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郑圣诺 川竹 袁吉红)11月24日,华中农业大学“耕读中国”思政公选课在该校进行。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高翅为该课程授课,畅谈“耕读文化”。
该课程通过参与式讨论的教学方式,涵盖作品展示、小组讨论、学习分享等环节教学设计。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耕读中国”课程组全体老师参与分享交流。
要重创造性劳动、创新性劳动
高翅对“耕”进行了说文解字:“‘耒’是农具,‘井’是田;耕读,是体会劳作过程,也是对生命力的尊重。”他表示,人类劳作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第二自然,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大地艺术”。他说,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要用行动去致敬劳动,用劳动去创造价值。当代大学生更是要重创造性劳动、创新性劳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何为读?读就是理解,理解中国、理解国情、理解人类文明。”高翅谈到,大学生“耕读”,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要谋万民福。高翅表示,谋万民福,不仅心怀中国,更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人类文明过程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建议同学们在所学的专业中了解关键核心技术、探索未知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践行耕读文化,基本前提是尊重生命个体。“健康的生命既包含健康的身体又包含健全的人格。我们对生命要有最基本的尊重,从而快乐学习、快乐创造。”高翅谈到,生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珍视和尊重。大学也是平等的,在这里可以自由讨论、友好交流,在这里体验生活美学、感受大学美好,在这里求真、崇善、尚美。
高翅希望同学们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报告的内在逻辑、思考全会的现实意义,主动思考、积极作为,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境界。
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耕读中国》公选课采用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8学时)授课形式。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恺教授等7名老师全程参与授课,本次课程为第8次课,理解和认知“耕读文化”是课程的核心目标。《耕读中国》秉持“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精神,结合国家发展、“三农发展”和华农特色而开设,通过一系列的专题学习和实践活动,旨在提高学生深度分析“三农”的能力,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
课程负责人李恺介绍,《耕读中国》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乡村振兴实践,从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开设系列专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增强“四个自信”,引导学生爱国、爱农、爱校,提高学生深度分析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高翅对课程设计和老师们的教学给予了肯定。他提出,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优势,进一步思考课程定位,优化课程设计。其一,要突出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逻辑性、艺术性,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其二,教学方式方法要多样化,充分利用小班教学的优势和智慧教室的功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寓于耕读教育中,增强课堂效果;其三,要结合国情、农史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发展战略,引导学生爱国、爱农、爱校。
高翅强调,在教学中,要围绕“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的育人目标,从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高度,思考“怎样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怎样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找准育人的角度,引导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他鼓励与会教师继续精心打磨教学,齐心协力把《耕读中国》课程建设成为思政“金课”。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zx/zx_gx/news/202011/t20201126_52218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