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关键在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28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近年来,各地将建强青年村干部队伍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坚持拓宽入口、精准培育、激励赋能一体发力,逐步形成“选得优、育得强、干得好、留得住”的良性循环,...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课程建设为立院之本、学科建设为强院之基、队伍建设为兴院之根、党的建设为治院之魂,全方位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和党建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的铸魂育人核心作用,营造“红色引领、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为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和力量。培根铸魂:深耕课程育人之田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
10月7日下午,学院于创业楼511会议室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生“开学第一课”听课反馈会,校长严建兵、学校职能部门党政管理干部、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任课教师参会。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刘三宝主持。会上,校职能部门党政管理干部代表围绕“如何讲活思政课”“如何提升思政课育人成效”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任课教师就当前教学管理存在的困难、困惑及改进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校长严建兵首先肯定了当前思政课的建设质效,...
9月27日上午,马院携手博物馆等走进襄阳市第八中学和田家炳中学,开展“百校千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科普活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座谈暨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八中座谈会现场在襄阳市第八中学召开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座谈暨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由襄阳市第八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琴主持,纪委书记邹小玲、副校长曾元忠及八中思政教研组教师代表共同参加会议。刘琴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以及党建和思政工作成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首次集中阐释“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创新主导、质优为要、先进为本质”的实践路径。深入学习第五卷既要结合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八项行动、十三项计划、五项工程”等发展战略,还要与习近平总书记给本禹志愿服务队重要回信、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等一体贯通,用新质生产力耕耘强国复兴沃土。以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五卷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
作为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梁子湖从“靠湖吃湖”走向“护湖养湖”,将“生态包袱”转变为“绿色财富”,这不仅是鄂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美丽湖北建设中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样板。梁子湖作为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曾因无序开发付出沉重生态代价。面对上个世纪90年代围网养殖导致的湖面萎缩、水质恶化等突出问题,梁子湖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守护生态红线。2013年,梁子湖区宣布“环湖500平方公里范围退出一般性工业”,...
9月24日下午,校党委书记姚江林到马院调研,学校办公室、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发展规划部等单位负责人、党政管理干部,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调研座谈。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刘三宝主持。院长梁伟军代表学院班子围绕“立德树人担使命,守正创新育新人”,重点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措施三个方面系统汇报了学院工作情况。与会职能部门负责人围绕数智课程建设、思政课集体备课、学科方向凝练、研究生学术动力激发、师资队伍建设、党建思政品牌创建等方面提出了诸多中肯意见和建议。...
9月24日上午,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邱高会教授等一行来院考察交流。学院党委书记刘三宝、院长梁伟军等参加了交流座谈会。梁伟军代表学院对邱高会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以“凝心聚力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题,从学院概况、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党建思政、社会服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邱高会详细介绍了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关情况。随后,与会教师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5年9月19日上午,武汉市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会暨第三届高中主题班会展示交流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室李凤兰、王娟老师率团队参会,会议由武汉市教育科学院付辉博士主持。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鲁周超校长致欢迎辞。鲁校长介绍了华科附中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理念,介绍了学校“元教育”理念下的“五元体系”,强调教育应回归本源、关注个体、...
9月18日下午,第223期青马论坛在创业楼121报告厅举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培教授应邀向师生作“基于时代和问题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题研究再思考”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党委书记刘三宝主持。报告伊始,冯培从“研究的角色认知”切入,引导师生思考“我是谁”这一根本定位。他借助“主席”与“塑造家”两种角色类型进行阐释,指出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兼具“社会管理者”的宏观战略视野和“学术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