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时间是:
研究生教育

【人民网】探索数字化赋能农耕文化传承 推动乡村振兴

来源: 编辑:王秋实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3日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知音故里”武汉市蔡甸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围绕“数字化赋能农耕文化传承”主题,对蔡甸区文旅局、融媒体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十里莲华养心谷、“数字化乡村示范村”东山村等地进行走访调研。

“数字+非遗”,打造农耕文化特色品牌

非遗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蕴含着中华民族农耕文化发展的智慧精髓。

实践团队与蔡甸区文化馆副馆长雷雯和博物馆负责人陈守宇等进行了面对面交流。陈守宇不仅向团队成员生动讲述了蔡甸悠久的历史文化,还详细介绍了蔡甸区博物馆在数字藏品及“数字化+文物保护”制度上的具体举措。

雷雯在谈及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原则时表示,“在非遗与现代数字技术融合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真实性和整体性原则。既要保护非遗的本质和核心价值,又要让非遗融入百姓生活,增加群众获得感。”

在永安街道综合文化站,实践团队仔细参观了站内的非遗展示厅、综合文化厅等设施,并与“扑蝴蝶”项目传承人曾平兰团队就非遗数字化保护路径深入交流。曾平兰讲述了“扑蝴蝶”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着重介绍了“数字化”在“扑蝴蝶”项目中的具体应用。蝶舞艺术团队员徐满英说道,“通过影音采录等数字化手段,我们完成了对‘扑蝴蝶’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等的数字化采集与保存,并利用蔡甸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等进行广泛宣传,让‘扑蝴蝶’得到了更好传承。”

团队成员与蝶舞艺术团合影。闫宇摄

“数字+产业”,助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文旅产业发展在推动乡村资源活化、实现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蔡甸区永安街道火焰村的十里莲华养心谷,参观了十里莲华养心谷的无土栽培大棚、莲华小馆烘焙馆和帐篷民宿等设施,详细了解了养心谷内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情况,并围绕“数字化赋能文旅资源转化”等相关问题与养心谷工作人员深入交流。

团队成员访谈十里莲华养心谷工作人员。闫宇摄

在蔡甸区融媒体中心,团队成员实地参观了该中心新闻采编制作中心和直播电商孵化基地,体验了“直播+电商”的运营发展模式。实践团队聚焦蔡甸莲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开展调研,了解了蔡甸区打造“知音故里、莲花水乡”文化品牌,以科技赋能、“莲”文化为魂,激发莲藕产业全链条活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做法。

“数字+乡村”,唱响乡村振兴奋进之歌

调研团队与蔡甸区文旅局副局长王铮进行了深度访谈,了解到近年来蔡甸区农耕文化发展势头迅猛、成果显著,主要得益于以下有力举措:一是坚持“数字+文化便民”,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二是坚持“数字+文化惠民”,精准供给让文化服务实力“圈粉”;三是坚持“数字+文化乐民”,12分钟步行路径内有“诗和远方”;四是坚持“数字+文化富民”,农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兴则国家兴”,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实践团队来到了蔡甸区数字化乡村示范村——侏儒山街道东山村,与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利侠、驻村干部周俊、石红坪等6名工作人员,围绕东山村农业生产数字化、农村经营网络化等主题进行座谈交流。

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利侠谈到,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提升了基层管理水平,也使老百姓生产生活便利了,收入增加了。

村民喻中秋深情谈到,“我现在经营着大概50多亩的鱼塘,通过手机小程序我就能实时掌控鱼塘温度、湿度和饵料投放等信息,不仅工作量减轻了,产量与收入也增加不少。”

团队成员与侏儒山街道东山村工作人员座谈交流。闫宇摄

在此次实践调研中,队员们不仅体验到了蔡甸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也感受到了政府部门、文旅企业、村干部村民等对数字化赋能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指导老师认为,“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建设文化强国和农业强国的底气所在和自信之源。新时代的农耕文化传承工作需要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促进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的成效。”(黄美琴 杨欣荣 方菲)

来源:人民网 http://app.people.cn/h5/detail/normal/5921706914235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