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上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江畅教授应邀来到我院马克思主义论坛暨2014年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人文楼A301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关于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我院师生以及部分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聆听了江教授的报告,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程华东、校人文社科处处长张岳君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院长吴春梅教授主持。
江畅教授的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二、中国价值观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三、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四、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难题与对策。
江畅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研究价值论、幸福主义伦理学和价值文化的缘起,然后,他从传统价值观被摧毁亟需重建中国价值观、价值多元化亟需构建新的主流价值观、市场经济之利益最大化原则全方位渗入社会生活迫切需要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为支撑等四个维度,阐述了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江教授指出,从夏商开始,历经封建宗族主义、百家争鸣的远古社会,到“独尊儒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古社会,再到多元价值观进入中国、孙中山等倡导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近代社会,直到现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价值观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他说,建国后的中国社会主义源于传统的苏俄模式,错误定位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错解了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导致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使我们国家的价值观回归到了本真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确定为全党全国今后一个时期的终极价值目标。他指出,无论是中西方何种价值观,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观是为解决当今社会的核心问题应运而生的,因此,价值理念变化速度越快,证明其社会发展进步速度也更快。
江教授接着阐明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特征。他指出,当代中国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说,当代中国价值观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终极价值目标,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核心价值理念,即“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既传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价值文化传统,又吸收了全人类最先进的价值理念。江教授着重讲述了自由、平等、公正、民主和法治内在关系,他认为在12个理念中最重要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三是基本原则,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就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他说,当代中国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人民性、平等性、整体性、道德性四个特征。
最后,江教授解析了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过程中的困难与对策。他指出,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面临着理论与实践同时建构、价值观多元竞争、市场原则全面渗透社会生活的冲击、价值两难选择等诸多难题,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理论与实践结合系统建构、并把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转化为社会制度体系,才能破解难题,真正构筑起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系。他说,价值观研究任重道远,自觉责任重大,希望有更广泛领域的更多同志加入进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共同研究构建当代中国价值观。
报告结束后,江教授还热情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并就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的影响因素、德治与法治的关系、科技伦理与科学研究必须遵循基本价值原则等问题同师生们进行了交流。
江畅教授的报告以问题为导向,以历史为线索,以满足现实需求为目标,视野开阔,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富于启迪性,受到与会师生的普遍赞誉。
附:
江畅教授简介
江畅,1957年8月出生,湖北浠水人,哲学博士,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曾任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任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重点特色学科哲学学科带头人,伦理学博士点和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牵头人。兼任国际价值哲学学会(ISVI)会长,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伦理学学会会长,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伦理学、价值论和西方哲学研究,为我国西方价值理论和观念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所提出和阐述的现代幸福主义伦理学被认为是国内有代表性的伦理学体系之一。已出版专著译著20部,发表论文200余篇;6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先后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其中1项结题鉴定为“优秀”,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构建我国主流价值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西方德性伦理思想研究”。http://news.hzau.edu.cn/2014/1212/408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