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时间是:
思政课教学

[绿色中国]两位老师联袂讲授科技的生态化重塑

来源: 编辑:邱泽媛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0日

11月2号晚七点,《绿色中国》系列课程第六讲在三教智慧教室B203开讲。本次课程特邀请我校资环学院院长谭文峰教授与我院刘双老师共同讲授,其主题围绕科技进步与生态保护展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讲述了科技的生态化重塑。

从异化到融合:科技的生态化重塑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刘双老师以科技进步为主线,探讨了科技发展、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部关联,通过分析科技异化的现象,阐释科技生态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实现科技与生态的有机融合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刘双老师从人类文明演进过程出发,剖析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运用之间的深层联系。刘老师分别从采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回顾了人类适应和改造生态环境的历程。她提到,采猎时期的原始人类的生存方式是直接从大自然中索取,科技手段比较简单,人类依赖自然和崇拜自然。随着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产生,人类逐渐进入到了农业文明时期。通过对动植物的驯化以及居住方式的转变,人类对大自然的利用已经扩大到可再生资源,整体上仍依附于大自然。工业文明时期,在经历了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以后,人类开始逐步深层次地认识自然。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开始突破自然环境的限制,在不断破解自然奥秘的同时,改造和物化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类开始进入到征服自然的新阶段。她强调,科技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给人类不断发出“科学技术是否是一把双刃剑”的警示。

接着,刘老师从三个层面分别界定了科技异化这个核心概念。她谈到,科技异化是指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变过、塑造过和实践过的对象物,或者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不是对实践主体和科技主体的本质力量及其过程的积极肯定,而是反过来成了压抑、束缚、报复和否定主体的本质力量,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异己化力量,它不但不是“为我”的,而是“反我”的。她提到,人类在运用科技的进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异化力量。其一是人自身向度的科技异化,表现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手机的使用使得大部分人逐渐沦为科技的奴隶。其二是社会向度的科技异化。科学技术在各国的发展水平不一,甚至存在着部分发达国家用科学技术进行侵略和征服其他落后国家的现象。其三是生态向度的科技异化。刘老师强调,我们要重点关注科技的普及和创新所伴随的严重的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科技异化会带来什么效应?刘老师引出了“社会熵”的概念,它是指社会系统在组织、制度、政策、能源、空间等方面上表现出的功能失效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无序等总体效果“冲突、混乱和对抗”的可能性的度量。当社会自身或近邻区域发生危机时(即熵爆发),如果社会的抵御能力不足,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成为熵爆发的受害者。刘老师提到,当人类开始进入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危机等状态时,这些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导致社会的混乱无序,这都是“社会熵”的表现。

刘老师提到,人类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走向科技生态化的道路,实现科技从异化到融合的生态化重塑。刘老师通过一些生动鲜明的例子,突出强调了科技对我们今天解决生态问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她指出,科技生态化就是把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融入到科技研究、科技设计、科技应用和科技管理等整个科技活动,使科技发展和应用遵循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能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过程及其结果。科技生态化需要观念、经济、政治和科技本身的支撑,它是一个艰难发展的过程,但只要找准了方向,终将到达美丽的世界。

科技创新为农业绿色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谭文峰教授从科技创新角度,生动阐释科技发展给绿色农业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农业废弃物处理、面源污染防控和集约化种植为例,从实践层面给予农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解决路径。

首先,谭教授讲述了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谭教授指出,绿色发展理念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绿色低碳循环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抓手,将人类经济过程转化为绿色化、生态化的主要途径。

谭教授进一步分析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内部矛盾。他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过去,粮食生产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加,基本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农业生产过程本来是绿色循环过程,但是从我国农业高投入、高资源环境代价的发展道路来看,资源投入持续增加,效率下降,环境问题凸显,实际农业生产过程就出现了巨大的环境漏洞。因此,必须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必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持节约优先和保护优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接着,谭教授以秸秆焚烧为例,科学分析了当前农业废弃物处理的主要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生物炭利用技术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他提到,秸秆的处理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直接还田会因其数量大和难降解而举步维艰,采取焚烧的方式会带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当前农村各地采取了有力措施禁止秸秆焚烧,同时也存在着可收集资源量大、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谭老师提到,秸秆是一种含碳的有机物,可采用生物炭技术将其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肥料。生物炭是指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热解形成的富碳物质。具有特殊化性质,在农业、环境、能源等领域有较为广阔的应用背景并可与土壤管理和碳封存相联系。因此,必须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取之于田、用之于田”,以生物炭产品为载体,补炭(碳)减氮(肥)、以炭(碳)锁氮(肥)、活化磷钾,实现秸秆的间接还田改土。

谭教授提到,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学、农药、畜禽养殖业、农业固体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和山林地区径流污染等。他谈到,综合土壤学、水文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等技术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绿狐尾藻的养殖为关键,治理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的污染。绿狐尾藻有着适应于高氮磷的水体环境、对环境中氮的吸收能力强、营养价值高、能与水体和底栖动植物共生等特性,可以被应用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谭老师以柑橘产业为例,科学分析了农业集约化种植面临的挑战。我国柑橘种植中的高强度集约化生产和传统土地利用模式带来了以下挑战:生态系统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有机污染严重,土壤有机质低、板结、酸化并伴随着水土流失,面源污染严重。柑橘产量下降,产品品质降低,土壤污染严重,必须走向土壤健康、生态调控、绿色发展之路。谭老师讲授了当前农业集约化种植的科技创新思维,以柑橘园土壤生物多样性演变为核心,以良好土壤团聚体培育和农用化学品减施为关键,揭示了集约化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机制,创建土壤健康工程,提升柑橘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本次课程通过对科技生态化之路的理论和实践阐释,给予学生不同角度的启发和思考,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的魅力。

文字作者: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