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号召涉农高校青年学子“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着对涉农高校和“三农”学子建功农业强国建设的殷切期盼,为全国涉农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农业科研创新、培育知农爱农型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指明了方向。
教育、科技、人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大国小农、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对农业科技创新及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教育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强大动力、有力支撑和坚实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涉农高校要走好科技惠农、人才兴农、教育强农“三招棋”,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下好科技惠农“先手棋”,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科技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科技惠农,就是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解决农业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强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选育良种振兴种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推进“数商兴农”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是推动“会种地”迈向“慧种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年聚焦“三农”,明确将“科技装备强”列为农业强国的建设目标之一,要求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稳定支持机制。
涉农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和专业能力,多策并举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智力支撑。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嘱托全国涉农高校要“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涉农高校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利用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有组织地高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涉农高校要坚持以“智”助农、兴农、强农,坚持实际问题导向,通过建立“高校—政府—企业—农民”多元主体协作机制,以高校科研资源和能力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涉农高校要坚持“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原则,探索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科技小院”模式,打通深入农村、帮助农民的“最后一公里”,深入农民群众中“手把手”“面对面”地做好优良品种、创新技术、智慧农业生产模式的帮扶指导,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广阔的乡村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实现科技赋能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落好人才兴农“关键棋”,培育知农爱农型人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依然存在着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老农人”无法适应农业强国建设需要,“新农人”“知农”却“畏农”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才兴农,就是让乡村振兴大舞台成为人才发展的“练兵场”,培养一批批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爱农知农型人才,培育一批批懂技术、善经营、爱农村的“新农人”,使“新农人”成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2022年1月28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聚焦人才的育、引、用、励等关键环节,加大政策、机制、项目投入力度,培育建强3类10支人才队伍,谋划实施9项人才培育重大工程、专项行动和提升计划,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振兴内生力量,带动农业强国建设队伍的整体性提质。
涉农高校是服务“三农”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始终坚持培养以学农兴农为己任、知农爱农型人才的目标,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人才保障。涉农高校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人才方针和决策部署,紧盯“新农人”培养的现实需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加快培养技术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新农科人才;涉农高校要建立区域乡村振兴产学研联盟,建立与区域、校地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涉农高校要积极投身建设乡村振兴职业大学,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农民技术培训与乡村建设基层专业人才培训,建立起基层农技人员的终身培育体系;涉农高校要宣传好用好服务“三农”工作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服务“三农”人才的培养水平,树立“新农人”的自信自强,营造争做“新农人”的社会氛围。
布好教育兴农“长远棋”,推动新农科教育发展
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教育兴农是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教育兴农,就是将“三农”工作作为涉农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型人才,加快紧盯现实需求、紧盯高质量发展、紧盯实践需要的新农科建设,让高等农林教育发挥“新农人”培养功能。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鲜明提出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办学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19年,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三部曲”从谋篇布局到全面开展。2022年11月23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下文称“意见”),提出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更好地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涉农高校是推进新农科教育发展的主阵地,为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基础性支撑。涉农高校要贯彻落实《意见》从14个方面制定的具体举措,把新农科建设作为深化农林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纳入涉农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多措并举解决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和服务“三农”面临的问题。涉农高校要对接农业创新发展要求,培育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涉农高校要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开展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高等农林教育工程;涉农高校要将农业生产实践纳入教育培养方案,推广耕读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厚植爱农情怀,自觉肩负起农业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与责任担当,提振农业强国建设信心,充分发挥高等农林教育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育人功能。
涓流成海,众木成林。新时代涉农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加强科研创新,以更大的决心、更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精心选育英才,引导“三农”青年学子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农家院坝,将“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紧密结合,将职业生涯与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紧密相连,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施展抱负、建功立业。不断通过科技惠农、人才兴农、教育强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高等农林教育的力量。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提高新时代涉农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针对性研究”(20Z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丽(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湖北省中特中心华中农业大学分中心研究员);秦康怡(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王舒娴
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http://focus.cnhubei.com/dhgd/p/16068068.html?spm=zm1033-001.0.0.1.OW4F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