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时间是:
思政课教学

用文物说话 让历史照进现实 在思政课专业教学中坚持“四个自信”

来源: 编辑:邱泽媛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2日

2019年6月4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11位研究生在黄运丽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武汉市革命博物馆,参观了“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馆”,结合研究生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本次陈列展览通过大量的历史叙事、人物故事、历史图片、珍贵文献,展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放射的真理光芒,展现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寻求救国之道时的坚定信念。这些革命文物和历史资料,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厚、生动、深刻的精神食粮。在展馆文物、图片、模型、雕塑、景观灯等多种形式下,伴以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同学们感受到了现场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和感染力。

“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一批又一批先进中国人锲而不舍的追求。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联合势力绞杀;1861年的洋务运动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受到毁灭性打击;1898年的戊戌变法以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告终。正是在各种运动相继失败和各种思想无力解决中国问题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日本的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被译介到中国。”2018级马中化专业的研究生李旺同学针对一件件文物、图片,为同学们讲解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加深了大家对马克思主义初步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的思考。

同学们沉浸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的时境和语境的追思中,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首译者。1920年的一个夜晚,他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因为过于专心,误将墨水当红糖,用粽子蘸着吃了下去。母亲问他红糖够不够,他竟浑然未觉,还连声说’够甜,够甜了!’陈望道的’甜’,是他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体会到的精神愉悦。”18级研究生刘文雅同学抑制不住心中的敬仰,在现场给大家讲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提到《信仰的味道》这个故事,为大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香甜味道。

研究生秦宇珠深情谈到:沿着历史的轨迹前行,纸张发黄,印证着岁月的痕迹,信仰不仅有力量更有甘甜的味道。追本溯源,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归现实,生活在新时代更要坚定信仰,不忘初心。这不仅仅是一堂实践课,还是一场信仰观礼,更是一种精神洗礼。透过文物与历史对话,感受信仰的力量。生在新时代,我辈当自强。勇立时代潮头,做时代的先行者,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研究生魏鑫说,任何时代都不能与历史发展相脱节。本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门课程,带我们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如何传入中国并影响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今天的现场教学,学习氛围浓厚,讨论积极,师生互动融洽,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这让我感到思政专业课学习不应该是苦闷而是快乐的。在现场教学中,我更是体会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传播的迫切性。肩负重任,砥砺前行。

作为一位入党积极分子,研究生赵勇认为:陈列馆展示的大量历史图片、珍贵文献,既弥补了我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这方面知识的缺失,又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坚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了我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最后,黄运丽老师对这堂思政专业现场教学课进行了总结:利用革命遗址遗迹进行现场教学,实现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创新。用革命文物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让师生共同置身于特定时境和语境的追思往昔中,做到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追昔抚今、铭史励志。活泼灵动的现场教学,极大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踊跃参与现场教学,自觉主动地拓展、深化对课程的学习和研究,实现了学习研究中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这堂“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现场教学课,同学们更进一步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以及经验总结,在自觉地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中,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研究生们纷纷立志要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忠实学习者、研究者和传播者,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参加“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现场教学

2018级研究生李旺同学在讲授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辛探索。

2018级研究生刘文雅在讲解《信仰的味道》

作者:马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