挥出哪些作用呢?
  1.政治核心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方面所应起到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要发挥政治优势,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得以正确贯彻和落实,防止和纠正一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发生;二要保证党的政治领导权在本单位的实现,反对一切削弱党的领导权的错误言行;三要保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本单位的执行,克服和端正一切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的倾向。
  2.桥梁纽带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上所应起到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要保证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在本单位的重大决策、利益分配、生产经营等活动中得以体现,要经常了解和反映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和领导机关的批评和意见;二要维护群众利益,关心他们的疾苦,保证他们的正确愿望和要求得以实现,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3.保证监督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教育、管理党员,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要对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党的方针政策、依法办事,以及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方面起到教育和管理作用;二要起到督促党员自觉进行党性锻炼的作用,发挥每一个党员的优点和长处,保证本单位各项工作和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
  4.战斗堡垒作用。即党的基层组织在团结和带领党员和广大群众进行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执政党领导核心作用在社会基层单位中的具体体现,是党的领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重大决策、干部任免、舆论导向等重大政治问题,起到领导和引导的作用;第二,要对人们起到不断培养和树立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精神的作用,使之支持改革、拥护改革;第三,要起到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性的作用,就必须坚持党的富民政策,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
  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八项基本任务。这八项基本任务,是适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党的自身建设所需要的。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努力完成这些任务,才能使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地显示出来。这八项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概括起来讲,可以找出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作为执政党,我们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群众中的贯彻执行。而这些总是要依靠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通过基层组织来落实。因此,基层组织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必须做好三项工作:
  第一,要使党员正确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反复向党员宣传党的主张及其依据并讲明道理。要防止和避免一切贯上压下的倾向,也要克服上边一大本,中间一张纸,下边动动嘴敷衍了事的作风。党员理解和掌握了党的主张、上级的精神,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基层组织也就彻底做到了同中央保持政治上一致。
  第二,要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懂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真实意图。由于种种原因,群众对党的政策和主张的认识总是千差万别的,一些改革措施也不可避免地会损害一些人的眼前利益。因此,党的基层组织不仅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群众的眼前困难,这样,才能使群众从眼前利益中看到长远利益,认识到党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的利益,使其真心实意地跟党走。
  第三,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同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结合起来完成。怎样实现这种结合?首先,要从实现党的总任务的全局着眼,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其次,要把完成本单位的任务作为衡量基层组织自身是否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主要标准;再次,要反对和克服本位主义、地方主义的错误倾向,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者结合。
  2.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的任务
  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搞好党员队伍的建设。这是事关党的政治优势能否发挥的重大问题。根据党章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党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都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任务。因为,党员的思想政治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党员不以党的指导思想为行动准则,就很难说他的理想信念是坚定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科学文化知识,他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必然受到限制。因此,要把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一项经常性的任务来抓,逐步建设成为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第二,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要想完成好这项工作,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健全党员的组织生活。组织生活不仅是党员身份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使所有党员都必须接受党组织的监督。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全组织生活,就是健全党内监督。第二,要坚持履行党员的义务和尊重党员权利的辩证统一。因为,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一方面,要切实监督每一个党员履行党员义务,做一名合格党员;另一方面,又要真正尊重和保障党员充分享有党员权利,反对任何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
  第三,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完成这项工作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要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只要党的基层组织都认真执行这些任务,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腐败现象的泛滥。我们相信,良好的党风必然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第四,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发展党员的工作,要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方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地讲,一是不盲目追求党员的发展数量,而要注重质量,吸收优秀分子入党;二是要加强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的工作;三是作好推荐优秀共青团干部作为党员发展对象的工作,重点在培养,基层团委书记一般应是党员。
  3.密切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任务
  密切联系群众是要求党的基层组织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因为人民群众自古以来就有,政党只是近代阶级斗争的产物。人民群众跟谁走,无非是要满足他们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能够给予他们实际利益;二是能够给予他们民主权益,这些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本质所在。
  党章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这是要求基层组织:一要做到组织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主动、自觉地深入群众及时地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因为,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只有通过有意识地、经常地深入群众才能发现;二要做到尊重群众和专家,决定问题时听取他们的合理化建议,支持他们在改革和建设事业中的首创精神。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同我们保持最紧密的联系。
  第二,必须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关心群众生活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者。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在维护群众正当权利和利益时,一要教育和监督党员模范地执行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带头贯彻党的各项政策,决不做任何侵犯群众政治权利和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二要严肃查处那些违法乱纪,违背党的政策的人和事。任何姑息养奸都会造成党群关系的破裂。
  第三,必须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同群众的密切联系,不仅体现在党对群众生活的关心,而且体现在党对群众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基本任务,一是坚持疏导方针,既要讲大道理,又要用事实说话;二是注重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引导他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三要把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群众的许多思想问题是由于实际困难引发的,解决了他们的实际困难,思想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四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业务工作溶为一体来开展。一切工作都是由人来做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是独立的和抽象的,只有把思想工作同经济、业务工作一起去做,视为同等重要的工作任务,才能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成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党的建设总是要根据党的组织状况、党在特定时期的中心任务、党的基本路线和党章的规定来进行,保证党的建设目标的实现。
  ()党的基层组织的状况及分析
  党的基层组织的状况,是我们党提出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必须看到成绩,又要找出问题,科学地进行分析,才能巩固成绩,克服问题,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央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来,广大基层组织做了大量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取得明显效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本单位的生产、工作任务的方针得到全面落实。党的工作中心转变后,党的建设怎么搞?怎样做才算是为生产和工作任务服务?这对于党的基层组织来说,也有一个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逐步适应的过程。经过20年的改革实践的摸索,广大基层组织已经总结出一些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已经克服或正在克服党的建设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第二,广大基层组织在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凝聚了民心,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改革政策之所以得到贯彻,根本原因是其得民心,随民愿。但这也有一个怎样正确贯彻问题。应当承认,党的广大基层组织、基层领导干部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党和国家的每一项改革政策在本单位都得到了较好地贯彻,群众是基本满意的,增强了他们实现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
  第三,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广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从党员队伍数量上看,改革开放之初,全党党员有3700万,到1997年中期已达到5800多万。从党员素质上看,先锋模范作用越来越突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勇挑重担,开拓进取的党员越来越多,涌现出李素丽、徐虎等一大批模范党员,也涌现出孔繁森、张鸣歧、李国安等一大批党员领导干部,他们是党员队伍的主流。因此,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分析,好的党员队伍归根到底是党的基层组织教育和管理的结果。
  仅此以上方面就足以表明,党的广大基层组织已经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了高度一致,正在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并以改革的精神不断摸索自身建设的新路子,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
  2.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在不同行业,问题的表现也是不同的。在企业,主要问题有三点:一是党组织政治领导权落实难的问题。党管干部原则、参与重大问题决策难以落实,存在着事实上削弱党的政治领导权的倾向;二是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与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关系始终存在着理不顺的问题,民主集中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三是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当家作主难以落实,民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职工讲,50年代我们是新主人,翻身解放,当家作主;60年代我们是带头人,政治运动、经济建设冲锋在前;70年代我们是领导人,工人阶级领导一切;80年代我们是失落人,改革开放利益受到冲击;90年代我们成了被雇佣的人。这证明,在依靠工人阶级这个问题上在许多方面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在农村,问题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上级领导的干涉行为多。诸如一些支部书记剥夺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现象较为严重;二是组织涣散,起不到战斗堡垒作用。据统计,在农村有5%的党组织处于瘫痪状态,这不得不使党中央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三是领导成员素质低,违法乱纪党员干部多。据河南新乡市获嘉县委组织部在调查1990年至1993年间农村党员违纪案件,共有197起,处分党员146人,其中75%是党员干部。
  目前,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主客观的诸多因素,概括讲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建工作仍然处于被削弱、被淡化的地位。为什么使用仍然一词,是指1989年之前的一段时期内也有削弱和淡化党的基层组织地位作用的错误倾向,但那时是自上而下的淡化。表现为上面淡化,下面抵制。而目前恰恰相反,党中央一直强调要加强党的工作,而下面却把党建工作、党的组织视为包袱。在一些领导干部、学者的眼里,企业目前的困境和不景气是党组织造成的,有人公开声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把党组织从企业里挤出去,挤得越远越好。甚至有个别高级领导干部也把党组织看成是绊脚石。这样,势必造成一些地方和基层单位对党组织的歧视。说到底,还是重视经济、业务工作,轻视党建工作。
  第二,一些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缺乏创新,不适应法制经济的要求,处于旧的不行,新的不明的状况。应当承认,计划经济时期的党建工作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建工作存在着很大差异。前者的主要特征,是就党建抓党建,领导者个人说了算;后者的主要特征,是党建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工作,要依法治党、依法办事。党的基层组织怎样适应市场经济这一外部条件的变化,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发挥作用?怎样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在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方法上的思路不清,一些党委书记甚至不知道企业三句话的内容是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然会黯然无色,缺乏生机和活力。
  第三,党务、政工干部队伍受到削弱。以国有企业为例,据有关部门对两个省一个市的调查表明,目前党务干部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已由规定的1%下降到05%;另外现有的政工干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想干、不愿干党务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上级在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一重一轻。重视的是经济工作,轻视党建工作;在企业领导干部的配备上一强一弱。有人说强人能者搞经营,老弱病残作党务;在利益导向上一实一虚。厂长经理有实绩,十万八万不算多,甚至奖房子、奖汽车,而党委书记干好了,一纸奖状就了事。
  以上分析,不能涵盖所有原因,但能证明一个基本事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解决任何矛盾都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而言,一个既有战略性的整体设计,又能立足现实、可操作的思路显得头等重要。对此,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四个必须的指导方针。即: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用完成本单位任务的实际效果来检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并进行革新和创造,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必须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弘扬正气,反对歪风,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基层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必须立足于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长期规划,又要抓紧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重申了三项基本要求。
  1.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这是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能偏离党的政治路线,不能脱离本单位的工作任务来进行。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的理论,是我们党几十年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一直是指导党的建设并取得成功的基本理论。在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核心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那么,党的基层组织怎样做才是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了呢?至少要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两点:第一,必须把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把完成本单位生产和工作任务,作为衡量和检验基层组织建设成效大小的标准和尺度。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才会有实际的内容,克服和防止党建工作与经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现象,才会找到具体办法。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只有在不断地为促进和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服务中,自身建设才能真正得到加强。
  2.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这是要求党的基层组织在自身建设中必须贯彻改革思想。党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生活的变化,是我们从未遇到的。例如,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待业,这必然会给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除了依靠国家政策外,党的基层组织也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妥善协调矛盾,动员社会力量克服困难。因此,在工作方法上,要讲究艺术性,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问题中创造出新的工作方法;在工作作风上,要坚持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就必须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上下功夫,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落实,一件事一件事地去解决,形成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活动方式上,要克服陈旧和模式化的老套子,创新出一些适应经济生活需要、自身建设需要的活动方式,使党的组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这是要求基层组织要认真履行应尽的职责。我们党的每一个党员都是编排在基层组织中的,由其负责党员的思想教育、组织管理、行为规范。因此,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如何,直接影响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的好坏。
  应当承认,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党的建设带来新的契机。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而且是严峻地考验。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已经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出现,少数党员和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日渐增多的现象就说明了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员中违纪违法现象比较严重,也与基层组织教育不够、管理不严、监督失职有关。所以,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首先要把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搞好。
  那么,党的基层组织怎样搞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工作呢?
  在教育上,要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对党员的各种思想倾向和思想脉搏应当做到:清楚、把准;要有超前意识,对改革和经济生活的变化可能引发的各种思想问题,能够作出科学预测,事先教育,打好预防针;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应多种多样,灵活而不失原则,把党员被动接受教育转变成主动接受教育,解决长期存在的思想教育与解决问题两张皮的现象。
  在管理上,工作重点应放在开好组织生活会,营造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氛围。许多党员的违纪违法行为,往往是从小毛病开始的,可是我们有些党组织却视而不见,甚至宽宏大量;组织生活会也不能认真开展批评帮助,只是认认真真地走过场,甚至开成评功摆好会,严肃认真地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等等。因此,应适当扩大组织生活会的民主范围,依靠一定的外力更有利于对党员的管理。
  在监督上,应着眼监督机制的运作,使党员都能严格按照党章和党内法规,以及各种纪律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我们的党章不断修改和完善,各种条例、制度日益增多和细致,但违纪、违法党员却有增无减,关键的问题是党的基层组织按党章和制度督促和检查党员不够,甚至不去督促和检查,使党章和制度形同虚设。因此,建立党员定期思想汇报制度、工作汇报制度、学习汇报制度和生活汇报制度,并聘请党外人士和群众参与,形成一个有合心力的监督机制,并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这样,监督效果会明显提高。
  ()从各自的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由于党的基层组织是以社会单位为依托的,存在于各行各业之中。这样,党的基层组织所担负的职责和发挥作用的方式各有差异。因此,各类党的基层组织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出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有效途径。
  1.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19971月,党中央专门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指出要认清形势和任务,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确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从根本上说,是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党组织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新的尝试。因此,企业党组织建设要坚持以下方针和原则:
  首先,要建设好企业的领导班子,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从实践经验总结出的企业领导体制,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割裂的。否定任何一个方面,都将破坏企业改革和发展。
  其次,企业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开展工作。要把保证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党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作为党的工作的重点,把党的工作溶入企业中心工作中去,才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再次,努力探索企业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职责和基本途径。因此,企业党组织既要按照党中央的规定,支持和帮助厂长、董事会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又要探索和研究如何有效地和更好地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必要制度和办法,使之日臻完善。
  2.农村党组织建设要在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实践证明,解决农村问题,关键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那么,如何发挥核心领导作用?这关键又要看是否找到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对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着重抓好五项工作:第一,建设一个团结、坚强、群众拥护的好领导班子,尤其要有一个好书记。第二,培养锻炼一支富有战斗力的好队伍,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部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共青团员能够发挥助手作用和后备军作用。第三,选准一条适合当地加快经济发展的好路子,加快农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第四,完善一个好的经营体制,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带领和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第五,健全一套体现民主管理、依法治理、保证工作有效运转的管理制度,使村级各项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一个健康、文明、进步、和谐的村风、乡风。
  农村党组织既要把这些任务作为党的建设目标,又要把其作为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因为只有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才能说得上是把加强和改进工作落到了实处,农民才能自觉自愿地跟党走。
  3.党政机关的党组织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即: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对此,党政机关的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任务来加强和改进党组织建设。概括起来讲,就是要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具体地说,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根据党政机关党员多、领导干部多的特点,监督和检查他们行使权力是否符合党章要求和职责规定的权限以及国家法律和法规的要求;第二,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机关党员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勤政为民的思想,增强公仆意识;第三,大力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提高机关党员政治业务素质,改进机关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总之,党政机关的党组织要紧密结合本单位的业务工作做好党的工作,通过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加强对党员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保证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完成。

  

第十一章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

一、党风是党的先进性和世界观的表现

  

  ()党风的涵义
  1.党风的概念
  所谓党风,是指一个政党和它的党员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党风反映党和党员的政治立场、思想原则、工作态度以及道德行为。它来源于思想,形成于实践,表现于行动。它既是党的整体或大多数党员共同作风的体现,又是党员个人意识的表现。因此,党风体现了一个政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的世界观在行动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党的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党风的一般特征
  认识党风的涵义,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党风的一般特征,即党风的外在性、持续性、群体性和多样性。
  第一,外在性。所谓外在性,是讲党风是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的手段去认识和了解的。所以,党风属于实践的范畴,它必须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的行动表现出来,它是有形的、现实的。
  第二,持续性。所谓持续性,是讲党风是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某种风气,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无论是优良作风,还是不正之风都是如此。在行动上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在时间上表现为持续性。比如,我们党所形成的各种优良作风,都是经过革命实践的反复磨炼,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多种形式的长期教育才逐渐形成的。它反映了党的宗旨和性质,被人民群众认定为党的光荣传统作风,被肯定和提倡了下来。所以,它将长期存在和起作用。同样,党内的不正之风也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俗话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纠正起来也要有一个过程。应当指出,承认党风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并不是说党风是一成不变的。党风的持续性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客观环境的变化、党的任务的变化,以及党风建设的各种措施等等。就是说,党风的持续性的特点并不排斥党风具体内容的时代性和可变性。
  第三,群体性。所谓群体性,是指党的整体作风和党的各级组织的作风。这是说,一种行为能在党内流行开来,形成风气,就不是个别人的事情,它代表着一定群体的共同风尚。由于每个人的素质不同,任何一种风气都不是一下子同时在所有党员的行动中表现出来。一般地说,优良作风的形成,往往是从领导干部做起,而后被多数党员效仿;或者是首先在一部分优秀党员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经过有目的地宣传、推广,逐步成为多数党员的共同行为。同样道理,某种不良行为不只表现在极个别党员身上,而且还会表现在部分党员(在党内占少数)身上,当这种不良行为形成某种风气的时候,可以说,党内部出现了某种不正之风。由此可见,党风是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时间内形成风气的行为,是一定群体风尚的总体表现。
  第四,多样性。所谓多样性,是说党风表现在党的整体、党的各级组织、党员个人活动的各个方面。党风的多样性是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就一个党员而言,他的思想方法是正确还是错误,工作态度是积极向上还是消极落后,等等,都会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他的党风问题。
  ()党风的实质
  党风的实质,说到底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党风建设实践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1.党风建设的目地是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毛泽东同志曾经把党群关系形象地比喻为鱼水关系。历史证明:我们党一时一刻也不能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否则党一天也不能生存,更谈不到发展和争取胜利。所以,我们党从党风建设问题的提出,到优良作风的形成以及对不良风气的纠正,都是同解决党与群众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它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比如,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主要是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就是与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说到底,就是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再如,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脱离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只有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才能真正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可见,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党风建设的关键。
  2.党风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对一个政党的认识,不仅是听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个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认识,往往是从党的作风上开始的,换句话说,是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来了解党的。一位老同志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一个纪念会上,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的裤子上有两块大补丁。他头脑中第一个反应是:共产党的领袖是这样艰苦朴素,真是让人敬仰。他联想到国民党要员的奢侈、腐败,深深感到国共两党不但在政治上、理论上,就是在道德上、灵魂上、精神上,都是根本不同的。这个例子证明,人民群众不仅要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利益,还要看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的具体行动和行为作风,并以此来评价党,决定对党的态度。
  ()党风、党性与世界观
  党风、党性、世界观,是紧密联系的。着重从党性和世界观上加强党风建设,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党风、党性和世界观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党风与党性
  党风与党性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主要区别是:党性属于思想和观念的范畴,不能直接感知,必须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间接得知。比如,一个党员的党性是否坚强,别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通过他的言行间接地了解到感受到。党风则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体现在政治、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直接感觉到。
  党风与党性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是:
  第一,党性决定党风。党性是政党所固有的属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所特有的本质特征。党性是人的阶级性最高而又集中的表现,是升华了的阶级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战斗性、组织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等一切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党性原则决定了党能够经得起任何艰难险阻和执政道路上的种种考验,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党性原则对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争名、不争利的无私奉献精神的要求更加突出和严格了。作为党员个人来说,对党性原则不可淡漠,不可忘记。如果淡漠了,忘记了,在行动上违背了,就有脱离党的危险。
  第二,党风表现党性。党性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必然要借助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党风就是党性的外在形式之一。党性强,党风一定正;党性不强,党风就不正。具有坚强党性的共产党员,他们必然是自觉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行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胸怀坦荡,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等等。反之,贪图享乐,脱离群众,害怕批评,骄傲自大,正是党性不强的表现。
  可见,党性是党风的内在基础,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正因为党性决定党风,党风表现党性,我们就不能就党风谈党风,只有从增强党性锻炼入手,才能形成优良作风,克服不良作风。
  2.党性与世界观
  从党风与党性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党风是由党性来决定的。那么,党性又是由什么来决定?决定党性的是党的世界观。共产党的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共产党人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生的根本看法。它对党性有三个方面的决定作用:
  第一,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尤其是社会主义道路处在曲折的情况下,怎样认识社会主义一定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不因社会主义目前出现低潮、资本主义出现一定发展,而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这是党性强的表现。这种坚强的党性取决于世界观。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不仅能观察形势在当前怎样发展、向何处发展,而且能预见形势的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坚定自己的信念。
  第二,正确认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有了这样的世界观,共产党人才能正确认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第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党性的要求,面对纷杂的问题能否科学分析和正确解决,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所谓着眼于从世界观上解决问题,指的就是思想意识和思想方法的改造。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世界的能力,具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
  总之,世界观是党性的基础,世界观决定党性,而党性又是由党风表现出来的。三者之间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党必须从党性和世界观的高度来加强党风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对党风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除此之外,党的优良作风还包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民主集中制的作风等。这些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所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作了通俗易懂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就是我们去研究。由此可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中形成的特有的作风。
  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工作,搞好调查研究。
  第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必须解放思想,反对一切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第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必须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反对形式主义。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种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取得一切胜利的力量源泉和基本保证。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要明确三个基本点:
  第一,必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具备这些基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有自觉性。
  第二,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即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上的具体运用。
  第三,必须纠正一切脱离群众的倾向。脱离群众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搞特殊化。这种倾向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根本对立的,不纠正和反对这种倾向,密切联系群众就是一句空话。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正确处理和有效地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科学方法。这是共产党人特有的风格,是保证党的肌体健康,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锐利武器。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把握以下原则: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主观武断的原则;批评要注重政治组织方面的大问题,防止集中于生活琐事,把批评庸俗化的原则;民主与集中相结合,允许申辩的原则;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讲真理,不讲情面的原则;严肃性、尖锐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坚决反对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搞人身攻击和整人的作法。
  第二,坚持实事求是,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批评注重事实,讲话要有证据,不能轻信道听途说,更不允许捏造材料,诬陷同志。批评时对问题的性质和错误的程度,要进行认真地合乎情理的分析,并注意留有余地,不能随便上纲,乱扣帽子,把一般问题说成严重问题,把认识问题说成政治问题,把偶然、个别的错误说成一贯的错误,更不能混淆敌我界限,把同志当作敌对分子。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关系。批评是对别人,自我批评是对自己。这就存在一个对别人与对自己的关系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实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只有正确地对待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党和个人才能兴旺、发展。
  第四,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和风细雨,以理服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目的,是增强党内团结。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主要是采取符合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规律的办法,即用温和的方式,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让受批评者感受到大家的诚意,鼓起承认缺点、改正错误的勇气。
  ()艰苦奋斗的作风
  所谓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指共产党人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甘于吃苦、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作风。它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倡导和培养起来的优良作风,是党员干部与广大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的体现。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传统、好作风,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淡忘了,有的甚至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具体表现为:一是挥霍公款,吃喝玩乐。二是购买小轿车和通信器材过多过滥。三是超标准修建办公楼,用巨额公款购买或装修领导干部住宅等。四是名目繁多的纪念活动,滥发纪念品、礼品。五是违反规定,滥发各种补贴、津贴,数额之大也是惊人的。因此,反对和制止以上这些奢侈享乐之风,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当前党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综合国力不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社会面临不少困难和新的问题。在国际环境中,我们还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和科技占优势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我们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干部,必须自觉地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能使党的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二,党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勤劳节俭、不怕艰苦的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历尽艰险、饱受磨难而不失革命之志,这是我们党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在学习别人好的东西的同时,必须发扬自己的优势。
  第二,在全党、全社会大力提倡高尚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
  第三,能否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鉴别力的一种考验。
  第四,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也要十分注意有没有艰苦奋斗、自觉奉献的精神和品德。
  第五,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挥霍之风,还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与党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风问题议论颇多。有人把改革开放与党风建设对立起来,认为党内出现的种种不正之风都是改革开放造成的。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改革开放前,也存在党风问题,与改革开放后相比,只是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应当承认,改革开放对党风建设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为党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给党风建设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和问题。
  ()改革开放为党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注入了新的活力
  1.改革开放使党的优良作风得到恢复和发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从此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着一切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思想作风。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认识到: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力得到一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改善和提高,这些巨大成就使党的威信进一步得到提高。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只有在坚持改革的进程中,只有在不断开放,借鉴一切人类的文明(包括学习资本主义制度中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东西)才能逐步走向健全,走向完善,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通过改革开放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生机和活力。
  2.改革开放促进全党观念的更新和思想解放
  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搞形式主义、搞教条主义,这是丧失生机和活力的表现,是党内危害最大的不正之风。所以,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也会发生变化。可以说,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思想僵化、封闭的状况,冲击了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传统和落后的观念,而勤劳致富、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求竞争、效率、法治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新观念逐步树立起来,积极变革、勇于开拓、求真务实的精神也在逐渐形成。综上所述,改革开放给党风建设带来了蓬勃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这是因为:第一,改革开放是一个崭新事业,它的成功与否需要全党的共同努力和探索。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大胆解放思想,摆脱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密地依靠群众,取得群众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和支持;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纯洁党的组织,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艰苦奋斗,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改革开放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长期以来,我们囿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式理解,形成了某些僵化的思维模式和陈旧的思想观念。诸如,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三纯,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不讲个人利益,等等。这些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障碍。为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需要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3.改革开放使党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增强了党的免疫功能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党一度出现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家长制一言堂等不正常现象,使党的领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自我净化能力有所下降。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改革的需要,积极而又有序地进行了党的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首先是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并明确这一制度是科学、合理、有效率的制度,使民主集中制向制度化方向发展;其次是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在原则、标准、程序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有效地防止了在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使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再次是使党内纪律和法规建设得到加强,如近年来规定的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等,对党风和廉政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将在思想、组织、制度等方面为党风建设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改革开放也使党风建设面临新问题、新挑战
  改革开放对加强党风建设有强大的推动力,它对党风建设的积极影响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也给党风建设带来一些新问题,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过程中,旧体制刚刚被打破,或者正在打破,新体制又不完善,存在着空隙漏洞,为某些人搞不正之风提供了良机和条件。
  体制改革本身就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旧体制的交替转换也需要一个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体制共存,共同发生作用,出现管理上的空隙和漏洞,因而有些人便钻体制上、政策上、规定上不健全、不完善的空子,不正之风由此而生。
  2.在改革开放中,外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会不断地侵袭党的肌体。
  西方少数敌对势力利用我们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之时,加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的渗透。西方意识形态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具有系统性、理论性,所以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它往往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掺杂在一起,侵蚀着我们队伍中的少数人。这是因为,过去,我们对西方国家缺乏深刻研究,改革开放后,对西方各种思想的影响缺乏警惕和有力的防范措施。此外,我国目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较低,面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些党员干部产生盲目崇拜。由于这些原因,改革开放以来,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腐朽思想,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以及腐朽的生活方式,不断地腐蚀一些人的灵魂也在侵蚀着党的肌体。我国固有的封建特权思想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相结合,就成为党内不正之风得以滋生和蔓延的思想根源。
  3.改革开放对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出新挑战,一些地方组织难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下降。
  党内不正之风的产生和蔓延,既有外在客观的原因和条件,也有内在的、主观的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不正风气的产生与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管理不严、要求不高有关系,与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素质不高更有直接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第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冷落。有些基层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的态度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遇到问题时重要,没有问题时不要。长期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那么他们在原则问题上就很难辨别是非,被糖衣炮弹击中的可能性就加大。
  第二,对犯错误和搞不正之风的人处理偏宽,助长不正风气的蔓延。当前,党内的一些不正之风,恰恰是姑息养奸的结果。一些人有恃无恐,把党纪、政纪视为儿戏,一犯再犯,难以刹住。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党组织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左顾右盼,瞻前顾后,不敢动真的、碰硬的,更有甚者,讲私情,讲关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等。以上这些作法实际上是助长和纵容不良风气,使之愈演愈烈。
  第三,党组织正常的组织活动难以保证,使党员干部失去组织监督和制约。在一些地方,党组织对一些党员干部借口业务工作忙、没时间等理由不过党的生活,不参加党的活动等现象熟视无睹,甚至表示理解。可想而知,失去组织就等于失去监督,在经济活动中,很容易受个人主义、金钱第一的支配,搞起损公肥私、中饱私囊的歪风。
  总之,我党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行党风建设,要认真研究改革开放对党风建设的复杂影响,找出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既要积极、主动地借助改革开放的正效应搞好党风建设,也不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负效应的影响,真正地把党风建设寓于改革开放之中,使党的优良作风在新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尤其重要,正如江泽民所说: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使我们党处于不败之地。

第十二章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

一、腐败的含义、表现和危害

  

  ()什么是腐败
  腐败,是当今人们政治生活中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之一,人们往往把社会上很多不正当的行为和风气与腐败相联系,造成腐败概念使用过宽。严格地讲,腐败一词始用于生物学,是指生物体的某个部位发生腐烂。《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腐败一词被引用到政治学后,它的含义就很宽广了,如有政府腐败、政党腐败、个人生活腐败,等等。所指的意思是事物的败坏和堕落。包括:思想上、行为上的堕落,组织、机构、制度、措施等方面的黑暗和混乱。那么,我们通常在反腐败斗争中所说的腐败一词,指的是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说,它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违背社会道德、法律和党员规范的行为。这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腐败一词的。一般来说,当以权谋私达到一定程度并侵犯纪律、法律规范时才能算是腐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腐败是有界定的,是指党的干部在使用权力时,不顾社会道德要求、党纪国法的规定,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种滥用职权的行为。二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腐败一词的。是说,当公共权力被扭曲、被利用,改变了权力的公共性质才能算是腐败。从这个意义上看,腐败是指公共权力的变质。
  根据上述两个方面的意思,我们可以对腐败作如下界定:党员干部利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利,从而严重违反公职行为规范,并造成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腐败的表现
  党内消极腐败的现象有各种表现,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和作风方面的。我们的党是执政党,我们的党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通过官风体现出来的,这就决定了党内消极腐败现象集中表现为滥用权力。如弄权表现为以权谋私;特权表现为养尊处优、脱离群众;专权表现为家长制;渎权表现为官僚主义和玩忽职守;分权表现为地方主义、分散主义等等。作为一个执政党,最容易引起群众公愤、伤害群众利益的,主要是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尤其是从以权谋私的角度认识腐败,就可以抓住腐败现象的症结。以权谋私行为具有极大的广泛性,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经济领域中的腐败现象
  经济领域中的腐败现象集中表现为权钱交易。具体表现为:
  第一,极少数党政机关干部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行为。这是腐败最严重、最恶劣的表现,也是分布面最广、危害性最大的一种腐败。从1988年至19938月,全国检查机关立案查办的犯有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的党政机关干部近25万人。从1996年突破的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看也都是这一类犯罪。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铁英受贿案;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黄纪诚受贿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韦泽芳受贿案;人事部工资福利司原司长康耀受贿案,等等。
  第二,少数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敲诈勒索、贪脏枉法、徇私舞弊的行为。经济越发展,社会生活越活跃,人们寻求法律保护的要求也越强烈,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向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行贿的就越来越多。极少数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把法律当作为发财致富的手段,执法犯法,敲诈勒索。
  第三,一些掌管人财物的部门和带有垄断性的经济管理部门的党员干部贪污受贿行为。这些部门的极少数党员干部靠山吃山,以各种手段中饱私囊。
  第四,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以官经商、以权经商。即所谓官倒。表现为利用权力搞到国家计划内的平价物资,再以市场价转手卖出,倾刻间暴富。
  第五,奢侈浪费,挥霍公款。这是在各个层次、各个行业中相当多的单位都有表现的比较广泛的腐败现象。表现为:公款宴请,大吃大喝;公款旅游;违反规定购买进口豪华小轿车;超标准建造办公楼和装修私人住宅,等等。
  第六,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合称的三乱是用权力转化为金钱的又一种腐败现象。在收费方面,有的任意提高收费标准;有的在道路上乱设关卡,敲诈勒索;有的把应由业务部门核销的费用,转向群众收费。在罚款方面,表现在罚出多门,自定标准,出口成,以罚款为目的。在摊派方面,表现为违反规定派工、派捐、派集资、派车辆,等等。
  2.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
  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集中表现在政治倾向、工作态度、组织人事工作以及政治品质等方面。具体地讲有以下表现:
  第一,对党的方针政策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有些地方和单位从本位主义和地方主义出发,对党的方针政策采取取我所需的态度,有利于我的就执行,不利于我的就置之不理。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办法,对抗党的政策,这是政治领域中比较广泛存在的一种腐败现象。
  第二,严重的官僚主义。应当指出,一般官僚主义属于作风问题,不应划入腐败的范畴,但官僚主义严重发展到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就构成政治领域的一种腐败行为。
  第三,组织人事工作中的任人唯亲。主要表现为,选拔使用干部不讲德才兼备的标准,以是否对自己忠顺、有利为标准,从个人亲疏远近决定他人的升降、去留。
  第四,破坏民主,践踏法制,欺压百姓。为了保护自己既得利益或是显示自己的权势,打击群众乃至草菅人命的现象,在我们干部队伍中也时有发生。
  3.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
  由于党员干部也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成员,他们的思想作风除了反映在公务活动和党内生活中外,也反映在文化和日常生活领域中。
  第一,精神产品不顾政治标准、艺术质量和社会效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主要是有些地方的文化部门以文化产品进入市场为理由,忽视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于不顾,一切向钱看,为赚钱而不择手段。
  第二,道德败坏,生活奢糜。主要表现为极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色,或利用职权,奸淫妇女,玩弄女性;或喜新厌旧,搞婚外恋;或违反法律,重婚纳妾;等等。
  总之,腐败现象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还在花样翻新。列举上述表现,目的是使我们清楚看到它的危害性。
  ()腐败现象造成的严重危害
  腐败现象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它像瘟疫一样侵蚀着党的肌体,使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拉大了,关系疏远了,也构成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重威胁。
  1.腐败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材料显示,从1982年到1992年间,国有资产流失大约5000亿。其中大约3300亿是官僚主义失职、贪脏枉法、管理混乱等造成的。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我国仍有5800万人口没有脱贫、城市职工大概有几百万人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资。人民群众将怎样看待我们的党员干部,怎样看待我们的党呢?
  2.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分配不公加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大锅饭、平均主义,强调收入上要拉开档次,这是完全必要的。但问题是,有些人不是靠公平竞争,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逐步致富,而是利用各种手段侵吞国家财产,掠夺人民的血汗,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这样就造成财富迅速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当有些人手中的财富集中到一定数额时,他们就要向共产党买官;当买官的形成一定阶层时,他们必然向共产党摊牌,要与共产党平起平坐
  3.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人民群众为什么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正的,是代表大多数群众利益的。这正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之所在,也是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亿万人民所追求的一种价值目标的根本原因。但是,腐败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如果人民群众认为我们的社会是不公正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对党和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党的执政地位就难以保持。

二、反腐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反对腐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1.反对腐败是由共产党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诞生于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就是为反对当时中国最腐败的政府、腐败的统治而诞生的,并一直作为反对腐败的倡导者和主导力量。对外,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把持的腐败政府和腐败统治,浴血奋斗了28年。对内,为保持党的性质,忠实地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认认真真地做了两项工作:一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实践需要,提出了党风的科学概念,培养了以三大作风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二是坚决地、自始至终地在党内开展反对不正之风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的斗争。
  2.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第一,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先进性能否保持。历史经验表明,党执政后,一方面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由于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党内滋生腐败现象的可能性比以前大大增加了。这样,就从客观上为执政党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脱离群众提供了条件。在一些入党动机不纯的人看来,做一名执政党党员,不仅不必承担风险和牺牲,反而会得到相当多的好处。这样的人混入党内,就会给党造成思想和组织上的不纯;也正是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内容易滋长贪图安逸、居功自傲等消极腐化思想,丧失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因此,极少数党员干部有可能从贪图享受开始,发展到思想上消极、政治上堕落,由人民的公仆变为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所以,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继续密切党群关系,是党执政后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一个党对待自身腐败的态度,表明这个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历史上,任何政治势力取得政权后,都要经受防止腐败的考验。由于对腐败认识和态度的不同,它的自身命运也不同。旧时代的革命者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都不可能摆脱从依靠人民群众到脱离群众,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历史周期。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新型政党,党能够掌握政权是它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一切代表人民利益的结果,是人民选择的结果。然而,人民群众在党执政后还要继续考验党、判断党,坚定不移地反腐败,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我们党一再表明,要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这就是我们党对自身腐败问题的一贯主张和基本认识。所以,人民群众对党能够克服腐败现象充满信心。
  第三,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应该承认,党内的腐败现象,会造成群众的不满情绪。这一点敌对势力也看到了,其往往打着民主、群众发言人的幌子,利用党群关系纽带上的每一点缝隙,歪曲夸大,以售其奸。如果党风廉政建设搞好了,党群关系密切,他们就无机可乘。一旦腐败现象严重,党群关系出现裂痕,他们就趁机制造动乱。所以,反腐败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措施。
  ()正视党风状况,增强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对于当前党内腐败现象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是错误的,但就以此断定无药可医,那也是完全错误的。只有科学分析党风状况,才会有一个正确的结论。
  1.党的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依据是什么?最基本的依据是:虽然腐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纯洁性,伤害了党群关系,但并未能改变党的性质和宗旨,我们的党仍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孔繁森、李国安、徐虎、李素丽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是党的队伍的主流,他们在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牺牲的是自己;在涉及国家安危的关键时刻、在人民利益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牺牲的还是自己。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牺牲维系着党,密切着党群关系,捍卫着党的先锋队性质。事实证明,我们党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我们党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党。腐败现象毕竟是极少数人的行为,是不得党心民心的,终究还是要被克服的。
  2.党有克服腐败现象的能力
  共产党的先进性赋予党一种自我净化能力,这是克服腐败的基本保证。腐败现象不是我们党固有的,相反,它是某些人违背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的行为,而党的自我净化能力就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克服腐败现象。如果把我们的党比做一个人的肌体,那末,这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肌体,它完全能够用自己的力量,消除那些局部地、暂时地沾染到的病毒,而且在消除病毒之后,更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在长期的反腐败斗争中,我们党已经总结出基本经验:不搞群众运动,但要依靠群众;既要重视思想教育,更要有制度的保证和完善的监督;既要重视专项斗争,也要重视经常性工作;既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又要有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的紧迫性;既要有中央的高度重视,又要有全党动员,党政齐抓共管;既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又要注意保持稳定。这些经验正是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锐利武器。
  3.党风发展趋势是好的
  中纪委二次全会以来,中央作出了反腐败的决定,标志着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从整体形势看是越来越好。这种好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反腐败斗争已经摆在党的建设的突出位置。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
  第二,反腐败斗争进入持续发展时期。表现为,在战略上总体规划,战术上分阶段部署,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持续前进。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一个过程,要具备条件。因此,既要讲斗争的紧迫性,更要讲斗争的长期性,这样才能做到坚决而又持久地进行反腐败斗争。

三、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腐败现象,有种种复杂的原因。
  ()封建主义思想残余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严重侵蚀人们的头脑,这是滋生消极腐败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我国的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封建思想体系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完备。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官僚主义、家长制、特权,到经济上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租佃剥削,以及文化思想上的天命论和伦理道德上的三纲五常,形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意识形态。尽管封建统治的历史早已结束,但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使封建思想的残余仍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着,并且毒害着人们。如当官为了发财,发财为了享受的腐败意识是与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的影响分不开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改革开放后,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也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夹杂在一起,渗透到我们的社会中来。封建主义思想残余与资产阶级价值观的一个共同点,即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思想,就成为当前党内滋生腐败现象的思想根源。
  ()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存在着旧体制的弊端和新体制的不完善、不健全,造成腐败滋生的空隙和漏洞
  体制上造成滋生腐败的原因,既有经济的,也有政治的。
  从经济体制上看,旧的体制刚刚打破或正在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建立起来,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轨变型期。这种情况下,新旧体制共存,共同发生作用,就会造成管理上的空隙和漏洞。有些人便利用这些空隙和漏洞,以权谋私。
  从政治体制上看,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尤其是政治上的民主监督不够,主要是人民群众对党政干部行使权力难以实行有效的监督。没有监督、不受制约的权力很容易导致腐败。
  ()市场经济自身的一些消极因素,也是诱发腐败的原因
  市场经济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新人们思想观念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也具有天然的负效应。市场经济原则同党性原则有着根本的不同。如,市场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党员党性要求无私奉献;市场经济要求重视经济效益,党员党性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市场经济要求竞争,党员党性要求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党和人民利益。少数党员干部以按经济规律办事为借口,把适应经济领域的原则带入党的政治生活,向党讨价还价,于是,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极端个人主义成为诱发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方的党组织忽视党的自身建设,治党不严,也是腐败现象蔓延滋长的重要原因
  目前出现的种种腐败现象,中央都曾明令禁止。但是,一些党组织及其负责人未能认真、坚决地贯彻执行,也是腐败现象蔓延滋生的重要原因。主要是治党不严。其主要表现:一是教育不严;二是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不严。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党员干部在某些方面的素质下降。他们在经济、政治、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往往患得患失,把正常的公务活动作为换取好处的手段。而我们有的党组织又以种种理由和借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有些人搞起腐败有恃无恐。即使在处理腐败分子时,也往往以罚代刑,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使腐败分子不仅有了继续作恶的机会,而且有了作恶后免受惩罚的侥幸心理,这样做实际上起了助长和纵容腐败行为的作用。
  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既有外在的、客观的原因,也有内在的、主观的原因。腐败现象是多种原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只有认真而又科学地找出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消除滋生腐败的条件。

四、反腐斗争的指导原则

要把反腐败斗争放在党的工作大局中思考,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制定防腐拒变的基本战略和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这是正确地、卓有成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的首要问题。
  ()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这个中心,为推动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指针,反腐败斗争要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服务。
  1.社会主义道路是消除腐败的现实之路
  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它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虽然没有彻底根绝腐败现象,但已避免了剥削制度的结构性腐败或制度性腐败。腐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的产物,是一切剥削制度无法彻底根治的痼疾。相反,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上的公有制、政治上的人民民主制、思想上的集体主义以及执政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赋予社会主义一种极大的防腐治腐功能。社会主义条件下虽然也存在腐败现象,但它不是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恰恰相反,是旧社会的痕迹,是受剥削阶级及其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不成熟造成的。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腐败是非结构性、非根本制度性的腐败。这种腐败现象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靠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解决。
  2.共产党是反腐败的领导力量
  反腐败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决不能脱离党的领导去搞所谓的反腐败斗争。这是因为,反对一切腐败现象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态度和一贯主张。具体地说,党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理论,非常深刻、科学地阐明了腐败产生的根源以及防治腐败、铲除腐败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是反腐斗争的根本指针;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提供了防腐治腐的政治保障;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筑起防腐拒变的思想堤坝;坚持党的组织领导,才能严格把好干部关,防止人事工作中的腐败现象;坚持党的优良作风,才能发扬正气,抵制歪风。以往反腐败的成果都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取得的。无论今天还是将来,反腐败斗争只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摆脱党的领导,不仅会造成天下大乱,势必使形形色色的腐败像瘟疫一样蔓延起来。这就是结论。
  3.经济建设是反腐败的物质基础
  反腐败斗争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因为,经济建设为克服腐败和最终消除腐败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腐败现象的最终消除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物质条件。社会主义条件下,腐败滋生的原因很多,但它也与生产力不发达、物质财富贫乏有关。
  从根本上讲,经济建设与消除腐败的目标是一致的。另外,反腐败斗争的开展有利于经济建设,这是政治为经济服务、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具体表现。不搞反腐败斗争,或时搞时停,腐败现象必然侵蚀经济,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只有坚持不懈地搞好反腐败斗争,才能保证经济建设的成果成为人民财产,而不成为以权谋私的囊中物;也只有搞反腐败斗争,才能使经济建设的领导者、管理者保持廉洁自律,始终担负经济建设领导的重任。否则腐败加剧,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引发社会动乱,就会破坏经济建设;贪污、贿赂、挥霍盛行也势必破坏正常的经济秩序,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反腐败斗争重点要放在党政领导机关和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
  反腐败斗争的重点要突出。这是说,党政机关和司法部门、行政执法部门、经济管理部门中的违纪违法案件,是整个反腐斗争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把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犯罪案件做为突出重点查办。这是因为,这几个部门及其领导干部在权力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代表了我们的政权,行使着管理国家的权力。因此,党和人民群众对他们的廉政要求特别高,始终是关注的重点。
  这里着重谈一下党政机关的反腐败问题。
  1.党政机关的腐败会引发其它部门的腐败
  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工作作风是全党全国的表率。因此,这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就会引发其它部门、人员的腐败;这些部门的腐败如果恶性发展,最终会导致党和国家政权的变质。抓好了这些部门,就抓住了主要矛盾,解决这些部门的问题,其它部门的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2.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腐败最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
  党政机关的公款吃喝、公款娱乐、公款出国旅游与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乱收费、乱罚款、徇私枉法等行为一样,都是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另外,发生在党政机关的腐败往往是大案要案。因为腐败案件的大小往往与权力的大小有一定关系,权力越大,滋生腐败的程度则越严重,在人民群众中引起的不满情绪也越大。所以,反腐败斗争的重点放在党政机关是正确的,有利于整个反腐败斗争的顺利发展。
  ()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
  所谓廉洁,是指为官不能贪;所谓自律,是指自我约束,不仅自己要守身如玉,还要管好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廉洁自律对领导干部来说意义重大,从防止堕落和腐败的角度看,自律是第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如果被突破了,就要接受他律,或纪律处分、或法律制裁。所以,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要求,实质上是对干部的爱护。做到廉洁自律,要明确三个关系:
  1作官与发财的关系
  作共产党的就是当人民的公仆,就要具有献身精神,就不能想个人发财。想发大财就不要去作官。如果谁因为当干部发了大财,那他一定是贪官。
  2.公仆与公费的关系
  公仆执行公务,花公费无可非议。但是,花公家的钱要以节俭为原则。公费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作为纳税人的人民群众交纳的。在使用公费上,要想到纳税人的辛勤劳动;要有主人意识,人民群众才是主人,公仆只是受主人之托,执行公务、管理公费的,要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为人民群众少花钱、多办事。用公款挥霍无度,一掷千金,这样的行径已经与公仆背道而驰了。
  3.从我做起与净化社会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人在实践中改变环境,同时改造自身。实践的观点就是强调从我做起的理论依据。党的干部,尤其高级领导干部,应该是党风、社会风气的率先垂范者,处在指导和示范的地位,首先从自我做起,以反腐倡廉的实际行动,为净化社会环境做出榜样、做出贡献。每个党员干部都能从自我做起,从改善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小气候抓起,认真落实,社会环境势必得到净化;而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大环境的改善。
  ()严格依法办案
  严格依法办案,是深入反腐斗争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讲,对违法违纪案件,要一查到底,以事实为根据,以法纪为准绳,该撤职的要撤职,该判刑的要判刑,该重判的要重判。照此去做,也有利于挽救一批人,有利于教育广大干部。对于严重干扰、阻碍查案工作的,要坚决处理。应当承认,近几年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查办案件的阻力大,腐败分子往往有较硬的后台,使查案工作遇到进退两难境地。因此,坚持严格依法办案是我们深入查处腐败分子的重要原则。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各级领导要提高对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领导认识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是反腐败斗争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应做到:一不空喊。空喊是一种没有行动的虚张声势,一种自欺欺人的表面文章。二不护短。对本单位出现的问题,要抓紧查处,及早消除,才能变坏事为好事。三不阿贵。贵者,是指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中的违法违纪者。他们之所以目无法纪,无非是自视高贵,因而无法无天。只要事实清楚,以法律为准绳,就不允许有超出法纪的特殊公民的存在。四不蛮干。坚决查处案件要讲政策和策略,以党纪国法为准绳,划清罪与非罪的界线,做出的结论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纪检机关要认清责任,理直气壮地查处违纪案件
  各级纪检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责任重大。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不断加强纪检干部队伍自身建设,坚持党的原则,坚持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办案要秉公执纪,敢于碰硬;第二,勇敢地、坚决地抵制权力的干扰;第三,严肃查处案件要和教育相结合,通过查处教育本人和广大干部。
  ()要执行群众路线,不搞群众运动
  反腐败斗争不搞群众运动,这是党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但是,反腐败斗争要充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各级纪检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依靠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帮助。因此,要努力做到:第一,要充分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和举报揭发,从中积极挖掘案源。第二,要在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纪国法,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鼓励举报;对于以权势进行打击报复者,依法严肃惩治。
  ()惩治腐败与扶持正气相结合
  在坚决克服腐败现象、惩治腐败分子的同时,大力宣传和表彰廉洁奉公、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先进典型,弘扬勤政爱民、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新风尚,这是保证反腐败斗争取得硕果的重要条件,应努力做到:
  1.大力宣传、表彰和支持廉洁奉公、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先进典型
  扶正才能去邪。我们在反对以权谋私的同时,必须要提倡廉洁奉公。这就是所谓有破有立。廉洁奉公作为共产党人的本色,受到来自党内以,权谋私行为的严重冲击,一个突出表现是,有些党员干部对腐败现象痛心疾首,而自己有机会也情不自禁地搞起来,这就是反对的东西明确了,而要提倡的东西没有起来的结果。因此,大力宣传和表彰廉洁奉公的干部,就是对以权谋私行为的打击和扼制。一名廉洁奉公的干部不是仅仅自己做到两袖清风就够了,还应具备勇于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勇气,有为党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精神。当然,同腐败分子作斗争难度是相当大的,因为他们本身是当权者,有的已经形成保护网。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态度要明确、立场要坚定,使我们反腐倡廉的勇士得到党组织和政府的保护,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一切腐败行为在正义面前变成过街的老鼠
  2.弘扬勤政爱民、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形成了勤政爱民、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品质。然而腐败现象严重伤害着共产党人的这一优秀品质。还有少数党员干部,不关心公务,忙于私事;不把人民群众作为衣食父母,而是看成可愚弄的贱民;不是艰苦创业、珍惜人民群众的血汗,而是好大喜功,奢侈浪费,讲排场;不是把奉献作为自己的本色,而是看成傻子行为。这样的人很容易堕落为腐败分子。因此,党的各级组织在坚决反对腐败现象的同时,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真正抵制和克服一切消极腐败现象。

  

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

  

  加强党风建设,克服消极腐败现象,即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措施,更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腐败现象是一种综合症,医治的办法也应是综合的。
  ()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造成一个使腐败难于产生、又易于消除的社会条件
  当前,腐败现象表现出来的多发性、反复性、多样性、普遍性,主要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种种缺陷造成的,也与改革不够深入,经济不够发达有关。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尽快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和发展经济。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必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大增强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国家公务人员的物质待遇,为克服腐败现象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建立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就可以有效地堵塞产生腐败的漏洞,发生了腐败现象也能及时消除。正如邓小平所说: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
  ()建立健全法规和制度,把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轨道
  法规和制度建设是克服腐败的治本之举。在当前,尽快推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法规制度,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前提。世界上凡是反腐败比较有成效的国家和地区,无不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规和制度。大量案件说明,领导干部必须接受监督。领导干部的权力失控,必然出现腐败,这就要靠制度制约权力。
  一些地方党组织在实践中,围绕人、财、物、分配购、销、调、存等几大方面,建立和健全两公开一监督内部权力分解管理交叉重点岗位轮换等制约制度。实践证明,这些制度是有效的。
  ()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根本上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才能在这场社会大变革中经受严峻的考验。改革开放还只是搞了十多年,有些干部、党员在考验面前就打了败仗,有的革命意志衰退了,有的走到邪路上去了,有的甚至堕落成为社会的蛀虫和罪犯,归根到底就是这些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上出了问题。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思想上筑起防腐拒变的堤坝,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有根本性的内容。当前需要着重抓好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要过好信仰关、权力关、金钱关、人情关,以解决走什么路、为什么人、做什么人的问题。
  总之,我们已经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监督制约机制,并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指导思想,树立持久战的思想,又要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第十三章从严治党,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从严治党是共产党自身建设的规律

  

  何谓从严,可释为由一种既紧密、没有空隙,又认真、不放松的态度,去对待要完成的某项工作。从这个角度理解,从严治党,是说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要在坚持建党宗旨的基础上,按照党章、党的纪律和各项制度的规定,一丝不苟地教育和管理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
  ()坚持从严治党,以保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对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党员提出严格的要求,实施从严治党,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作了明确的、内容上的规定和标准上的界定,体现了从严治党的思想。
  列宁在建设俄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也始终强调从严治党的思想。他认为,不应当把党和阶级等量齐观,党同整个工人阶级之间是有差别的,党不等于工人阶级。因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和巨大作用,在于它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因此,他在同孟什维克的斗争中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党员的标准,反对把党与阶级、党员与群众混为一谈的错误思想和作法。他认为,如果使每个靠近党、同情党的人都能入党,就必然使党的组织涣散,并失去先锋队的作用;如果忘记先进部队和倾向于它的所有群众之间的区别,那是自己欺骗自己,漠视和缩小自己所应承担的巨大任务。俄国共产党执政后,列宁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既高又具体的要求。强调革命工人阶级的政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而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要求必须同侵入党内的官僚主义和升官发财的思想,同党员滥用自己在党内和苏维埃中的职权的行为作斗争;坚持党员犯法,要加重判罪。列宁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共产党及其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从严治党作为建党方针。怎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建立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呢?这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必须回答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即在着重思想上建党的同时,必须进行组织上的建设。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要努力改造党的组织,务必使党的组织确实能担负党的政治任务;要厉行集中指导下的党内民主生活;要健全党的组织,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做到连队有党支部、班有党小组。在党员队伍建设中,明确党内纪律,规定入党条件。对于那些政治观念错误,吃食鸦片,发洋财及赌搏等,屡戒不改的,不论干部及非干部,一律清洗出党。入党者要符合五个条件,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不吃鸦片,不赌搏。延安时期,为了达到从严治党的目标,开展了全党整风,明显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觉悟,克服了不良的思想作风,使许多同志达到了党员标准,增强了全党的团结统一,提高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执政后,从严治党便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方针。党的八大,针对执政党的特点,指出为更高的共产党员标准而斗争是党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三大,针对党所面临的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明确提出了从严治党的方针。
  从严治党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是因为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担负着解放全人类的历史重任。为了实现先锋队的作用,完成历史重任,党必须要把自己建设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了达到这一建党目标,党必须使自己的成员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才能团结和带领群众为理想而奋斗。
  ()执政党必须从严治党,才能巩固执政地位
  从严治党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任何时候都很重要。但是由于目前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这一方针更需认真贯彻。
  1.从严治党是党的执政地位的基本要求。党在执政前,处于极其残酷的斗争中,为夺取政权,一方面要教育和告诫党员要求得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党的任何主张都必须符合人民利益,吸引人民跟党走。这就意味着入党无直接的个人利益可图,有的只是奉献乃至牺牲生命。斗争的残酷性、艰苦性使当时的大多数人是为着人民利益、民族解放加入共产党的。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破坏党群关系的人,除撤销职务,开除党籍,还要交最高法院治罪,这就保证了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执政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入党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反而成为有些人升官发财的阶梯。有人公开讲:入党就是要作官,作官就要作大官,作大官才能发大财。可见,升官发财对人的诱惑力很大,使人们的入党动机鱼目混珠,纯洁度下降,复杂性增加了。所以,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的出发:一要严把入党关,发展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入党,重在表现;二要严肃党的纪律,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因为慈不掌兵
  2.从严治党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给党的建设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客观地造成了某些消极因素,使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党员的先进性面临着新的考验。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党的侵蚀作用增大了,极容易使一些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背离党的宗旨,而发生腐败行为。因此,加强从严治党的力度,是提高全党拒腐防变能力的需要,否则会有更多的人经不起考验、适应不了复杂环境而逐渐腐化变质。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危险。
  3.从严治党是目前党的现状决定的。我们首先要看到党已经把中国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个初步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国已经展现在世界面前;党在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自身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大大提高,这些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否定。但我们还要看到,党的自身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离党的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一部分党员的思想既活跃又混乱,影响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二是庞大的党员队伍同党的战斗力不成正比,一些党员素质低、党性不强,组织纪律观念差;三是党内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花样还在翻新,造成党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的破裂。这说明,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更为重要,但由于大权在握,使一些领导人对从严治党的责任感减弱了,对问题估计不足,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经济搞上去了,一切问题就可以解决。这样不仅不能从严治党,反而使风气恶化、纪律松弛,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有的群众这样讲:马列主义在讲台上,英雄主义在舞台上,可见,群众对党的状况也是不满意的。事实上,有些党组织的从严治党,确实存在严在会议上、严在口头上、严在文件中的现象,如不尽快改正,问题积重难返。所以说,党的现状迫切要求必须从严治党,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使警钟常鸣,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去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

二、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五大的党章指出,坚持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为此,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四项基本要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党怎样才能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呢?基本的经验就是党要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以此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现阶段,党的政治路线就是党的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根据党章规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做好三项工作:
  1.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和最新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精神财富,是团结统一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思想理论基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首先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因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比较成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本质、最重要,带有普遍规律的东西,回答和解决了一系列关系我国现实和长远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党的基本路线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依据而形成和确立的。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因为它的正确性已经十多年实践的检验,是一条把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唯一正确的路线。所以,邓小平多次要求全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总的要坚定不移。即使没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变,不要使人们感到政策变了。有了这一条,中国就大有希望。
  因此,加强党的建设,落实从严治党的首要工作,就是在全党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学习和教育,使全党同志都能掌握基本内容,领会精神实质,明确重要意义,坚持理想,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
  2.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全面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反对一切的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完成这项工作,主要把握两点:
  首先,要把握住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统一性关系。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它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代表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反映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政治基础。两者构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如果不进行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如果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会葬送党和人民几十年奋斗的所有成果。因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两个基本点同等重要,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针对客观现实存在的某种问题,可能在一个时期侧重强调某一个基本点,在另一个时期侧重强调另一个基本点,以纠正和克服某种失误。这符合辩证法,并不影响两个基本点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次,还必须反对一切和右的错误倾向,要警惕,但主要是防止。这是因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的和右的错误倾向都曾经给革命和建设带来过极大的危害,苏联和东欧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训也证明这一点。当前,主要表现为否定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视为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以此否定党的基本路线;右主要表现为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总之,在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新的历史时期,和右的错误,始终是围绕着要不要坚持和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而发生的。另外,的东西在我们党内根深蒂固,和右倾错误相比,发生的次数更多,延续时间更长,危害更大,纠正起来更难。因此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这是总结了我们党内生活的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它告诉我们,在当前,改革开放要探索和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突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陈旧模式和观念的阻力,主要来自;在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出现不利于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更要注意防止
  3.要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落实。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在组织上的保证,表现在着重做好两项工作上:
  首先,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里,当务之急是选什么人进班子的问题,实质上是解决用什么标准选拔领导干部的问题。邓小平认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他还认为,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选拔到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按照邓小平的思想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一是必须选用坚持改革开放路线的人;二是必须选用在改革开放中有政绩的人;三是必须选用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并有政绩的。三个方面是统一的,坚持改革开放路线有政绩人民公认的前提,是对干部的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有政绩是判断干部是否坚持改革开放路线的主要标准;人民公认是判断和选用的基础条件。这三个方面同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是统一的,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所必须坚持的选用人的路线。
  其次,必须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干部的个人素质是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的基础,要搞好领导班子建设,就必须提高干部的个人素质。应当承认,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在对党的基本理论的掌握和运用上,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上,以及在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和党性修养上,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差距,迫切需要从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等多方面进一步提高,以增强他们探索和解决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基本问题的本领。
  再次,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青年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是立足当前,面向21世纪的一项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一是要在坚持革命化的前提下,大胆启用敢闯敢试的年轻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对拉帮结派、嫉贤妒能、排除异己,不可求全责备;二是要改进选用干部的办法,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走群众路线,实行群众公认和组织考核相结合,考试与考察相结合;三是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形成富有生机的用人机制和创造利于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四是要强化对年轻干部的培训和管理,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只有这样的组织保证,才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应着重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思想路线。十五大党章中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句话各有侧重,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的统一。怎样理解四句话的相互关系呢?简言之,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正确贯彻实事求是路线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正确贯彻实事求是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贯彻实事求是路线的关键。
  2.必须充分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因此,我们党的全部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我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说明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的事情就一定能办好。当然,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勇于探索的过程,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只要全党同志都掌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就一定能永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对如何坚持这一宗旨有一整套优良传统,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十五大党章重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四项基本要求之一,并对如何坚持作了更为完备的规定。
  1.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说,党制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以人民利益为准则的。而人民利益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党在领导革命战争时期,是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为标准;现阶段,是以实现现代化,满足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为利益。只有这样,才是从根本上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于党员个人来说,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政策,是最重要的坚持党的宗旨的表现。
  2.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懂得,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因此,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牢记:第一,对上级负责与对下级负责是一致的;第二,群众是老师,一切决策都要广泛听取群众的建议;第三,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第四,做公仆,不当老爷。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和改善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的主张才能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这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根本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什么人民的利益、群众路线都无从谈起。因为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的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必须惩治腐败。那么应当从何处做起呢?
  首先,必须坚持一要坚决、二要持久的惩治腐败的方针。一要坚决,是说对于腐败现象,绝不能心慈手软,处理要及时、严格。对有严重问题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必须给予法律制裁。二要持久,是说要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既要树立持久战的思想,又要一个一个地打好阶段性战役,常抓不懈。
  其次,反对腐败既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制度问题。因为,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这是要求,要把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和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一靠教育,二靠法制,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的滋生。
  ()坚持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那种以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要民主集中制,或者认为坚持民主集中制就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想法都是不对的。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主集中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必须完善和发展。
  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坚持、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呢?至少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十五大党章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正确理解其含义,有两个要点:一是关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能够充分表达,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中的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达到一致。这是说,民主集中制的民主与集中,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广泛的民主作基础,正确的意见就集中不起来,集中也只能是虚假的;另一方面,民主又是受集中制约的,是在集中指导下进行的。因为,只有在集中指导下,民主才有正确的方向,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以,集中是民主本身的要求。二是民主集中制与群众路线的关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一方面,它要求党的领导干部必须与广大党员群众相结合;另一方面,它要求党对重大问题的决定,必须走群众路线。
  2.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是健全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防止权力异化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把发展党内民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一是要提高各级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程度;二是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三是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
  3.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就是要保证党中央的政令畅通,决定了的事情,下面都能认真去办。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对此必须做到:一是要在党的总方针、总政策、总目标以及关系到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必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如果发现某些方面不符合本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应及时请示,作适当变通,在未经上级作出明确答复前,必须执行原决定;三是不能以各种借口对党中央的决定顶着不办,或搞阳奉阴违,或钻空子;四是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反对地方主义、本位主义,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主动和自觉地服从整体利益;五是要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对贯彻党中央决策的督促检查。
  4.必须明确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目标。十五大党章明确规定了民主集中制的目标是要达到: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实现这一目标,全党必须共同努力,认真按照民主集中制规定的原则办事,使党的建设更有生机和活力。

三、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方针

  

  从严治党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方针,是贯穿于党内生活各个方面的。根据党的十五大的要求和以往经验,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方针的措施和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坚持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党员
  党员标准是根据党的性质和纲领制定的,并由党章明确的。它直接关系着党员的质量,关系着党的先进性和党的任务的实现。十五大党章明确规定:第一章中党员的第一条是申请入党的基本条件;第二条规定了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第三条规定了党员必须履行的八项义务,是党员基本条件的具体化。这三条加在一起,就是合格党员的标准。
  1.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员标准。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忘记远大目标,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努力奋斗,同样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除了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员标准外,还必须懂得保持先进性,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这就是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现阶段的各项政策,勇于开拓,积极进取,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贡献;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努力创造一流的成绩;在危急的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决同危害人民、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
  正确理解党员标准和时代的要求,必须从四个方面去把握。第一,共产主义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不论遇到任何困难和险阻,始终坚定不移;同时要把远大理想同完成现阶段的任务结合起来。第二,必须坚持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此,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党性原则的关系;带头致富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第三,共产党员既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又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所有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牢记,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和作为普通公民是统一的,作为先进分子要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普通公民,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群众,关心群众生活,反映群众的呼声,解决群众的困难。第四,共产党员不得谋求制度和政策规定范围之外的私利和特权。共产党员同普通群众一样,也有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是制度、政策和法律规定的权益和职权,超出合法权益之外去谋取私利和特权,是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这里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敢不敢用这些标准要求党员,这些要求能不能做到。应当肯定地说,只要我们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党员标准不仅能够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许许多多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已做出有力的回答。
  2.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与锻炼。所谓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它政党所具有的特征。列宁说: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这是说,党性来源于阶级性,阶级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阶级性的升华,是高度集中和发展了的阶级性。
  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党性,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最高、最集中的表现。然而,党性又不是抽象的,它是通过党性原则表现出来的。概括起来有六条:一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二是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目的,并为之奋斗到底;三是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在高度自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铁的纪律;五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六是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公开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些原则体现了党的本质特征,是衡量党员有无党性和党性强弱的主要标志,是共产党员必须永远坚持的。
  那么,怎样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与锻炼呢?
  这里首先要指出,党性修养与锻炼的实质是指,党员个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用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所有优良特性来改造自己。通俗地讲,就是党员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是一种自觉的过程。
  第一,明确党性修养与锻炼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修养;二是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的修养;三是加强组织纪律性的修养;四是加强党的优良作风的修养;五是加强科学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修养。
  第二,掌握党性锻炼的方法途径。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刻苦学习,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党员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取决于学习和掌握理论的程度。理论水平高,掌握和制定政策的能力就强,就能更快、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加强学习是我们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二是在实践中努力改造世界观。党性修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观的改造过程。只有把世界观的改造置于实践中,才能使我们的世界观符合革命实践的要求。因此,每个党员要自觉地投身到实践中去,使自己锻炼成为具有坚强党性的合格党员;三是自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虚心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对党员来说,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就是要经常向组织汇报思想,过好党的组织生活,虚心接受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只有这样,党员才能在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克服缺点,增强党性。当然,还需要慎独意识,就是在没有党组织和群众监督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一点在当前尤为重要。
  ()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
  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严肃党纪,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和软弱涣散的现象。对此,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具体要求:这就要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就要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就要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就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就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党章还规定: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1.党的各级组织必须严格执行与维护党的纪律。从严治党,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不仅仅是纪律检查机关的事,是全党的事,更是各级党组织的事。党组织应当如何行使这项职能呢?
  首先,要从加强纪律教育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纪律教育,通过对一些案例的了解,让党员知道什么是党的纪律,什么是纪律不允许做的,违反纪律应受到何种处置等,从而增强纪律观念。其次,要严肃执行纪律。对违纪的党员要处置,对腐败分子要清除。要坚决贯彻纪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无论谁违纪、违法,不管资历多深、官位多大,都要严格执纪、执法,这样;才能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如果允许党纪国法面前有特殊党员,那么党纪国法只能是一纸空文,长期下去必然亡党亡国。再次,要认真履行纪律处理程序。各级组织在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时,要按照党章、《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案例》及《关于审理党员违纪案件工作程序的规定》等规定,作好案件审理工作。基本要求是:一要严格禁止用违反党章和国家法律的手段对待党员,严格禁止打击报复和诬告陷害;二要履行正常的组织程序,禁止一切违反组织程序的行为;三要尊重所犯错误党员的权利。
  总之,党组织在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党的原则性,才能从严治党。
  2.党员必须遵守党的纪律。党员遵守党的纪律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遵守在纪律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第一,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对执政党来说特别重要。这是因为,党的执政地位使党的干部掌握了一定权力,在各种错误因素作用下,特别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一些干部自视特殊,滥用职权,破坏党的纪律,使党内腐败现象和社会腐败现象日益严重。重申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加强对各级、各类干部的监督约束,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因此,领导干部首先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把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之下,对自己、对他人都能执行纪律;第二,党员除了遵守党纪外,还必须严格遵守政纪国法。党员是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理所当然地要遵守国家法律。党员不仅要知法守法,更要以自己的模范行动给群众作出表率,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

第十四章前苏联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历史教训

一、前苏联共产党的历史教训

  

  19918月底,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苏联共产党,被反对派夺去了执政权,丧失了执政地位。1991年底,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和瓦解,不仅极大地震撼了世界,而且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和损失。
  前苏联共产党的失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具有93年历史、执政长达74年之久的苏联共产党,为何忽喇喇似大厦倾,出现迅速地丧失了执政地位和瓦解的局面?其深层原因和教训何在?它留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对这些问题,人们都在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索,试图作出自己的回答。研究前苏共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教训,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
  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概括地讲,有着内外部的原因,是主客观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诸多因素中,内部原因是主要的,其中又以主观原因为主。从主观原因方面去考察,既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又有现实的直接原因。
  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历史原因,可以追溯到30年代中期,在这一时期,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有助于联合各加盟共和国的力量,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对当时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战胜德国法西斯的物质基础,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前苏联社会的发展,经济部门分工的复杂化,其社会主义模式暴露出种种缺陷和弊端;40年代中期,前苏联就有人要对其社会主义模式进行谨慎的改革,但是,斯大林否定了改革的必要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曾进行一些改革。由于认为坚持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属性,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属性等僵化的教条主义概念和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他们的改革也只是在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总框架内东修西补,原地打转;从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苏共长期延误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致使各种矛盾越积越多,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进入80年代,前苏联已丧失了经济发展速度方面的优势,其经济实力同美国相比,差距也在扩大。所以说,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积弊,是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重要历史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系列失误,诱发了前苏联长期潜在的种种矛盾,并使它们进一步激化,使其陷入全面危机之中,最终导致前苏共彻底垮台。主要表现在:
  1.改革初期,前苏共无休止地大造差距论,全面否定斯大林等舆论导向失误,导致苏共威望明显下降,使苏共踏上丧失执政地位的下坡路。
  219886月底,苏共有关改革重点、改革突破点、改革目标等方面的决策失误,导致19903月在第三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苏共从法律上失去执政党地位的保障。但是,当时苏共还在实际上拥有执政党地位。
  3.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实施以及经济改革的失败,使其实际执政地位发生了严重危机。1990年,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选举中,前苏共在俄罗斯联邦等7个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选举中败给了反对派,成为在野党。在加盟共和国掌了权的前苏共反对派向前苏共占主导地位的联盟国家政权频频发动主权战语言战法律战。前苏共在联盟国家一级的执政地位也受到威胁。
  41991年爆发了“8·19事件。前苏共未能坚持党指挥枪原则,前苏联武装力量的非政治化导致紧急状态失败,导致前苏共彻底垮台和前苏联解体。
  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一系列失误,是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现实的、直接的原因。
  综上所述,前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主要是其自我演变的结果,是自己打倒了自己。当然,我们也不应当忽略西方和平演变攻势对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所带来的影响,这是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外部原因。
  ()从前苏共失败引出的教训和启示
  前苏共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迅速地丧失了执政地位并从组织上瓦解,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深刻的教训。我们党与前苏共虽然有许多不同,但两党都是无产阶级政党,纲领、最终目标、指导思想都相同,都在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都曾经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的思想的束缚而遭受挫折,在党的建设上,有几乎相同的经验和教训,从这些方面来说,两党所遇到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十分相像的。因此,总结前苏共执政党建设的实践和教训,避免重蹈前苏共失败的覆辙,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必须始终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承认有任何终极状态和终极真理。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开放发展的理论,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在前苏共历史上,很长一个时期,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借坚持社会主义为名,把苏联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固定化。这种教条主义和思想理论上的僵化,正是前苏共和苏联社会主义由盛转衰直到最后瓦解的根本原因;前苏共长期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作为社会主义模式理论固定化,从而使在二、三十年代与资本主义较量中节节胜利的社会主义苏联,在七、八十年代渐渐败下阵来,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严重畸形,并出现了衰退,以至停滞的局面;在对付资本主义问题上,前苏共长期坚持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加深的论点,看不到战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并增加了对新科技革命的一定适应能力和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的新变化,不加分析地重复科技革命只会加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观点,因而,对发生在西方国家的科技革命不注意研究,更谈不上主动改革,以求适应和吸收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教条主义、思想僵化,使前苏共在既定的框框中形成了墨守成规、不思创新的思维定势,逐步地把前苏联社会引向矛盾重重,积重难返的困境,也使人民对前苏共和社会主义产生了怀疑和不满,并酝酿成了戈尔巴乔夫推行右的路线和政策的社会基础。戈尔巴乔夫曾宣称,要从根本上革新苏共打破阻碍机制,在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口号下,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用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来补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提出苏共的目标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使积重难返的前苏共雪上加霜,终致失败。
  借鉴前苏共教训,我们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应该强调以下三个问题:(1)一定要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的具体实际,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不发展就会僵化,也就不能很好地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对社会主义教条化的扭曲认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结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探索和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正是由于有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在国际共运遭遇严重挫折时,才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并走向繁荣。(2)要把改革看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并把改革具体体制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是共产党在执政条件下的中心工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只有通过不断变革,解决矛盾求得适应,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反,如果把一定的社会主义具体体制作为模式固定化,不仅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上则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一定要坚持对外开放,特别要注意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拒人于国门之外,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会失去学习、借鉴人类先进文明的机会。前苏联经济增长速度自50年代以来,每个五年计划都在下降,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世界份额也在不断下降,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盲目自满,不敢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在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上落后于西方国家。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前苏联的剧变,除了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外,还有着重要的政治原因。其中,包括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前苏共领导集团削弱直至放弃党的领导是主要原因。前苏联的教训再次证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正确性。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在前苏共历史上,很长时期搞个人集权,以党代政,把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作为党的领导的主要形式,实践证明其弊端重重,贻害无穷。而戈尔巴乔夫又从另一个极端背弃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最终导致前苏共的失败。以前苏共为鉴,我们一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必须强调,党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要处理好党与国家政权以及其他非党组织的关系。一方面,党作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核心,必须对各方面的工作实行集中统一领导,凡属大政方针问题,必须由党作出决定,绝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另一方面,共产党是政治组织,它与国家政权、经济组织的职能不同,又不应当代替包办它们的工作。
  (2)必须确保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首先是党中央的一级领导权必须牢牢地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手中。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保证党的权力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这样,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巩固,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民主集中制是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民主和党内集中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在民主和集中两个方面中,强调任何一个方面而否定或取消另一方面,都可能导致背离民主集中制的结果。在前苏共执政的历史上,民主集中制的运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高度集中,缺乏民主。这就从根本上窒息了党的生机和活力,压抑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内造成了只知盲目服从,不敢探索和创新的状况,从而使整个党的素质、创造力、领导能力下降。后来,进入八十年代,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开始以民主化为取向,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问题是,在关键时刻,戈尔巴乔夫从不健全的民主集中制跳到否定民主集中制,丢弃了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其主要做法为:实施没有界线的公开性,允许党员公开批评党的决议;开放党内派别活动,不同意见不仅有权公开表达,而且相同观点可以成立横向联合组织,形成党内有派,党内有党的局面;新生各加盟共和国共产党的独立性,使得党内为民主化而下放给基层的权力主要被截留在这个中间层次。这样,前苏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统一被破坏了,前苏共的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以前苏共为鉴,包括我们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党在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好不好,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在坚持民主集中制问题上有三个方面值得特别强调:(1)发展党内民主,这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党内民主的发展,没有对党员权利的保障,就不可能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实现决策民主化,才能使党的领导更加正确而减少失误,即使有了失误也比较容易得到纠正。(2)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坚决堵住苏共所谓公开性独立性派别化这三个根本违背民主集中制的错误主张。(3)要强化监督机制,保持对权力的制衡。党代表人民掌权,就理应接受人民的监督,由人民对其行使权力的效率和代表性作出经常性的评价。但在传统模式中,并不存在这样一种监督关系。在前苏联被称作人民监督体系的东西,其内容是上对下的、群众对某行业的监督,党在其中是监督者而不被监督者。此外,前苏共党内也不存在对党的权力机制的制约和监督。缺乏监督机制而又要使整个体制正常运行,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党不犯错误上。结果是,只要犯错误,就是必然带来严重后果的大错误。前苏共正是因为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不但使管理国家的行为失去效率,而且给官僚主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等种种丑恶现象留下了大量可钻的空子。这是历史留在前苏共身上的致命伤。带着这种创伤去同反对派竞争,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借鉴前苏共的教训,我们要强化监督机制,努力形成一个全党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主动参与监督,人人都自觉接受监督的局面。强化监督这一防错、修错机制,是在执政条件下,保证党员干部掌权为公,执政为民,防止和纠正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实现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4.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前苏联的解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党和政府各级官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党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安泰离开了大地母亲就被敌人击败了,这个惨痛的教训很令人深思。前苏共一些领导人对腐败现象缺乏清醒的认识,习惯地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腐败现象就会被制度的优越性所战胜,甚至把腐败的产生简单地归结为封建余毒,而没有从现实出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腐败现象日益猖獗,直至发展到丧失到执政党的地位。1991823日,当叶利钦宣布禁止苏共活动的命令后,立即有成千上万的人跑到苏共和俄共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把办公大楼围困得水泄不通。这些人不是来保护共产党的,而是对共产党的干部进行侮辱和围攻。如果没有几千名警察和保安人员组成一个通道把他们营救出来,这些人就会受到伤害。中止苏共活动后,全国没有一次罢工或游行提出保卫苏共的,更没有一次为要求保留党而举行的罢工或游行。这说明苏共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丧失了威信,人民不再尊重它。可见,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是党的领导的最深厚的基础,我们只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清除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才能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二、东欧国家共产党的失败教训

  

  1989年,东欧政局发生了类似多米诺效应的急剧变化,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的共产党相继丧失了政权。民主德国被联邦德国吞并,接着,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的共产党也失去对政局的控制。一时间,东欧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别在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聚集起来,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发起了猛攻,这些国家的政权相继落入了右翼资产阶级政党的手中,千百万东欧人民40多年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成果,已逐步丧失。
  东欧剧变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说,东欧各国政党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关键,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兴衰存亡。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的主席蒂尔迈尔一针见血而又十分痛心地说:社工党丧失政权是党的自杀政策造成的。总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对于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显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那么,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自身建设上有哪些需要特别引起我们重视和深思的教训呢?
  ()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严重失误
  这些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没有做到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因而所制定的政策和策略常常是不正确的。当前苏共力量强盛对他们施加影响和压力时,他们常常按照前苏联模式行事,而当前苏共力量趋弱或放松控制时,他们则处于惶惶然状态,不能掌握自己命运。从这些党的历史看,马列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一直未解决好。这些国家的一些党虽也设立党校等教育场所,但未能结合本国国情和当今世界新情况,用马列主义建党思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生动活泼地去教育全党,而是时紧时松、不问效果的对党员进行形式主义的、教条主义的说教和硬灌,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些党在思想理论方面最根本、最严重的失误,是接受了新思维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从根本上全面地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造成了党内外极端的理论混乱和思想混乱,使党和人民失去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柱,迷失了前进的正确方向。思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上的失误,是一切失误的总根源。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总结东欧剧变的教训,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要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要解决好马列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列主义者手里,坚持不懈地同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思想进行斗争,决不能让错误思想自由泛滥,腐蚀人心。
  ()经济决策失误
  东欧一些国家的党在经济工作中出现了大的失误,未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酿成剧变的重要因素。
  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努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努力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资本主义,就会逐渐失去民心,并被反对派所利用,甚至丧失政权。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共产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一定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应该看到,东欧各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4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是绝不能够抹煞的事实。但是,也要看到进入80年代以来,东欧多数国家的生产力发展速度明显放慢了,有的甚至发生停滞,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和危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经济发展缓慢的程度和具体原因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从主观指导的失误来看,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1.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的思想导致发展战略的失误。这种急于求成,既表现为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过早消灭其他经济成分,还表现为片面地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发展比例的失调,更表现为长时期不切实际的高速度、高积累政策,致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不断扩大,陷于危机,难于自拔。
  2.沉重的外债包袱加重了东欧各国的经济危机。在遇到困难时,不是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而是盲目依靠西方外债、专利、成套设备、原材料和生活消费品来繁荣经济。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10年中,东欧国家急于用外国贷款迅速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大举借债,以至到80年代进入还债高峰期后,成为沉重的负担。结果:经济依赖西方,失去了独立自主原则;债台高筑,大大超过了偿还能力。罗马尼亚80年代勒紧裤腰带还债,使人民苦不堪言,外债还清,人民的忍耐也到了极限,终于爆发了推翻齐奥塞斯库的事件。
  3.没有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和集约化经营的客观需要,及时采取对策。相反,长期固守着粗放经营,使经济失去后力,停滞不前。从七、八十年代以来,东欧国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有的没有长期坚持下去,有的没有触动经济体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还有的则根本走偏了方向,因而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东欧各国经济停滞不前,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波兰、匈牙利通货膨胀严重,物价暴涨,1989年波兰通货膨胀率高达1000%,匈牙利通货膨胀率从1987以来一直在两位数,人民生活降至70年代初的水平。这自然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这说明,一个执政的共产党如不解决好马列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学会领导经济建设,尽快地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那么,在当今世界新形势下,就不能立稳脚跟。
  我们应当吸收前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失败的教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全面理解和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方针,防止和反对急于求成、经济过热和经济滑坡,大起大落的偏向;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防止和反对两眼向上、两手向外的依赖思想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等不良倾向。
  ()党的领导层,特别是最高层班子内部要稳定,团结一致,不能搞分裂
  东欧国家政局剧变,而党的领导无力控制,相反节节退让,丧失领导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的最高层领导班子内部思想不一`````致,形不成团结战斗的整体,关键时刻搞分裂。执政初期,东欧多数党的领导层内部就有本土派与亲苏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相互把对方视为反党集团或异己分子加以排斥和清洗。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出后,各党领导层内更是乱了方寸。尤为严重的是,当1989年各国相继出现严重危机时,领导层不是通力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相互追究责任,争论不休。有的领导成员为了个人权欲,故意将党内分歧公诸于众,取悦于反对派;有的党的领导人宣称自己不是共产主义者,对过去党的历史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加分析地自我否定,自毁优势,使党大伤元气,无力进行战斗。凡此种种,导致了党在危急关头发生分裂,丧失了战斗力。这里涉及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干部问题即党的领导权由谁掌握的问题。领导权必须掌握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手中。这是关系党的事业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的问题,关系到党的生存、发展的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
  ()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国家政权问题上采取机会主义态度,宣布实行资产阶级的多党制、议会制,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是导致政权丧失的重要原因。
  东欧各国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影响着社会主义民主的发扬,群众对政府能否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产生怀疑,于是,要求民主的呼声渐高,政治多元化理论乘机而入。开始,各国执政党都把它视为资产阶级的口号而断然加以拒绝。然而,在1989年初,波、匈两党却在社会上的反对派特别是党内反对派的压力下,接受了这一理论,分别作出了关于同意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以及实行多党制的决定。这成了反对派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手中的一张王牌,它们借助于这张王牌逼迫共产党放弃对权力的垄断,废除宪法中关于确保党的领导地位的条款,走上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道路,最后把共产党推下执政舞台。
  东欧共产党实行多党制的实践,为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力量提供了上台的机会。波兰共产党丧失政权就是从承认团结工会合法化,同意分权开始的。1989年初,波兰共产党将早已被取缔的团结工会作为建设性反对派,允许其合法化,同意和他们召开圆桌会议,希望以此达成民族和解,克服社会、经济危机。开始,团结工会也作出承诺,作为建设性的反对派,不反对共产党领导,不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但一旦公开活动,它立刻把伪装抛弃,露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真实面目。因为团结工会的目标决不是达成民族谅解,而是夺权。事后,团结工会议员团主席盖莱梅克说:在重建民主波兰的过程中,我们的重点放在废除一党制上,我们力图以多党制取代一党政治专政,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办法,就是共产党人同反对派举行圆桌讨论,要共产党放弃那种只让共产党发挥唯一政治作用的政治制度。在这一点上,没有妥协的余地。果然,团结工会利用波兰共产党的软弱和步步退让,终于达到了不通过暴力手段而夺权的目的。其他国家实行多党制,也都一个接一个地为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夺取政权敞开了大门。这样一种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实行多党制,绝不象那些鼓吹者说得那么好听,是为实行民主制,是为了制约发生错误的政治力量,其本质就是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政治势力上台造舆论。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善良的愿望、多情的退让,都是要吃苦头的,会把千千万万人经过流血牺牲换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白白葬送。
  总之,东欧各国共产党从容忍反对派的存在,到最后丧失政权的教训,告诉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的根本保证。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执政的共产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资产阶级敌对势力瓦解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一步一步地夺取国家政权,始于政治多元化和实行多党制。他们首先造成一个有组织的合法反对派,然后同共产党一争雌雄。因此执政的共产党在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和允许反对派存在这样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决不能退让,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作用。
  ()没有正确地总结工人阶级政党执政的历史经验,采取了对自己的过去全盘否定的做法,因而也就否定了自己的作用和存在。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崭新事业,必然会有曲折和错误,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正确地总结执政的历史经验,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40多年来,东欧各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也有过不少的失误。只要善于及时、正确地总结无产阶级执政的历史经验,坚持改革,就能使党在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中成熟起来。遗憾的是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缺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对错误采取文过饰非的态度,没有勇气主动地揭露矛盾,也没有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中的弊端大胆地进行改革,致使一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解决。进入80年代以来,东欧国家却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在新思维的影响下,错误地提出无限度的公开性不留历史空白点的口号,使改革走上了自己否定自己、自己打倒自己的道路。在这些国家,听任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严重歪曲历史事实的观点通行无阻,全盘否定党的历史,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成了一种时髦,似乎否定得越多、越彻底越好,所谓的改革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否定。波兰共产党内,以费什巴赫为代表的一派把波兰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说成是一部不光彩的历史,一部斯大林主义在波兰实践的历史,提出要与之一刀两断。匈牙利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认为,40年党领导人民所走过的道路,不是社会主义道路,而只是斯大林主义模式的道路,今后,必须与斯大林主义和新斯大林主义的一切形式彻底决裂。由于共产党对自己过去的历史采取了全盘否定,自我丑化,因此在敌对势力的进攻面前,理不直,气不壮,无力反击,最后只能拱手交出政权,任人宰割,形成历史的悲剧。
  东欧剧变的教训说明,文过饰非,保守僵化,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就会使党脱离群众;而搞什么无限度的公开性,全盘否定党的历史,使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更会被反对派利用,成为他们反共夺权的口实。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在总结历史经验,对现行体制进行改革的时候,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既要正视现行体制的弊端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又要充分肯定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光辉成就。
  ()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使党严重脱离群众,削弱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使党在与反对派的斗争中失去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东欧共产党的一些同志在反思剧变教训时,痛心地说,是党自身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从内部腐蚀了党的肌体,削弱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使党丧失了战斗力。本来,东欧共产党大多都有一套监督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规章和制度,如实行干部任期制、轮换制,严惩贪污受贿,实行干部财产申报法等。在这些制度的约束下,有些党的党风还是好的,有的领导人十分廉洁。如匈牙利的卡达尔,在他逝世后,人们仍十分怀念他,二十多万人为他送葬。但也有一些领导人无视党纪法规,利用党的执政地位为自己谋取好处。据报道,在波兰大量引进外资、实行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波党原总书记盖莱克和总理雅罗谢维奇带头仗权敛财,为自己及子女修建豪华别墅,一些中央、地方和部门领导也争相效尤,搞坏了党风,不少党员贪污受贿,重大贪污案曾发生一百多起。罗马尼亚共产党本来有一套相当完备的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体制,下面出了问题,中央很快可以知道,惩治相当严厉。但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齐奥塞斯库却不受任何机构和法规约束。他与罗共齐名,大搞个人崇拜、一言堂,实行家长制统治。他违背不许把近亲纳入同一领导机构的规定,把20多位家庭成员安排在重要领导岗位上。这些作为,为他们的最后失败准备了条件。
  由于缺乏对领导人有效的监督,使一些干部腐化蜕变,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反对派正是抓住党内存在的某些腐败现象,加以渲染夸大,甚至无中生有,造谣栽赃,借以蛊惑人心,煽动群众,使党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改名后的保加利亚社会党领导人利洛夫说:我们党为无产阶级专政的胜利进行了斗争,但近年来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受监督的个人独裁。这个教训是非常沉痛的。
  东欧剧变的事实表明,执政的共产党自身的机体是否健康,不仅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而且也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为它身上的任何瑕疵在适当的气候下,都会成为敌对势力借以向党进攻的口实。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漫长岁月里,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在执政的年代,它们也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但是这些党在掌权的40多年中,由于对执政党自身的建设问题认识不足,致使官僚主义、个人迷信、以权谋私等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而东欧各国共产党又未制定一套纠正和解决这些不良行为的政策法规,因而在东欧政局发生剧烈动荡的日子里,这些问题无一不曾被反对派用来作为向党进攻的炮弹。
  我们要吸取这个沉痛的教训: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它自己的特殊利益。处于执政条件下的共产党,一定要把自己的队伍建设好,自觉地抵御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袭,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综上所述,前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党的失败教训,确实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困难,但这件事本身也给人们以极大的启迪。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从前苏联和东欧剧变的惨痛现实中吸取有益的教训,把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第十五章西方政党和政党体制

一、政党概论

  

  ()政党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政党,在英文中叫party,在法文中叫parti,都是从拉丁文pars一词中演变来的。从字义上讲,是指一部分,引申意义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有些政党不以政党自称,而叫联盟、同盟、阵线等称呼。
  关于政党的定义,在西方学者那里,有多种说法。有的把政党归结为一般的社会团体或组织,认为政党是表达民意的组织,是持共同政见的一部分人的团体;有的则把政党归结为一般社会手段、措施,认为政党是社会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媒介和仲裁人的组织,或认为政党是政治通讯系统专业化的传播网;还有的认为,政党是为了谋取和行使政治权力的组织,如《大英百科全书》(15)认为:政党是在某个政治制度内,通过民主选举或革命手段,以取得和行使政治权力为目的而设立的组织。这些对政党的解释,虽然揭示了政党的一些外部特征,含有部分的道理,但都没有揭示出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根据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考察,对政党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揭示了政党的本质属性。列宁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严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政党的斗争。由此可见,政党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而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党又是一个阶级的组织,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它是代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根本利益,并领导一定阶级或阶层为夺取或维持国家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
  一般来说,政党具有如下五个特征:
  第一,都有自己的政治纲领,以及为实现纲领而制定的行动路线和政治策略。拥有一定的政治纲领,这是政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一个主要标志。政治纲领通常规定了政党的政治目的、任务和政策等,集中反映了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意志。至于纲领的表现形式,有些政党有成文的固定的纲领,有些政党没有成文的固定的纲领,只是在竞选时,根据需要抛出竞选纲领。
  第二,都有组织系统和领导机构。组织是政党的存在形式,一般政党都按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从中央到基层的组织机构,并以成文或不成文的组织纪律来维系这一宝塔型的组织系统。政党通常也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领导核心,都有一批具有政治经验、斗争艺术和组织才能的政治人物来充当党的领袖。政党主要由领袖集团去统一全体党员进而统一本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思想和意志,集中指导全体党员进而指导本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联合行动。
  第三,都有组织纪律。政党一般都有一套成文或不成文的党纪,从而控制和约束其成员的行为,只是各党的纪律严格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许多西方政党都要求其成员参加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或俱乐部,交纳党费或不定期捐款,在竞选中投本党候选人的票,党员议员在议会活动中,特别是在投票中要服从该党领导机构的决定和指示等。一般说来,西方社会民主党的党纪相对比较严格,而资产阶级奉行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政党,通常被认为是组织纪律松散型的政党。
  第四,都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党员是政党的组织基础,也是政党赖以实现其政治纲领和政治统治的工具和保证。因此,必须把本阶级、阶层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为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统治而奋斗。
  第五,一般都有法律地位。随着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许多国家都改变了把政党同其他社会团体不加区别的传统方式,在宪法或有关法律中对政党加以规定,赋予政党以法律地位,这既是对政党活动的保障,也是对政党行为的规范和限制。
  ()政党的类型
  目前世界上,在一百多个国家中,除少数国家没有政党或禁止一切政党存在外,多数国家都有政党,而且许多国家都存在着多个政党。对这些党依据什么标准划分,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
  政党从根本上说,具有阶级性,但现实生活极其复杂,仅用一个阶级标准来衡量显然是不够的。现在一般将众多不同形态的政党划分为如下几类:1.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代表垄断资本利益的持传统保守立场的政党;3.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主要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发展中国家也有这类政党;4.在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多数处于合法在野地位或非法地位、少数参与执政的共产主义政党;5.民族主义政党,它们多数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也有的是在野党,还有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中产生的具有政党性质的各种解放阵线组织;6.各国以地区或以少数民族聚居地范围而形成的地区性政党,这类政党数量很大,虽然多数是小党,但联合起来也具有相当的竞争力,有的长期在本地区处于执政地位;7.在不少国家中活动的极右的或极左的政党,包括各种法西斯党、新保皇党、托洛茨基派、军国主义派、当代无政府主义组织等;8.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的绿党生态党等,也是一种社会政治团体。它们以保卫和平保护生态为口号。19896月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绿党赢得了不少席位,这表明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已进入了政治领域。
  在以上这些政党中,对当代世界政治起重要影响的主要有四类政党,即共产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资本主义国家中传统的资产阶级保守政党,以及具有民族主义性质的政党。这四类政党的活动,形成当前世界政党政治的洪流,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彼此力量的消长,显示出当前世界政治斗争的全部复杂性。
  ()政党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政党的产生是有其具体历史条件的。从总体上说,近代政党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社会经济利益日益分化,不同阶级之间或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公开化;二是人们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民主权利,人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有了进一步联合起来为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而干预国家政权的强烈愿望。这两个条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具备的。因此,近代政党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在资产阶级政治发展达到取得国家统治权,伴随着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和代议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建立、发展起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的资产阶级政党,最早产生于英国。
  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一般可概括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议会中不同派别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独立政党,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主要的资产阶级政党就属于这一类型,这些党的前身是议会中的不同派别。另一种是在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党。议会并不是政治斗争的唯一场所,有许多政党是在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其中有些政党成立后,再通过竞选进入议会。现在的德、法、意、日等国的主要资产阶级政党几乎都属于这种情况。

二、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

  

  政党的意识形态,决定着政党的发展,决定着它的纲领、目标、政策以及活动方式等。现代西方政党的意识形态多种多样,有社会民主主义、改良主义、保守主义、基督教民主主义、绿党思想及法西斯主义等等。
  ()社会民主主义(或叫民主社会主义)
  这主要是欧洲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奉行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有五个要点:1.关于党的政治目标。强调自由、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所在,是任何真正的社会主义纲领的出发点。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成立大会通过的宣言(人称法西克福宣言”)宣布,没有自由,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完成。而民主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充分实现。”2.关于党的经济目标。认为社会主义谋求一种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在那种制度内公共利益优先于私人利润的利益生产必须是为全体人民的利益而计划的这种计划生产同经济权力集中在少数人之手是不相容的。还认为公有制形式本身不是目的,而可以看作是对社会经济生活与幸福所依靠的基本工业与服务事业的管理方法,它强调的是对生产的公共控制和对其成果的公平分配。可以说,福利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盖源于此。3.关于实现党的目标的道路。强调社会党人的奋斗目标,是以民主方法建立一个自由的新社会。所谓民主方法是不言而喻的,就是通过利用资本主义民主参加议会选举,以获取议会多数来推行自己的政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改良主义道路。4.关于政治体制。主张实行多党制,对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的一党制进行激烈的抨击,称之为一党独裁极权主义统治5.关于党的独立自主。在处理党与党之间的关系上,主张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强调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国际运动,不能强求一致。
  上述几个要点是所有社会党所共有的基本理论。英国工党理论家克罗斯兰把社会民主主义概括为五项原则:政治自由民主、混合经济、福利国家、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平等的信念。然而,除了这些共同点外,各国党都在不同程度上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
  ()改良主义
  我们通常把社会民主主义看作比较典型的改良主义,这种理论宣称的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其方式是改良的、渐进的)。除了这种改良主义外,还有另外一种以公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改良主义。我们这里说的就是这种改良主义。
  代表这种意识形态的典型是美国民主党。从罗斯福实行新政开始,美国民主党内越来越反映出一种垄断资产阶级内部要求改良的倾向。从这时起,民主党形成了一整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理论、路线和纲领。其基本特点是:1.主张积极扩大和发挥联邦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应有较大的权力,它可以采取带强制性的经济手段,把经济纳入卡特尔的轨道。所以,民主党信奉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2.主张公平施政调整国内阶级关系,缓和劳资关系。3.主张福利主义。民主党人提出福利国家有组织的资本主义的口号,支持公平分配收入
  ()保守主义
  英国保守党,是恪守保守主义的典型。英国保守党人继承的是自英国革命以来的托利党人的传统,主张等级制度、权力主义和家长式统治。当19世纪工人运动兴起时,保守主义开始与自由主义合流,从而变成一种商业的自由的保守主义。70—80年代新保守主义思潮在许多国家流行,英国的撤切尔主义,美国的里根主义就是典型体现。说到底,保守表现为既得利益集团、阶层和阶级在利益受到威胁的形势下维持旧制度,力图恢复旧的传统、价值、道德和秩序的要求。综合新旧保守主义的特点,美国学者伯恩斯作了如下概括:简单地说,这些学说就是:人性的脆弱和罪恶;普通人缺乏应用理性的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大多数积极的社会行动形式无益而且甚至有害;民主制度不可能,因此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行政元首,或者某种形式的杰出人物统治,或者少数统治;需要把宗教作为社会戒条的源泉和作为促进基本一致的制裁力量;个人主义及思想和制度上的自由实验将导致法西斯主义或其它形式极权主义的危险。
  ()基督教民主主义
  西欧基督教民主党奉行的基督教民主主义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它们构成这一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那就是:基督教原则民主一体化
  基督教原则,即基督教的宗教和道德原则。但是,基督教民主党人所强调的不是宗教本身,而是它的原则,也就是人们后来概括的人格主义,其精髓是,它极力强调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重要性。
  关于民主,基督教民主党把它的解释具体化了,包括很多方面:工人应当分担(不是占有)管理权;权力下放,以防中央集权;应使天然的社会集团有机会参与意见等。
  所谓一体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它是指支持国际和解,特别是支持欧洲的一体化;另一方面,它是指动员广大群众,建立有广泛基础的人民党,实现阶级调和。

三、西方政党的组织结构

决定西方政党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党的意识形态和目标。在我们所说的西方政党中,绝大多数是以通过各种选举控制政权为目标的。根据这一目的,各个政党建立了各级组织,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各个政党之间,权力、机会都平等,各党的结构是一种既要同他党竞争、争取支持者,又不能压制他党、剥夺他党的权利的结构类型。另一个是政党所处的政治系统,即它们所处的国家的国家制度、选举制度、政治体制等。当然除了这两个因素外,还有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国家的民族成分、民族素质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只是前两个因素相对来说更为重要。
  概括起来,目前西方政党在结构上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方面,政党都由少数精英的党向群众性政党发展;另一方面,除了法西斯党外,这些党的活动和组织都是围绕议会(或政府)中心开展的。我们将从这两方面对这些政党加以考察。
  ()由干部党向群众党的发展
  我们说由干部党向群众党发展指的是两种情况,一是指随着政党政治的不断完善,一些原来只是由少数精英组成的党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逐渐演变为群众性的党;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干部党已越来越不适应政党政治发展的要求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占据中心地位的是各种各样的群众党。
  1.转变而来的群众党。属于这类政党的有英国保守党、自由党、美国共和党、民主党等。由于选举权的扩大,使过去没有参与权的阶级和阶层开始在议会外建立自己的政党,另外,在议会中产生的干部党也开始意识到争夺选民的重要性。于是,一方面建立健全自己的各级组织,四处拉选票;另一方面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把尽量多的人拉入党内。这样,典型的干部党就逐渐演变成群众党。
  2.在广泛的社会基础上建立的群众党。这类政党是随着选举权的扩大而产生的,它们不是产生于议会内部,而是产生于议会之外,它们一开始就是要获得尽可能多的选票和选民支持,因而注定它们一开始就是群众党。属于这类政党的,除了社会民主党外,还有基督教民主党和绿党。
  ()以议会和选举为中心的结构特点
  我们所涉及的西方政党,除了绿党有所不同外,都是以议会和选举为中心进行活动的。这种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围绕竞选建立党的组织。美国两党是这种组织的典型。美国两党,组织形式完全服从一切为了竞选的原则。党的基层组织是建立在投票区之上的。四年召开一次的两党全国代表大会同时也是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甚至在国会两院都设有两党的竞选委员会。
  2.党的领导中心在议会党团(或行政领袖)或实质上在议会。在英、美,这种情况一目了然。英国保守党领袖始终完全由议会党团在党团内部选举产生,他掌握最高领导权,不受党的任何组织机构的约束,党的年会和各种机构通过的决议只供领袖参考。这种典型的寡头政治也是围绕选举产生的。
  在美国,总统候选人即党的领袖。成为总统的党的领袖可以通过自己的地位控制国会,操纵国会中本党的议会党团,使议会党团实际上成为党的第二层领导机构。一旦总统候选人竞选失败,党的领导权力就会迅速向国会议员党团转移。美国的这一特点,可以算是对选举中心组织结构最好的动态说明。

  

四、西方政党发展的新特点

当代西方国家的主要政党除了继承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的传统特点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出现了政党跨国化的现象,即出现了跨国政党跨国议会党团。政党通常是一个国家的国内政治组织。所谓跨国政党,是指一个政党对二个或二个以上国家同时领导,或一个政党的领导作用和活动的目的跨越若干国家。历史上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都曾有过自己的国际组织,战后资产阶级保守政党也有了自己的国际组织。比较引人注目的是70年代在欧共体出现的跨国政党,它既包括欧洲议会的议会党团,也还包括欧洲政党,它被认为是目前西方政党政治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欧洲议会共有7个党团,议会开会时,议员不是按国别而是按党团和依照左中右顺序就席。最左边的是共产党党团,然后是社会党党团,中间是基督教民主党党团,中右是进步民主党党团和保守党党团,自由党党团在最右边。在议会讨论中,议员不是站在各自国家的立场说话,而是代表各党团发表意见。这种政党跨国化的现象,对各国政局有一定影响。如1984年和1988年两次欧洲议会选举表明,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国朝野各派政治力量的消长、对法国各政党在法国选民心目中的地位、直至法国政局和党派格局都有一定影响。随着欧共体的发展和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欧洲议会的职能和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欧共体国家及主要政党将愈来愈跨国化。
  另一个特点是资产阶级保守政党与社会民主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相互影响的趋势加强。当初政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出现时,具有非常鲜明的意识形态并且因此而在政治上受益。政党往往靠强调自己的意识形态来动员选民,获得支持。现在,随着中间阶级的日益扩大,特别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交流多样化、广泛化,使得任何一种有影响的思想都有可能传播到世界每个角落。因此,人们已经越来越明显地认识到,既然过去也没有能够用某种有效手段把意识形态的分歧消灭掉,那么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这就更是不可能的事情。避免因尖锐的意识形态争论而使社会各阶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陷入冲突的唯一途径,就是在各自保留各自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和平共处。共处的实际结果,是促进了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种状况,对政党的影响很大。资产阶级保守政党与社会民主党在纲领、政策上均以实施为重,不拘泥于理论和原则,从而具有很大灵活性。

  

五、西方政党体制

  

  体制在中国是近十几年才被大大推广的词,但在国外已很早就被运用,而且在系统论的影响下多被理解成系统。外文中体制系统是一个词。实际上,把体制理解成系统才能较确切地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政党体制指的就是随着政党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无论什么政党,其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政权。由此而形成的各政党之间、政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网络或结构,就叫政党体制。说得再通俗一点,所谓政党体制就是政党从政模式。
  西方政党体制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一党制
  所谓一党制,即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一个政党,或者虽然存在多个政党,但只有一党能够掌握政权,这样的政党体制就叫一党制。从这一定义出发,西方国家的一党制至少有这样三种类型:
  1.一党独裁制。这种类型的一党制只允许存在一个唯一合法的政党,这个党实行独裁统治。其典型是德国纳粹党的统治、意大利法西斯党的统治。其特点是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高度集权,实行军事独裁统治;用法西斯的意识形态对国民进行控制。
  2.一党权威制。这种类型的一党制虽然理论上也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但无论在党外还是在党内,一党专制的控制都有所放松,显示出某种温和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中期的西班牙一党制就属这种类型。
  3.一党多元制。在这种类型的一党制中,许多政党的存在是合法的,也有建立政党的完全自由,但事实上能够执政的政党只有一个,而其他政党都处于弱小的反对党地位。1992年前的日本就是这种一党制的典型。执政党的自民党内部,派别林立,各派系不但有自己的政纲、政策和纪律,而且有自己的宣传机构、内务机构,实际上就是党内之党,一党制名称下的多党制。
  ()两党制
  一个国家存在许多政党,但事实上只有两个主要的政党在轮流执政,这种政党体制就是两党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均属此例。
  两党制有以下特点:
  第一,两党轮流执政。一个党在竞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通过政府工作来实现政党的纲领和政策;另一落选的党作为在野党和反对党监督政府的各项工作,并伺机取代其执政地位。
  第二,在两党制情况下,一党在竞选获胜就能全部掌握行政权,以本党的名义向选民负责。这样,执政党就能在行政机构中比较一致地推行党和政府的政策,使政府明显地体现出该党的意向。
  第三,由于两党体制下是一党单独执政,政府就比较稳定,不易出现内部意见不一致而破裂的情况。
  ()多党制
  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许多政党,其中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得到法定的多数单独执政,而通常与其他政党联合行使政权。这种政党体制就叫多党制。西方大部分国家采用的都是多党制,像法、德、意都是典型的多党制国家。
  多党制的特点比较突出的是:
  第一,联合执政。这是因为,由于政党众多,选票分散,一党往往难以单独取得绝对多数选票(当然不排除个别情况)。因此,各主要政党往往在大选之前或大选之后组成党派间的联盟,联合成多数,以此取得选举胜利或得到组阁权。
  第二,政党对政府的控制力弱。由于政府往往由几个政党联合组成,这些政党代表的利益又不尽相同,所以,政府内部会出现各种不同意见。由于任何政策都不能由一党决定,而要经过各党协商,因而决策时间长,效率比较低。这些都说明政党对政府的控制能力是低的。
  第三,政府往往不稳定。由于政府成员不是来自一个政党,成员内部的争吵是不可避免的。有时争吵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由于各党互不妥协、让步,有一些党就会退出政府,使执政党变成少数党而垮台。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多党制都有不稳定的特点。例如,德国的多党制一直相当稳固,卢森堡的多党制也未造成政局动荡,冰岛的多党制也很稳定。
  ()对西方政党体制的综合思考
  西方学者对一党独裁制、一党权威制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也并不认为一党多元制有多大的优越性。他们认同的是两党制和多党制,认为这是西方政治文化和政治传统的精髓。
  从政党的起源和发展看,一个国家采用何种政治体制是由这个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决定的。多党制在现实生活中也不是没有弊端的。它的低效率,它的金钱政治,它的争权夺利、内部纷争,它对于一般群众的疏远,都是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大问题。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党制虽然有很多缺陷,却又有巨大的影响。在苏联、东欧剧变中,多党制的思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逐步变成了这些国家的实践。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多党制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还是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它使权力的滥用、政府政策为一党一派谋利益等弊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第十六章第三世界政党概述

一、民族民主政党的特点

  

  第三世界政党,有时也称民族民主政党。它们的构成极其复杂,由于各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和阶级构成、思想基础、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因而,各民族民主政党的纲领主张、组织结构、活动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毕竟都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党,相互之间又有相近之处,可以概括出以下特点:
  ()民族民主政党的意识形态比较复杂
  民族民主政党在意识形态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就民族的特点而言:有的把宗教与现代政治主张结合起来;有的则强调纯而又纯的民族传统;还有的主张全盘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由于民族民主政党所处的时代、国家以及发展变化不同,它们的政治思潮比较复杂,标谤的主义也就名目繁多。比较有影响的是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如民主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阿拉伯社会主义、非洲社会主义等等。还有许多以其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的主义,如布尔吉巴主义(突尼斯)、苏加诺主义(印度尼西亚)等。
  民主社会主义同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一样,都在批评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标谤自己走第三条道路,主张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和议会道路,认为资本主义可以和平进入社会主义。以这种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的民族民主政党在拉丁美洲比较多,在亚洲、非洲也有一些。
  基督教社会主义鼓吹精神是人的原动力,信奉上帝,主张用基督教教义来观察和改造社会,鼓吹阶级合作,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政治革新和社会主义,提倡基督教民主;主张实行社会改良和社会福利主义,实现基督教教义主张的共有社会。以这种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民族民主政党,大部分都在拉丁美洲。
  阿拉伯社会主义是20世纪40年代在西亚、北非等国家中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阿拉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以伊斯兰教义为思想基础,笃信真主,用伊斯兰教义和阿拉伯民族主义来解释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主张消灭剥削和贫困,把实现平等、正义、社会均等和富裕作为最终目标,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非洲社会主义有多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民主社会主义和非洲村社社会主义。
  非洲村社社会主义是以非洲传统村社制原则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思潮,广泛流行于撒哈拉以南地区。这一思潮在20世纪40年代被确认,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广泛流行,各国在实践中又赋予它以新的名称,如思克鲁玛主义(加纳)、公社社会主义(几内亚)、福科诺洛纳社会主义(马达加斯加)、非洲社会主义(肯尼亚)、乌贾马社会主义(坦桑尼亚)、人道社会主义(赞比亚)等。非洲村社社会主义的特点是:(1)认为非洲传统村社制的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相同,不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主张通过和平变革从传统村社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并试图把非洲传统社会的精神文明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结合在一起。(2)认为一党制能充分体现民主,巩固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3)经济上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并积极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奉行非洲村社社会主义的政党都在非洲,如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坦桑尼亚革命党等。非洲社会主义思潮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奉行这种思潮的政党也纷纷改变了政策主张。
  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建立的民族民主政党,还有相当多的是奉行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以及其它的各种思想理论。特别是近年来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模式建立起来的一些政党,把资产阶级的私有化、自由市场经济、多党议会民主制、三权分立等奉为神明,一些民族民主政党也有向这方面转化的趋势。
  在民族民主政党的思想理论中,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把宗教与自己政党的理论和现代政治主张结合起来。
  宗教在亚非拉人民中流传很广泛。各民族民主政党领导人千方百计把自己政党的理论与宗教教义联系起来,把本党说成替天行道,吸引了大批教徒。如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认为:我们的思想并不是脱胎于外来的思想体系,而是从本国的现实,从我们的阿拉伯和伊斯兰教的精华中产生的。委内瑞拉基督教社会党主张:让基督教精神参政,使基督教精神同民主精神结合起来。斯里兰卡自由党宣称:要复兴佛教,使之成为人民生活的力量。
  ()把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作为奋斗目标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侵略、奴役、压迫和掠夺,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斗争。在殖民主义统治的年代里建立起来的民族民主政党,打着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旗号,特别注意激励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政党在自己的政治纲领和行动口号里,把争取本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党的主要奋斗目标。如成立于1958年的布隆迪民族进步统一党的奋斗目标是:完成民族民主革命,消灭民族与社会的不平等,建设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主张巩固民族经济,维护正义,保持民族独立。其他各民族民主政党的纲领和口号也都表达了为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维护民族独立主权而斗争的思想。
  很多民族民主政党取得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权,领导人民取得了国家独立,也有的成为合法政党。执政后的民族民主政党仍然贯彻民族主义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发展本民族经济、维护本国尊严、改善本民族素质等措施。这些方针、政策和措施同样渗透着民族主义精神。
  ()民族民主政党的成员涉及到社会各阶级、阶层,其阶级理论有独特之处
  许多民族民主政党实际上是各阶级、各阶层的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它的成员几乎包括社会的一切阶层,有的甚至宣布其全国所有公民都是该党的成员。如加蓬民主党宣称自己是代表全民族利益,是全国的党。布隆迪民族统一进步党宣称自己是以农民、工人、革命知识分子联盟为基础的群众性的党。当然,为数众多的民族民主政党的阶级基础还是比较清楚的。如土耳其工人党宣称自己是土耳其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坦桑尼亚革命党宣布自己是农民和工人的政党。印度国大党代表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等等。
  许多民族民主政党还提出了自己的阶级理论。如加蓬民主党认为,加蓬是无产阶级的社会,民主党不是阶级的政党阶级统治的工具,而是群众的党全国的党。突尼斯社会主义宪政党(后演变为突尼斯宪政民主联盟”)的领导人布尔吉巴说,宪政党将把富人和穷人、资本家和工人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认为,资本家应该把工人看作是同企业发展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成员,工人也应该抛弃把企业主看成是天然的敌人的无产阶级的想法,大家都要为提高突尼斯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共同工作,因此主张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理论。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认为,在目前的阿拉伯社会里,最革命的阶级不是无产阶级,而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该党的阶级基础和领导力量。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各民族民主政党都在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寻找理论根据,为其利益服务。但总的来看,尽管民族民主政党的成员复杂,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政党还是属于资产阶级政党的范畴。
  ()从一党制走向多党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民族民主政党处于执政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国内实行一党制,或者多党并存一党优先制,特别是在非洲,一党制更为普遍,持续的时间最长。就是在实行多党制比较普遍的拉丁美洲,在相当长时间内党的集权化倾向也比较明显,他们实行权威主义。从70年代起,拉丁美洲加快了民主化进程,80年代后期起,非洲大地也掀起了多党民主化浪潮,各国的一党制被多党制所取代,权威主义和集权制让位于民主自由化;党政合一变为党政分开。民族民主政党在政党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正在逐渐完善和走向法制化。

二、多党民主制在非洲的实践

  

  ()多党制在非洲发展的原因
  1.内部因素:
  经济严重恶化、民怨沸腾是根本原因。国内政治、社会矛盾加深,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要求改变现状,希望通过政治变革铲除社会弊端,摆脱生活困境。
  2.外部因素:
  一方面东欧和苏联剧变为非洲多党运动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前苏联的一党政治模式在非洲已失去吸引力;国际环境变化,使一些国家无力维持一党统治;东欧的多党运动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新模式,并使非洲多党运动人士增加了信心。另一方面,西方国家以实行多党民主作为提供援助的条件,迫使非洲有关国家接受。
  1989年,在52个非洲国家中,实行一党制的国家达31个,禁党国家9个,多党制国家仅有12个。而到1993年底,新实行或已宣布准备实行多党制的国家就有35个,未宣布向多党制过渡的国家只剩6个。这说明,多党制正在非洲逐渐取代一党制、军政权的地位,成为多数非洲国家的政治体制。
  ()怎样认识、评价非洲多党民主
  非洲绝大多数国家以多党民主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发展至今已有七年多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分实行多党民主的国家政治上确实相对比较稳定,经济情况较好;但在另一些这样做的国家,却产生了政局动荡、经济恶化、社会动乱。大体上有以下四种情况:
  1.独立以来一直实行多党制的12个国家,除利比里亚和科摩罗还处于动乱状态外,在当前的多党民主化浪潮中,政局都一直保持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如毛里求斯是多种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多年来经济持续发展,1980—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6%,人均国民收入从1971年的200美元增长到1992年的2820美元,被誉为非洲经济的雄狮。博茨瓦纳1966年独立以来,历届政府坚持民主、发展、自力更生和团结的建国四原则,坚定不移地执行和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路线,法制健全,政府领导人相对稳定,政局从未发生过大的动荡,被誉为和平与安定的绿洲黑非洲成功的范例等称号。
  2.由一党制已过渡到多党制的23个国家中,约有14个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改革步伐加快,它们大多是原领导人和原执政党继续当政的国家。例如,毛里塔尼亚自1992年向多党制过渡后,民选的塔亚总统颁布大赦令,频频出巡内地,政治上实行宽松政策与民族和解。1993年塔亚政权加速经济改革步伐,实行国家调控,监督市场,稳定物价,使经济稳中有升,取得一定的增长。喀麦隆比亚总统再次当选后,组成以执政党为主体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族联合政府,保持部族权力平衡,并狠治贪污腐败、管理混乱等痼疾,使国家摆脱了动乱,趋向稳定。
  3.由一党制已过渡到多党制的国家中,那些本来政局就不稳定的国家,又由新的领导人和执政党当权,多数政局依然较动荡。例如,刚果1992年多党民主选举产生了新总统利苏巴后,政坛几大党派的权力之争再度把刚果推入政治危机。1993年两度发生流血冲突,总统派和反对派从文斗发展到武斗,又从武斗发展到反对派在首都两个区的武力割据,形成了事实上的分裂和同政府武力对抗的局面。
  4.还有一些国家(11个国家)尚处在向多党制过渡的进程中,至今动乱不止尚未稳定。其中阿尔及利亚、卢旺达和扎伊尔最具有代表性。如阿尔及利亚在1989年初,沙德利总统实行了政治多元代,取消一党制,国内各种政治思潮随之泛滥,各种政治力量纷纷出台,政党多达57个。1992629日,就任5个月的最高国务委员会主席布迪亚夫被暗杀,19941月政权更迭,国内暴力事件和恐怖活动逐步升级,气氛紧张。阿尔及利亚经济更是病入膏盲一时难有转机。卢旺达自1990年以来,部族间流血冲突不断,内战越演越烈,使国家陷入深重灾难之中。仅19944月,就有数万人被杀,几十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那么,在非洲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中,为什么会出现稳定与动荡,发展与衰败的差异呢?通过对以上几类国家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
一些原先就实行多党制的国家,之所以能长期保持国内和平与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因为它们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法制,实行多党议会制,坚持民族和睦共处,推行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上注重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例如,毛里求斯是个袖珍岛国,自然资源十分匮乏,毛里求斯根据国情抓住三大优势发展经济:(1)努力办好出口加工区;(2)开发旅游业;(3)发展传统的糖业。
  由一党制转向多党制后保持政局稳定的国家,主要是因为原执政者在多党民主大选中取胜,保住了原有的统治地位。他们足智多谋、有较丰富的治国经验和威信,在原一党制时期,政治、经济状况就较好,重新上台后,又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修改宪法、积极调整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进行了一定的民主改革和廉政建设,平衡权力和利益分配关系,奉行民族团结政策,从而加速了经济发展,赢得了民心,站稳了脚根。
  由一党制已过渡到多党制或尚在过渡中的国家,政局不稳,持续动荡的主要原因,或是民选的执政者是原政府的反对派,缺乏统治国家的经验或从政资望,再加上政策失当所致;或是原来在台上的执政党本来就缺乏驾驭局势的权威,宣布实行多党民主后,更引发种种矛盾,招致国家内乱不已。
  从以上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多党民主制对非洲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对有些国家来说,这股浪潮冲击了专制独裁和腐败政治,扩大了人民的参政权力。如有些国家规定总统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有一定的任期和权力限制。有些国家清一色的总统制被新出现的总理内阁制所打破,文官政府逐一替代了军人政府。这对推动社会进步是有利的。但是,多党民主也不一定是促进非洲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治理一切痼疾的灵丹纱药。在部分国家,多党民主造成党派林立,权力斗争加剧,宗教势力趁机进入政坛,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经济危机加重。

三、发展中国家政党格局的变化

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格局是朝着多党制方向发展。
  在非洲,60年代有70%的国家实行一党制;在拉丁美洲,则是以家族统治代表大庄园主和大买办利益的右派政党执政,军人执政为主的寡头政治长期占支配地位,有的国家政党被禁止。这种态势从70年代开始发生了变化。从70年代后期起,拉丁美洲民主化进程加快,10多个国家的军政府交权于文人,开放党禁,实行了多党制。80年代后期,特别是1989年下半年以来,多党民主化潮流猛烈地冲击非洲各国的一党制和军人政权,使非洲各国政党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90年代以来,非洲大陆有40多个国家引进了多党议会制。从一党制走向多党制,必然使政党的数量大大增加并引起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国家中的传统政党,或者被冲垮;或者适应新的形势改变了宗旨和组织结构。而应运而生的众多政党,则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模式进行组建和活动。即使在那些过去实行多党制的国家里,政党格局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长期主宰政坛的大党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比如在印度,长期由国大党、革命制度党主宰政坛,现在它们的地位也发生了动摇。革命制度党虽然还在执政,但其势力大减,在地方上已失去优势;印度国大党近几年来几上几下,虽然还是印度的第一大党,但其执政地位相当脆弱,在议会中失去了多数。
  长期以来,拉美多数国家都是由少数传统政党控制政坛,这种局面最近几年在不少国家中被打破,传统政党声望下降,一批新的政治势力应运而生,在竞选中战胜传统政党或与之共主政坛。1990年,在秘鲁跻身于政界一年的大学校长藤森,战胜了所有传统政党的候选人,当选为总统,并在以后的任期内取得良好的政绩,得以继续执政,他为支持自己创建的政党改革90”不断发展壮大。1992年,只有一年历史的厄瓜多尔共和团结党成为执政党,而该国重要的传统政党均威望下降,无一党能连续执政。
  发展中国家政党格局的变化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二是一些传统政党在过去执政的岁月中,经济没有搞好,使人们对其治国安邦的能力失去信心;三是它们自身的堕落,一些政党腐败无能,一些政党内部纷争不已,都不去关心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发展,最后必然被抛弃。从外部来说,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某些外部势力的推动,也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发生变化。
  总之,民族民主政党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他们自己也处在发展过程中。如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的政党仍处在幼年时期,他们还要走很长很艰苦的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他又指出: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当前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政党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巩固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艰巨任务。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亚非拉的各国政党一定会总结自己实践的经验教训,摸索出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本国的建设。各国政党也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走向成熟。

  

第十七章一些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的主要作法

一、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情况简介

  

  如同人类的所有公害一样,腐败活动犹如寄生在各个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病毒,总是千方百计地来寻找其适应的环境。环顾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总会不时地受到腐败病毒的侵蚀,从而引起人们的忧虑和关注。尽管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的不同,反腐败的出发点和目的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腐败现象所造成的结果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导致人们丧失对政治体系的信心,失去对权力的认同,从而引起秩序性和制度性的不稳定,甚至会招致严重的危机。正是由于这一点,现代政治体系都会主动或被动地向腐败活动开战。
  ()反腐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一项紧迫的任务
  德国的统一,前苏联的解体,冷战体制的结束,并未给进入90年代的国际社会带来一个歌舞升平的美景。除了那隆隆炮鸣的民族争端和那防不胜防的恐怖活动外,人类社会还受到另一种灾难”——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一种人称为灰色瘟疫的困扰。在本世纪最后的几年中,腐败已成为当今对各国政治、经济生活侵蚀性极大的突出问题。
  罗马俱乐部在1993年年初的一份评价和总结本世纪的权威报告中,颇为突出地把政治腐败与环境污染并列为即将到来的新世纪的难题。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34月将公共道德的崩溃与核毁灭等排为6个最紧迫的问题;
  委内瑞拉《宇宙报》19939月载《意识形态之后——腐败》一文评说道:战后时代的焦点集中在各集权国家,但在冷战结束后,腐败在民主国家变成了最大的政治问题,由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决定的两极世界正在被腐败和清廉之分所取代。美国《世界新闻报》199310月载《腐败与人权》一文说:腐败行为不仅给各国国库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同样使这些国家的人权受到影响。因为,国家财产被侵吞,国家用于建设和公共福利事业的资金因而减少。
  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一方面,腐败成为全球现象,人们对腐败问题更加敏感与关注;另一方面,人们对政治道德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了反腐促廉的种种努力。反腐败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据联合国反贪组织公布的资料,从1993年初以来,全世界至少有上百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反腐败斗争,其中以意大利、韩国等国最为典型。
  在欧洲,意大利的干净之手运动荡涤全国。米兰特大贿赂丑闻案1992年初被曝光后,意大利开展了战后整个西方世界空前的司法大调查。截止94年初的两年时间里,共发出4600个拘押令和25万份司法调查通知。法国以血液感染案为导火线,在全国掀起了一场以财产公开化为中心的廉政风潮。西班牙议会成立了各党派联合调查组,并建立特殊检察院,对腐败案件进行专门审查。芬兰、瑞典、丹麦和英国等国家,也开展了反腐败斗争。
  在亚洲,韩国反腐肃贪,掀起不流血的革命。金泳三上任后短短一年时间里,先后罢免了1363名营私舞弊的官员和财产有问题的242名公务员。日本继1992年查处共和贿赂案佐川贿赂案后,1993年又对金丸偷税案进行查处,反腐肃贪工作进一步开展。印度、越南、老挝、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泰国和港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发起了反腐败斗争。廉政建设卓有成效的新加坡对此也毫不放松,93年将涉嫌贪污的贸发局长送上了审判台。
  在美洲,美国布什当政时期曾掀起一场廉政运动93年入主白宫的克林顿总统对反腐败也不敢怠慢,上任后不久,就解除了以权谋私的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职务。在拉美,巴西、委内瑞拉、危地马拉、墨西哥、秘鲁、阿根廷等许多国家反腐败斗争不断展开。
  ()反腐败斗争的共同特点
  综观世界各国的反腐败斗争,有很多共同的特点:
  1.反腐败斗争日益受到重视。一些国家认为,腐败导致的后果正在使社会基础动摇,有些国家指出,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已对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安全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它削弱了人民对国家的信心,将使国家机器瘫痪。因此,许多国家决心整治腐败。韩国总统金泳三把清除腐败放在他5年任期内要实现的三大目标的头等位置。越南国会把反腐败列为中心议题之一,总理武文杰表示:如果反腐败斗争不成功,就改组政府。
  2.决心比较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敢于触及高层人物和要害部门。这个问题历来是各国反腐败斗争的最大难点。意大利过去曾进行过不少有关贪污贿赂的调查,打击黑手党的斗争曾搞得轰轰烈烈,但很少触及到高层人物。而自92年以来开展的干净之手运动已导致5名内阁部长和3名政党领袖辞职,1000多名高级行政官员受审讯。前总理福拉尼和德米塔受到司法传讯。前总理、社会党前总书记克拉克西19946月被米兰法院缺席判处8年半监禁,终身不得担任公职。意大利政界元老,曾担任7届政府首脑并且被看成意大利象征的安德烈奥蒂,在这场干净之手运动中也受到司法调查并被取消议员的刑事豁免权,轰动整个意大利。韩国把反腐败斗争的目标首先对准政界、军界、财界和工商界的高层人士,特别是狠抓了作为韩国政权势力基础的军队和警察。金泳三执政一年中,就使陆海空军四星级将军全部脱掉军装,有的则以以权谋私受贿罪受到逮捕,同时更换了70%以上三星级将军的职务。日本、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反腐败斗争也无不触及到上层核心人物,或政界元老、实权人物遭逮捕,或总统被赶下台。这些表明,世界各国的反腐败斗争在走向深入。(2)不少国家要求反腐败从领导人自身做起。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局长杨温明93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肃清贪污的先决条件是政治领袖必须是一些绝对诚实和清廉的人,并且肯为国家彻底清除贪污而献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50年代出任总理后,致力于建立廉洁政府,并以身作则。几十年总理任期内始终生活在一所朴实的房子里,每天提着公文包步行上班,其父亲及兄弟没有一个沾他的光。他说,他在新加坡培养了许多百万富翁,但他自己不能成为百万富翁。他不但自身清廉,而且要求亲友们不要靠他的权势去发财;对其下属、亲信,一旦发现问题,一律严惩。韩国总统金泳三上任后,即表示反腐败从自身做起。在他出任总统后的第三天,率先公布了自己和家属的全部财产。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注意身体力行,清政廉洁,抑制了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3.人民群众、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相互推动,使反腐败斗争走向深入。意大利米兰特大贿赂案的揭露,是各种力量相互促进和配合的体现。92年米兰受贿案被侦破,只是一条极普通的小新闻,但司法部门穷追不舍,一查到底;新闻媒介紧紧跟踪,几乎天天报道;各种力量的汇合使案子越揭越大,越揭越深,终使众多涉嫌者落入法网。
  4.反腐败走向法律化、制度化。韩国在反腐败斗争中首先颁布了《政府官员道德法》,规定政府官员任期内必须公布各自的财产情况。
  5.设立独立的具有特殊地位的反腐败机构。韩国的监察院可以检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
  6.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对付腐败的趋势加强。面对贪污贿赂国际性趋势的发展,国际性廉政组织也随之加强和发展。1987年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反腐败大会就提出,反腐败斗争要开展国际合作。1993年,第六届国际反腐败大会有56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到会,各国交流研究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问题。联合国也加强了对世界各国反腐败斗争的支持。
  各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证明了反腐败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开展反腐败斗争既要雷厉风行,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西方工业化国家反腐倡廉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反腐倡廉的措施和制度,是经过了上百年的摸索和实践建立起来的。在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一般是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公务员制度来防治官吏腐败的。从本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廉政法规大量颁布,各国统治者不断地强化法律手段来寻求廉政,这是西方国家反腐倡廉的一个主要特点。现将他们的一些作法简介如下:
  ()制定比较完备的廉政法规,严格约束国家公务员的行为
  西方国家通过廉政立法,对国家公职人员一切可能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手段都严格禁止。这就在客观上促使国家的公职人员为政清廉。他们将有关廉洁从政的法律规定,概括为强制、预防和惩戒三个方面。
  1.强制性规定。即制定法规,禁止或者限制公务员的某些行为,使其清廉从政。
  (1)禁止公职人员经商和兼职的规定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经商。许多国家的《公务员法》都有专门章节严格控制公职人员经商或兼职。瑞士《联邦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兼营副业与工商业,其家属也不得开办餐馆、咖啡馆等行业,否则必须辞职。英国、联邦德国、瑞典、奥地利、日本、美国等国都明文规定:公务员一律不准经商或从事与本部门业务有关的任何营利事业公务员在任职期间未经所属机关审核,不得兼任各种公司、企业和商行中的经理等职,不得从事自由职业,如创办企业等。
  (2)禁止公职人员索贿受礼的规定
  针对行贿受贿之风盛行,各国立法限制公职人员索贿受礼,规定所有公职人员(包括家属)都不得接受来自任何方面、任何形式的馈赠和捐献,并从总统、总理到每一个公职人员,毫不例外。奥地利规定,不许索贿、受贿和随便受礼,即使是名誉性礼品。美国《政府道德法》规定公务员接受价值300美元以上的礼品必须作出说明,并将礼品上交。前国家安全助理理查德·艾伦因受千元以上和两只手表的礼物未上交而受到法律追究。
  (3)对接受捐款和竞选费用限制使用的规定
  美国对竞选经费,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加以限制,对接受竞选经费以后的用途也作了限制性规定,如募捐来的竞选经费不得用于竞选人的私人用途,不得接受外国人的捐助。规定私人向候选人的捐助至多不得超过1千美元。
  日本《政治资金规正法》主要就限制个人、。团体向党派或政客提供捐款作了规定,如个人捐款不得超过3000万日元,企业、工会捐款不得超过1亿日元;捐款后要有详细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违反规定须受监禁、罚款或处罚。
  2.预防性规定。即许多国家通过预防性立法,制定了回避制度、财产申报制度和政府官员的交流制度等等,防止公务员以权谋私。
  (1)回避制度
  法律规定,亲属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公职人员利用他的地位和职务为自己的亲属谋取好处或优惠。回避制度主要包括任职回避和执行回避两种。对这两个方面,国外立法一般都有规定。有的国家法律规定,不允许官员雇用、提升或推荐自己的亲属到该官员执掌或控制的任何机构及部门工作。如奥地利《官员法》规定,凡夫妻关系、直系亲属或不超过三代的旁系亲属关系以及有过继、连襟、联姻或承嗣等关系的公职人员,遇到管理钱帐目或一方对另一方有直接指挥权或监督权的情况,不得安排在一个具体单位工作;瑞士规定,有联姻关系或有父子、兄弟、叔侄等近亲属关系的人,不得担任有隶属关系的职务。法国规定,当公务员的配偶以职业身份从事一项有利可图的私人活动时,该公务员必须向其所属的行政部门或公共事业单位声明。
  (2)财产申报制度
  在当今西方以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财产权同生命权同等重要,这是他们遵循的基本宪法准则。然而,作为政府官员则不同了,他们必须把家产情况向公众交待清楚,否则不能为官或为官者必须辞去官职。这项举措的目的倒不在于官员财产的多与少,而在于确定和分清其谋取财产的手段是否合法。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已成为一项世界性反腐败的举措。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制定和颁布了有关要求政府官员申报财产的法律。美国的《从政道德法》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美国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报告并公开自己以及配偶的财务状况,包括收入、个人财产等,以后还须按月申报,逾期不报将受司法部起诉。申报单由廉政办公室负责审查,一旦发现违法收入,立即处理。申报单可供公众和新闻机构随时查阅。如发现政府官员有犯罪行为,司法部可任命享有独立权力的检察官进行调查。法国的《政治家资金透明度法》规定:总统、议员、政府成员以及一些地方官员,在当选或任职以及任期届满或职务终止时,都必须向有关部门提交财产申报单,否则取消一年当选资格。为此,还成立了负责审查政府成员及当选者家产情况的委员会,委员会还要在《政府公报》上发表审查结果。世界各个国家,无论采取什么申报形式,法律规定财产申报制度一般都要包括财产申报对象、财产申报时间、财产申报内容、对财产申报违法处罚等方面。法律对这些方面都作了详细、具体规定。法律对财产申报规定既全面,又明确,便于操作和执行。
  (3)轮换制度,(也叫政府官员的交流制度)
  它包括:最高政府机关各部门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官员交流。日本政府规定,考取国家高级公务员,一般2年左右调动一次工作;考取中、初级公务员,一般3年左右调动一次工作,这些调动主要在不同科室之间进行。除此之外,日本政府的各机关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国营企事业之间,也相互进行公务员岗位轮换、交流,这已是一种不成文的制度,十分普遍。通过定期的岗位间的流动,培养公务员适应各类工作场合的能力,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也防止了因长期在某一部门产生腐败的可能。
  美国每四年政府换届时,都有3000—5000联邦政府高级官员易职。易职的方式如1970年的《政府间人员法》所规定的,主要是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人员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为期一年或一年以上。在1976年,约有1500名联邦官员被派到全国各地,担任州及地方政府的职务。州和地方政府也派同等数量的人员到联邦政府工作。
  高级官员的高度流动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少了官员贪污腐败的可能性,使得政府官员很少有机会通过长期控制某一个部门,得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
  3.惩戒性规定。对于公务员违反有关法律而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的行为,在各国的公务员法中,都明确规定了惩戒措施,这也是公务员法中的重要内容。西方各国将惩治贪污贿赂作为廉政法制的主要内容,对贪污贿赂行为实行严厉制裁,处以严刑。一般除了规定比较重的剥夺人身自由权利的刑罚外,同时还要在经济上给予严厉处罚,不让罪犯在财产上占到便宜,另外还要剥夺他担任公职的权利。就是犯有贪污贿赂罪的人,在一段时期内或永远不能从事公职,以此来惩治罪犯,起震慑作用。美国联邦刑法法典规定:任何政府官员如果收受的财物价值(受贿)多于7000美元的,那么要处以相当于你收受财物价值3倍的罚金,或者判15年以下的监禁,或取消其政府官员的资格。英国规定,公务员有贪污受贿、滥用政府基金行为的即被开除,并丧失领取退休金资格,构成犯罪则予以处罚。在奥地利,官员犯法,一经揭发,就严厉惩处。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安德罗施因经营私人税务咨询而被迫辞掉公职后,又因隐瞒私人帐户于1988年将其在银行的董事长一职辞掉。
  ()厚俸养廉,实行国家官员高薪制
  厚俸养廉,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保证为政清廉的一项重要措施。具体办法为:
  1.保证从政人员有优厚的工资。如美国《联邦薪水法》、《联邦工资比拟法》规定,联邦雇员的工资要同私营部门人员的工资相当。
  2.从政人员可以自动加薪。西方一些国家的公务员只要无大过失,即可定期加薪。如奥地利规定,在正常情况下,官员的工资每两年上升一次。各类官员的工资如上升到顶点,则每年发给相应的工龄补贴。
  3.工资与物价指数挂勾,保证公务员实际收入不致下降。如美国,自60年代开始,GS等以下的工资就一直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自动调整。其GS等的最低月工资195811日为2960美元,而1982年则为6500美元。
  4.发放津贴和奖金。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津贴奖金的收入也颇为可观。在英国,约占公务员收入的10—20%;在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约占公务员收入30—40%。
  5.提供社会保障。如公务员的职业保障,表现为:在公务员的任用上,实行无过失长期任职的职务常任制。业务类公务员还可终身任职。如《日本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若不是因法律和人事院规则的事由,不得强行降职、休职和免职。另外,在退休方面,西方一些国家的公务员的退休待遇一般要比私营部门可靠与优厚,退休金比较高。如美国公务员的退休金平均占公务员原工资的56%,而私营部门的退休年金只占职工原工资的30%左右。这些优厚的报酬和待遇,成为促使公务员自我约束、忠于职守的物质基础,一般不敢轻易涉贪而冒丢失职位丧失优厚报酬的危险。
  ()用法律作保障对公职人员实施全方位的监督
  为了使政府和政府中的公职人员为政清廉,西方各国还通过宪法、国会法、选举法、新闻法、公民权利保障法等法律,对公职人员实行全方位的监督。这种比较完备的监督控制网络,也是反腐败的重要措施。主要有;
  1.通过议会监督机制控制政府官员的活动
  西方政体中实行的行政、立法、司法之权分立制度,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不过这种体制也有防止权力过份集中于三方中任何一方的弊端的作用。
  议会监督在廉政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听证会制度、质询制度、不信任投票、弹劾制度等等,抑制或监督政府公职人员的为政不廉行为。
  (1)听证会制度。如美国国会,可通过听证会制度来审查政府官员的不廉洁行为。国会议员对任何被怀疑有不端或违法行为的官员均可举行听证调查,政府官员必须随叫随到,否则以藐视国会罪论处。
  (2)质询制度。许多国家的议会都采用质询这种方式,揭露政府官员为政不廉行为。轰动日本的里库路特风波,就是由于在野党议员在议会中穷追不舍,提出质询案,造成竹下登内阁垮台的。
  (3)弹劾制度。弹劾是资本主义国家国会对于国家高级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检举活动。具有弹劾权的是议会。资本主义国家的弹劾通常由下议院提出,上议院受理。通过弹劾案使那些违法失职的高官辞职。由于弹劾的对象往往是政界头面人物,所以,它对于整肃官场风纪,起到了一种巨大的威慑作用。
  (4)不信任投票。这是责任内阁制国家议会监督政府的一种形式。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必须总辞职。因此,它对政府全体成员也是一种潜在的威慑,对政府的腐败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2.在野党的监督。近年来,西方各国在野党的监督越来越厉害,在野党不仅在大选中抨击执政党的施政纲领和内外政策,在平时也尽力搜罗、寻觅执政党的弊端和丑闻,而且组建影子内阁,或者借助其他监督方式对执政党发起攻讦,其监督效果特别容易引起轰动效应。
  3.新闻舆论监督。西方国家的新闻舆论揭露政府腐败丑闻,受法律保护。各种报刊、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虽然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明显的阶级性,但基本上不受政府控制,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利。同时,新闻界同行之间激烈的竞争,也迫使他们为争取读者和听众、观众,而千方百计地调查政府高级官员的活动,一旦发现任何不轨行为的蛛丝马迹则穷追不舍,使政府高级官员很难长期营私舞弊而又不被发现和追究。美国尼克松执政时期的水门事件,里根时期的伊朗门事件,以及日本田中首相下野等,在这些事件中新闻媒介和舆论的监督发挥了主要作用。
  ()建立廉政机构
  国家廉政机构是指保证廉政法律得以实施,对官员腐败行为进行防治和打击的专门或者兼职的国家机关。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独立、有权威、体系完备、强有力的国家廉政机构,是廉政建设所不可缺少的。这种机构在美国有公务员风纪署;在法国有惩戒委员会;在日本有政治伦理审查会;在奥地利有纪律委员会。这些都是国家级廉政工作机构。为了强化廉政法制的权威性,各国对廉政工作机构赋予了很大的权力,并且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领导体制等方面加以规定。
  ()严格官员的任用和考核,保持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
  严格国家公务人员的考核任用,是防止官员腐败的重要途径。多年来,西方国家在对公务员的管理中,普遍采用了竞争机制。首先,在公务员的任用上,确立了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从公务员的资格要求、主考机构到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以及录取办法和试用期限,都有明确的规定。其次,建立了严格的考核、晋升和奖惩制度。各国的考核均以考绩为重点,定有详细的考绩指标,其中包括行为道德因素。考核结果则成为公务员升降奖惩的重要依据。美、日等国实行功绩晋升制,依据择优晋升原则,考核成绩优良者,即予以加薪,优异者奖以升职,低劣者则要受到或降薪或降级甚至免职等处分。西方公务员制度自身有四个内在的机制,对于反腐倡廉有一定的作用:第一,竞争机制。不断优胜劣汰,提高了公务员的素质水准,保证了政府的廉洁与高效。第二,法律机制。使公务员管理依法进行,公务员的各种权利得到可靠保证,从而恪尽职守,无后顾之忧。西方各国通过法律和规范把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和退休后的优厚待遇均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做,对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招收人才;对内可以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保证公务员个人的尽职尽责,使他们无论在职还是退休,都较少有生活上的压迫感和危机感,这是公务员廉洁奉公的思想作风得以培植和强化的物质基础。第三,道德机制。促使公务员循规蹈矩,以助反腐倡廉之风。西方各国对公务员个人的职业道德要求普遍较高。职业道德的内容,在公务方面主要表现在守法和尽职两个方面,在个人品质方面,主要强调廉洁和服务态度。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条例,规定了禁止性条款、防范性条款,惩戒性条款,以此来防范和杜绝政府官员贪赃枉法,这点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西方国家关于对公务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规定,在实际中并非执行得完美无缺。但是,在伦理上、法规上有了这些要求,无形中对公务员造成一种心理钳制和行为约束,使得公务员不敢轻易越轨,否则就会受到惩罚甚至丢掉铁饭碗。第四,监督机制。严格依法治人,奖惩分明,可以有效地制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与蔓延。监督机制对于公务员反腐倡廉所起的作用好比一把戒尺,能戒人之心,罚人之金,酷人之体,以达到有效地维护法律尊严,保持政府廉洁的目的。对公务员腐败的治理,各国都有各自的规定。事实上,在名目繁多的律例限制下,留给官员在公务过程中的自由度已经很小。原则上只要公务员与权力一旦发生关系,就必须按照规定的权限、规定的程序、规定的内容去执行。一旦违反规则,监督者就可以在相应的原则中找出当事人的明确过失,这对于事先防止腐败、事中制止腐败和事后强化处理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总之,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竞争机制、法律机制、道德机制和监督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四种内在的机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增强了公务员行政的热忱和反腐倡廉之心。公务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香港地区廉政措施

  

  在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韩国和香港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廉政建设也颇有成效。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他们的廉政做法。
  ()新加坡肃贪倡廉的措施
  新加坡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较快,廉政建设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严格考察后再聘任的制度。在新加坡,一个人要成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录用考试、试用,认为合格后还要接受国家严格审查,内容包括有无犯罪前科、家庭情况、个人爱好、品德修养、社会关系及日常交往的人员情况,防止私生活不严肃和具有不良嗜好的人混进公务员队伍。经审查合格者方可被国家正式录用。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审查活动视为防止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腐化最有效的办法。
  2.实行财产申报制度。新加坡《公务员法》规定:每个国家公务员在任职初,必须详细申报个人财产,包括不动产、银行存款、股票、黄金、珠宝等,已婚的公务员必须将其配偶的财产予以申报。国家公务员财产清单经过公证部门公证后,其所属机关的人事部门再将公证过后的财产清单和公证书一并送交反贪污调查局审查核实。国家工作人员任职以后,每年一月二日必须向所属部门的常任秘书申报自己拥有的股票、房地产和其它方面收入情况,还必须申报其担保人,家庭成员所拥有的投资和利息收入情况。各部门常任秘书对每一份报表进行详尽的调查,以了解是否有不法行为。凡国家工作人员还必须于每年七月一日填写一份个人财务表,写明自己的财产状况,包括是否欠债,是否面临破产。
  3.规定官员不得参与非法投机活动和从事兼职工作。新加坡是个商业社会,股票、黄金买卖,各种期货、外汇交易都很活跃,这些金融活动都有很大的投机性。为避免政府官员参与非法投机活动,政府规定:政府职员不准直接或间接地拥有在新加坡营业的任何公司的股份或证券,但可以购买股票市场上公开挂牌的股票,也可以购买土地和住宅。还规定:政府官员借给别人钱时,不准附带利息;在向别人借钱时不准以自己的职务为名,不得做交易;决不允许官员的子女借父母的地位非法经商或营私。同时还规定,政府官员不得从事兼职工作,如讲学等。
  4.规定了政府官员的职权和私人事务的界限。主要内容有:(1)任何官员不准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官方信息和官方地位为其私人谋取利益;(2)不准有诋毁政府的言行;(3)不准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职权,或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名义,为自己的企业和民间团体谋利益;(4)不准参与各个团体的广告和出版物的活动。
  5.对接受礼品作了详细规定。(1)政府官员除个人私交,任何官员不得接受下级人员赠送的任何礼品,包括现金、物品和票券;(2)政府官员不得接受下级人员的邀请出席娱乐活动。(3)政府官员在不便于拒绝接受礼品的情况下,可以先把礼品接受下来,然后向上级报告,并将礼品上交。若是本人需要这个礼品,经上级批准按礼品价格付款。
  6.对各部门职员的言行举止等也有明文规定。从穿着、言行、奖惩、津贴、休假、保密到退休等方面规定有几百条。还规定政府官员严禁参与赌博,一经发现,则给予纪律处分。
  7.实行严厉惩罚制度。首先是执法严厉,任何公务员行为失检都要认真追究,绝不放任和迁就。其次是严刑峻法,如一名高级官员因接受商人招待便被判刑,邮递员在节日收小礼也被判刑。有一个狱吏,因收受犯人15元,为犯人代买香烟而被判刑。第三是执法一视同仁,惩罚不分官民。70年代几名部长级官员因贪污而入狱,就是最好的说明。一位曾与李光耀一起争取独立,创建共和国,并且私交很深的部长,因贪污受贿50万元,李光耀对他也毫不姑息,照样受到法律的制裁。李光耀说:要采取行动对付一个认识多年的密友和部长是很困难的事。但是如果不采取行动,任他逍遥法外,那整个制度就会受到损害。新加坡所建立起来的廉洁制度就会很快削弱而且毁于一旦。由于执法很严,不论职位高低,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造成了谁也不敢触犯法律的廉政环境。
  8.设有专门的反贪污机构。新加坡在总理公署下设有反贪污调查局。这个局局长由总统任命,直属总理办公室,对总理负责,是一个直属总理的专门的反贪污机关,具有十分广泛的权力。其主要任务是调查任何贪污嫌疑或负责处理(包括行贿受贿);调查任何逮捕的罪案;检举有涉及贪污舞弊的公务员;防止贪污行为——研究贪污案例、提供防范方案给予有关部门考虑。调查局拥有绝对的权威,对公共服务部门和政府法定机构都有权进行监督和调查,它享有逮捕权、调查权、调查保障权和武力搜查权。
  9.实行公职人员高薪制。新加坡除了有明确的立法之外,官员很少贪污的另一个因素是政府给予官员很高的待遇。在新加坡,它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000美元。总统月薪为39425新元(1美元约合195新元),总理月薪为38275新元,部长月薪27825新元,常任秘书为10175新元,政治秘书为6450新元,国会议员为4000新元。与一般工人月薪600新元比较起来,公务员月薪是优厚的。同时,新加坡还实行公务员退休养老金制度,一旦公务员因贪污等罪被开除或判刑,其养老金将被取消。这使得公务员更珍惜自己的职位,不去冒因贪污受贿而遭惩处的风险。一旦公务员因贪污等罪被开除公职或判刑,其养老金将被取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愿因此而丢掉这个金饭碗
  10.重教育、预防和道德自律。新加坡政府认为,要有一个廉洁、奉公守法和高效率的政府,必须造成一种良好的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也就是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特别是道德品质。他们认为:把贪污罪犯送上法庭和监禁起来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教育和预防同等重要。近十多年来,新加坡提倡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特别是提倡儒家学说中的积极因素,教导全民要团结、中庸、遵守纪律、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等,对提高公务员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
  ()香港反贪倡廉措施
  香港的反贪污贿赂工作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真正取得显著成效还是在香港廉政公署成立之后。香港廉政公署在反贪倡廉中是有特色的。
  70年代,香港的腐败是很严重的,后来发生一个大的案件,在香港社会引起了动荡。结果港英当局为了社会的稳定,组织了一些知名人士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就认为监督机构要独立,不能直属于政府。后来成立了香港廉政公署。廉政公署的英文名字叫独立反贪污委员会,这个廉政公署不受政府的管辖,而直接向港督负责。廉政公署被授予广泛的权力,主要有:1.廉政公署的调查员可无需拘捕令而拘捕受嫌者,进行审问;2.要求受嫌者提出宣誓书和书面供词,列举其财产、开支、负债数字及已调离香港的任何款项财物;3.有权入屋搜查、检查及扣押认为可作证据的任何物品,拘捕在场任何人士,唯律师事务所可豁免搜查;4.检查受嫌者的银行帐户及保险箱;5.在调查期间,限制受嫌者财产的处理,凭裁判司的命令使受嫌者交出旅行证件,若受嫌者有迹象离开香港时,调查员可持裁判司所签发的拘捕令将他解交法庭等。另外,廉政公署还有一个比较厉害的武器来对付贪污,叫做无直接犯罪行为指控。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政府官员,你的工资收入与你实际拥有的财产明显不符,而你自己又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你自己又说不清楚,那么就被认为是违法的。
  香港的廉政公署24小时办公,接受举报,任何报案都要及时处理,否则就是廉政公署违法。另外,香港对廉政公署本身也进行监督,它上面有三个委员会,在廉政公署内部还有一个秘密的监督系统,这些监督人员身份保密。
  健全立法、依法办事是香港肃贪倡廉的重要手段。为了反贪污、行贿、受贿,香港政府制定了《惩罚不端行为条例》、《防止贪污条例》、《防止贿赂条例》、《舞弊及非法行为条例》和《廉政公署条例》等,这些法律都是极其有力的反腐倡廉的法律。如《防止贿赂条例》规定,禁止任何雇员或代理人因业务关系收受任何好处,提供、索取、馈赠和接受暗佣金是非法的;任何代理人,对其委托人的业务以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毫无正当理由索取或收受任何好处,处以50万港币的罚金和七年监禁。另外,法律对公共机构及公务员的行为作了严格规定。对公务员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什么人的礼物等作了明确规定:如公务员可以接受亲友的礼物不超过1000元港币;接受朋友的礼物不得超过500元,超过即属违法。法律对廉政公署的权力和权力的行使亦作了明确规定,法律还规定向廉政公署人员作虚假报告者均属违法。
  以禄养廉,恩威并施。政府工作人员薪酬太低,不能维持合理的生活标准,是当时产生贪污受贿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廉政公署成立后,港英当局便利用当时经济发展较快的条件,连续多年大幅度地提高公务员的薪金与福利,使他们的实际收入和职业保障略优于社会同级水平,以此作为防止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措施之一。从1972年到1982年,中下级公务员薪金提高了225倍,以后每年以10%左右的增幅提高工资,至1988年政府用于公务员薪俸的开支占总开支的3829%。从总薪级表中的最低起薪点看,月工资1972年为450港元,1982年为1605港元,1988年为2730港元,1989年为3195港元。此外,公务员在房屋、医疗、假期、子女教育、退休等方面,也较私人机构雇员有更好的福利待遇。工资和福利标准的提高,令公务员生活上过得去,衣食足,而后知廉耻,从而减少贪念;另一方面规定罪名成立的贪污犯,革职后永不录用,对有贪污受贿行为而暂无足够证据者强迫退休,再不录用。在香港,它们十分重视树立公务员的社会责任感和进行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要求公务员无论何时都要谨记自己是政府的代表,切不可有使政府尴尬或损害公务员声誉的行为。主管人事管理的香港政府铨叙科向每个公务员散发一本《公务员良好行为指南》,规定了公务员在工作、礼貌、忠心、诚实、服从等方面的行为准则。所以,一方面要求公务员廉洁守法,一方面保障公务员的优厚待遇,刚柔并举,恩威共施,可称之为有香港特色的廉政经验。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57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廉政公署,独立工作,对行政长官负责。我们深信,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廉政公署1200名员工将会继续为香港社会的繁荣、政府系统的稳定和有效运行做出不懈的努力。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廉政工作会搞得更好。
  ()韩国实行依法治国、惩治腐败,实现清廉政治
  19932月,就任韩国总统的金泳三提出:消除腐败、振兴经济、完善纲纪法规是韩国当前的三大课题,并将消除腐败作为新政府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金泳三政府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1.及时制定法规,加强司法措施
  19935月,韩国颁布了《公职人员伦理法修正案》,开始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登记制度。根据这部法规定,总统、总理、各部部长、国会议员、法院和检察院负责人以及各大学校长等34309人,必须在93712日至811日一个月内进行财产登记,其中部分高级公职人员的财产数额还要公布于众。凡拒绝财产登记者,处以一年以下徒刑或者1000万元以下的罚款。金泳三本人在出任总统后的第三天,就率先公布了本人及直系亲属的财产(232万美元)9397日,韩国公布了1167名高级公职人员的财产状况。第二天,成立了不义之财调查小组,调查高级公职人员以不正当手段和不道德方式致富的行为。为了实行这一制度,金泳三还搞了一个实名制运动。即在金融机关、银行实行用真实姓名的制度,果断禁止以假名转移资金。
  2.不惧权贵、敢动真格
  金泳三说:如果谁想发财,那么就去做商人,而不是成为政治家或者国家官员。金泳三这番话表明他杜绝贪污受贿,肃清政坛腐败现象的决心。现已70高龄的金在淳是韩国政坛的元老,他在公布财产时对个人财产多有隐瞒虚报之情,因此韩国新政府要求他辞去执政党的所有职位,从而金在淳不得不结束他40多年的政治生涯。现任议长朴浚圭是执政党主流派民正系元老,由于公布财产时有隐瞒而被迫下台。议员郑柬镐,也因非法拥有财产而被革职。
  清除军界腐败。军队在韩国政治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谁向军队动手,无异于摸老虎屁股。但在这场反腐败运动中,韩国新政府断然对军队腐败进行整肃。一年之内,三军参谋长,各兵种司令全部撤换,军长级指挥官62%被撤换,师长级指挥官39%被撤换。19941024日,韩国前国防部长官李相薰,因收受贿赂罪而被汉城高级法院判处两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缓期3年执行,并处以3000万韩元(375万美元)的罚款。
  3.不避亲疏,秉公处理
  金泳三在反腐败实践中,不仅惩处和撤换了一批过去反对过他的人,而且也处理了一些新内阁中的成员,有的甚至是他的得力助手。如法务部长官朴嬉太,是金泳三竞选总统时的主要伙伴和对外发言人,他上任不到一周,即因其女儿伪造身份,被韩国女子最高学府梨花大学非法录取的丑闻轰动,结果不得不摘去桂冠。建设部长官许在荣涉嫌金融丑闻;汉城市市长金相倍损毁绿化保护区,营建私房。金泳三对他们的非法行为毫不迁就,果断地撤换了他们。到946月为止,上至前总统卢泰愚、财界和军界,下至政府普通公务员,因滥用职权、行贿受贿、侵吞国家财产、徇私舞弊等而受到惩处的大小官员已达3635人。
  4.从青瓦台做起,树立清廉和亲民形象。
  韩国总统府所在的青瓦台,在过去20多年以来一直是不许老百姓涉及的禁地,四周道路均被封锁,戒备森严。金泳三入主青瓦台后,宣布开放青瓦台四周道路,拆除安全栅栏,撤走保安部队,开放青瓦台背后风景秀丽的仁旺山,并把各地的总统别墅分别改为图书馆、博物馆和幼儿园等,还决定降低公务宴会标准,膳食从简,青瓦台今后除外宾外,一律以面条和牛杂汤招待客人。
  以上,我们分别介绍了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反腐倡廉的一些经验、作法。我们研究国外反腐败的措施,目的在于我们要批判地借鉴他们当中有益的经验来促进我国的廉政建设。应当相信,在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借鉴学习人家的经验,我国廉政建设会搞得更好。

当今世界政党概况

  政党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演化的重要成果之一。当今世界的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二十来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政党,实行两党制和多党制的国家有一百六十多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五千多个政党。以政党为主角的现代政治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政治的基本特征。

  当今世界政党概况及总体格局

  (一)共产党经过反思和调整,逐步度过最困难时期

  苏东剧变使各国共产党受到严重冲击,世界社会主义坠入低谷,经过十几年的反思和调整,目前正在逐步度过最困难时期。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发展经济,增强了抵御内忧外患的能力;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大多数稳住了阵脚,有的党力量及影响有所回升;但发达国家共产党受国内外环境及自身存在问题的影响,仍未摆脱困境。总的来说,在资强社弱的大背景下,各国共产党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世界上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共有一百五十多个,其中执政党六个(除中、越、朝、古、老外,还有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参政党近二十个。除中国共产党外,全世界共产党党员总数共一千多万,党员过万的党有三十多个。其中越、朝、古、老四国执政党有党员七百多万,发达国家和前苏东地区各有一百万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印共(马)和印共有一百三十多万,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有党员十一万,巴西共产党有近十七万等。

  (二)社会党有起有伏,有得有失,力量仍然雄厚

  社会党是对以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的泛称,包括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等。社会党以西欧为根据地和大本营,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英国工党等西欧主要国家的社会党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由意共演化而来的意大利左翼民主党也是西欧社会党的重要成员。苏东剧变使西欧社会党受到冲击,通过反思和政策调整,西欧社会党提出“第三条道路”等新的纲领主张,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实现复兴。到1999年,当时欧盟15国中有13国是社会党人在执政或参政,出现了“粉红色的欧洲”。然而从新世纪初开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等原因,奥、意、挪、丹、葡、法、爱、荷等国社会党在大选中纷纷丧失执政或参政地位。然而“东方不亮西方亮”,社会党在西欧丧失优势的同时,一批社会党和中左联盟却在东欧和发展中国家上台执政。因此,虽然目前以社会党为主的中左翼力量总体上有所下降,但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党仍是一支力量雄厚的左翼力量。

  社会党的国际组织是社会党国际,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国际组织。2003年社会党国际22大时,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成员党和组织168个,其中约1/3执政或参政。社会党在全世界大约有党员四千万。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政党虽然不是社会党国际成员,但其纲领或政治主张与社会党相同或相近,如印度国大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

  (三)右翼政党在大多数国家政坛居主导地位

  右翼政党包括保守党、基督教民主党和自由党等类别的政党。一般说来,保守党、基督教民主党属于右翼,自由党属于中间偏右,但这些政党的根本宗旨并无明显差别,都信守保守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右翼政党是各国政坛上与共产党和社会党相鼎立的政治力量,不少党是所在国家的执政党,或较有影响的反对党。冷战结束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右翼政党占优的政治版图基本未发生改变。

  保守党、基督教民主党和自由党都有自己的国际组织,分别是国际民主联盟(俗称保守党国际)、基督教民主党和中间民主党国际(历史上曾称基民党国际、基民党和人民党国际)、自由党国际。三个国际组织共有成员党两百多个,其中六十多个政党在各自的国家执政或参政。在这些国际组织中,虽然有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党,但基本上是欧美国家的主要政党起主导作用。英国保守党、美国共和党、日本自民党等是典型的保守主义政党,前两者是保守党国际的成员党。基督教民主党和中间民主党国际是世界上仅次于社会党国际的国际性政党组织,在欧洲和拉美具有广泛影响,其主要成员有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丹麦基督教人民党、葡萄牙社会民主党等。由于右翼政党彼此间意识形态差别不大,一个政党同为两个国际成员的情况并不罕见。右翼政党三个国际在全世界大约有几千万党员,选民总数与社会党大体相近。

  (四)发展中国家民族民主政党和转型国家政权党是当今世界政坛的一支重要力量

  发展中国家民族民主政党和转型国家政权党(指前苏东地区拥护和支持总统大政方针的政党)为数众多,名称各异,思想纲领不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形式非常复杂,很难算做一种类型。这些政党多为所在国家的主流政党,在各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甚至是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对内政策重点在于保持政治稳定,发展经济,振兴国家;对外政策主要为国内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服务。在国际舞台上,这些政党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主张和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绿党日益崛起,右翼极端主义政党发展迅速

  绿党是20世纪后半叶随着西方生态运动的发展而出现的左翼政党组织。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绿党从单纯、激进的环境保护力量成为在欧洲政坛和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政党。上个世纪末以来,德国、芬兰、瑞典、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的绿党组织先后入阁,欧洲十几个国家的政府中一度都有绿党成员,法国绿党在2002年大选中得票甚至超过了共产党。2004年,绿党还建立了地区性组织——欧洲绿党,共有29个国家的32个成员党。

  近年来,以排外为主要特征的极右主义政党在欧洲政坛再度兴起。随着2000年奥地利自由党主席海德尔的入阁和2002年法国大选中极右政党领袖勒庞的首轮胜出,西欧有组织的极右翼力量不再势单力孤,已从意、德、西等国蔓延到法、奥、比、英、丹、瑞士等西欧各国,影响也日趋扩大。极右政党名称五花八门,如奥地利自由党、法国国民阵线、意大利北方联盟、瑞士人民党、德国共和党等。除西欧外,东欧、日本和澳大利亚极右势力也发展很快。目前,在六十多个国家有极右政党的活动,党员几百万人。

  当前世界政党情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加速发展。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下台,乃至不复存在;发达国家政党面对社会变化,寻求现代转型;发展中国家面对苏东剧变、全球化冲击和西方压力,大都将多党制作为首选;大多数国家的执政党为适应时代变化,加快改革调整,探索新的治党治国模式。世界政党政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使西方国家政党政治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在西欧各国,科技革命浪潮导致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新兴中间阶层迅速崛起,传统左右翼主流政党据以依靠和划分的社会基础被打乱。为此,左翼的社会党,右翼的保守党、基民党等主流政党竞相调整政策立场,导致实用主义倾向加重,理论主张及纲领模糊,政策不断趋同。在主流政党向中间靠拢的同时,左右两边缘都出现不小的空间,为左右翼“激进”或“极端”政治力量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原来处于国家政权边缘的绿党一跃成为西欧政坛上的重要角色,右翼极端主义政党急剧膨胀;与此同时,各国共产党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西方国家的政局总体上说是右翼主导。小布什上台后,借“9·11”事件将美国政治右转。日本政坛上也是鹰派得势,社会思潮日趋保守,民族主义日渐抬头。西欧政坛许多社会党执政期间推出的政策,与右翼政党差异不大。

  其次,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加速发展,导致跨国政党组织、国际政党组织的影响扩大,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政党的权力有所削弱。近些年来,在欧洲相继成立了包括社会党、人民党、绿党、左翼党(共产党)在内的、几乎涵盖所有主要意识形态的地区性政党组织,它们对欧洲事务的作用与影响明显上升。

  此外,信息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作用的加强,改变了西方国家政党的生存方式与政治运作模式,政党的部分职能由传媒所取代,导致政党组织结构日趋松散,日益失去其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反映群众呼声的传统职能。领袖人物的个人魅力、个人形象、个人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组织加速向纯选举机器的方向演化。加上传统政党因涉嫌腐败而屡屡受到冲击,等等,使得政党政治出现不少困难乃至危机。近几年来,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各国主要政党的党员人数都在减少,投票率下降,民众对政党的认同感降低。

  (二)前苏东地区各国政治力量经过多次分化组合,多数国家结束了政党初创和定型的过程,政党政治逐步走上正轨

  东欧各国的多党制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度过剧变之初的街头政治和政党林立、党派频繁分化改组的阶段,逐渐形成了几个分野明显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政党或政党联盟成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重要力量。西方政治模式在东欧各国已初步形成,政党间关系逐渐缓和,政党之间权力转换趋于正常。东欧多党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左右翼政党轮流执政,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左右翼轮流执政正好完成两个轮次。虽然政党的相互易位在某些国家仍有恶性运行倾向,但总体上,东欧的政党政治已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俄罗斯政坛经过四次杜马选举和总统选举,初步呈现出多党并存、一党主宰政坛、反对派继续分化组合的格局。亲总统的中派政党“统一俄罗斯”一党独大;多年来在议会名列前茅的左翼俄共受到严重削弱,内部矛盾加深;右翼“亚博卢”和“右翼力量联盟”没有获得法定选票被淘汰出局。

  中亚除土库曼斯坦外,均出现多党并存的局面。但“强人政治”占主导地位,总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绝对权威,政党对总统权力中心既构不成有力竞争,也形不成有效制约。

  (三)发展中国家政党格局呈现多元化趋势,各地区各国发展不平衡,多数地区和国家政党政治处于变动和发展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大都实现了从军人政权、一党制或一党独大转向多党制,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亚、东南亚多数国家的政党政治正向成熟化迈进,政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些国家政治上普遍存在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但政党竞争基本在有序和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南亚国家民主化进程加快,但政党仍受民族、宗教、地方主义等因素影响。西亚国家目前多数处于由君主制、个人独裁向政党政治发展的过渡阶段,已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许多仍是领袖、家族统治。海湾六国等大片地区不存在政党。西亚北非地区宗教政党影响增大。

  非洲地区目前多党制已占主导地位,一些国家的政党政治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由于非洲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许多国家的政党主要是参加选举。另外,不少国家的政党都是以部族为依托,政党之争往往成为部族之争,并酝酿成久拖不决的内战冲突。因此,非洲仍是当今世界政治体制不成熟、不稳定的地区。

  拉美地区是发展中国家建立政党和实行政党政治最早的地区,迄今初步形成竞争性政党体制。但拉美政党功能比发达国家要弱得多,一些国家政治家个人权力过大,民主制的运作并不顺利,政治生活时常处于不正常、不稳定状态。

  (四)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注重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调整内外政策,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顶住压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目前,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大都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加大经济改革和调整的力度,实行开放性政策,加快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对外交往领域扩大,内外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为国内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值得一提的是,20049月,中国共产党首次举办了第三届亚洲政党国际会议,3581个政党的代表与会。会议推动了亚洲国家政党交流合作的进程,相互交流了治党治国的经验,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赖,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始终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