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时间是:
新闻眼

我院师生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参加一体化改革创新研讨会

来源: 编辑:王秋实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2025年4月16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来自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室、洪山区教育局、江岸区教育局、江夏区教科院、东西湖区教育局、武大一附小、武汉大学附属学校、广埠屯小学和平分校、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花城中学、武汉市洪山中学、武汉市七里中学的领导、老师和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室的老师与研究生参会,会议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慧女教授主持。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改革创新研讨会(孙莉 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孙燕为研讨会致辞。孙燕书记首先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随后,她介绍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中的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师资优势、基地优势与人才优势,并表示期望未来能进一步与各学校、各区就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开展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工作,形成可推广到湖北乃至全国的标志性成果。

华中农业大学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室副主任王娟从建设理念、建设构架、建设路径及取得的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城乡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的工作开展情况。华中农业大学从融合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出发联合11家单位组建了城乡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共同体,该共同体以教育内容学理衔接、教育形式学情衔接、教育功能学段衔接为基本内涵,旨在实现城乡二元主体融合、大中小学三学段贯通。共同体依托一体化项目,通过立项理论研究、建设示范课程、打造育人品牌、培训教师队伍、共享教育资源等系列实践,实现共研、共建、共育、共培和共享。


华中农业大学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室副主任王娟发言(孙莉 摄)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慧女教授分享了武汉大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的经验与展望。她指出,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部分内容简单重复、教学脱节等问题,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推动守正创新,统筹推进思政课内容建设。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开设专题选修课、规范实践教学、联合附属学校推进内容建设等措施,探索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未来,学校将依托教育部“立德树人”机制试点高校身份,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从课堂延伸至活动与文化育人,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更加扎实有效。

在自由研讨环节,与会中小学代表交流了思政教育的实践模式及品牌活动,各区教育部门领导介绍了本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武汉市光谷第四小学湛楚雷老师从系统构建全景德育、整合主题活动课程以及信息技术赋能三方面分享了学校“生态教育”办学理念;武汉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周一敏介绍了学校制度建设、协同育人建设、特色项目实施成效及下一阶段的工作思考;江夏区教科院党总支副书记徐强从“全域德育”理念出发,指出江夏区要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江岸区教育局德育科长刘菲从机制创新、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课题研究四方面介绍了江岸区“责信德育”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情况;东西湖区教育局德育科长张少华围绕“用好关键课程体系,筑牢学生德性根基”,介绍了该区通过行政驱动与专业引领结合,推动思政课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构建全学段贯通的思政育人体系,筑牢学生德性根基;洪山区教育局德育科长蔡胜求分析了洪山区开展思政教育的体制、资源、体系和队伍优势和在组织体系、学段贯通、家校社协同、区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思政教育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和学科教育相结合的路径;广埠屯小学和平分校校长叶建华提出了以理念为引领、以资源为支撑、以实践为路径的育人思路,构建小课堂、大课堂、云课堂和家校社协同构建育人新格局。

最后,武汉市教科院德育研究室研究员付辉作总结发言。他强调要坚持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十个导向”,进一步推进课题申报与成果转化、合作试验区校创建、思政队伍联合培养等工作,坚持定期研讨、对话沟通、资源共享与成果共育制度,推动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度联动,并期待与各中小学、高校携手共创思政教育一体化的美好未来。

文字:闫思豫

图片:孙莉、向晓悦

审核:李丽、侯顺、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