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在时间是:
学术交流

程华东书记在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讨会上作专家发言

来源: 编辑:万融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12日

近日,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北京市教育学会中学德育研究会、国家哲学社科思政专项《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建设衔接机制研究》课题组、傅任敢教育思想实践联盟、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讨会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召开,来自全国大、中、小学及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共130余家单位的领导和教师汇聚一堂,就如何加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贯通,推进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落实思政课整体育人功能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社、光明日报等20多家媒体参与会议报道。现将会议部分文图内容整理分享给大家,以方便大家进一步沟通交流和研究合作。


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研讨会专家发言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委书记 程华东

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今天,有幸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交流,刚才听了几位校长的发言,特别是上午做的专题报告,很受教益。关于一体化建设和一体化研究,研究上很活跃,已经“破题”;实践上很鲜活,已经“破冰”。特别是大家介绍的经验,一些案例非常鲜活,做得很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同题共答”“同题异构”,都是我们的“责任田”,都是在大主题下的育人工作。这是我最大的感受。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一体化、课程化改革方向非常明显。在思政课改革中,有一个基本的方向,一是一体化,二是课程化。宏观层面上,教育部连续出台了系列文件,有思政课创优方案,有思政课课程体系指导纲要,还有教指委的指导意见。微观层面上,特别在高校,“立体化、协同化”的改革方向都很明显,很多学者也有相关探讨。我认为这些方向性的关键词,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为我们做好这个大题目打下了基础。

第二,讲好思政课要关注四个关键字。一是“道”,要通过思政课让我们学生明道、知道。“道”是认识论,要有深度。二是“术”,就是方法论,方法也要成系统、成体系。三是“”,就是用系统的观点去看问题、看世界。四是“”,思政课要注重讲国家形势,解读政策,很多老师承担着解读中央精神、解读方针政策的任务。从认识论、方法论、系统论、实践论来审视思政课,更多的是指导实践。所以,我们不但要解决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衔接问题,还有贯通问题,衔接、贯通是一种方法或者一种路径,最主要的是融合。在人的不同年龄阶段,思政课如何体现育人的特点,这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第三,讲好思政课要讲好“三个理”。首先是讲道理,家长给我们讲道理,老师给我们讲道理,道理讲不进去可能就是缺乏温度。其实,不同群体不同成长阶段,需要的情怀和温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把握好温度。其次是讲学理,“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学理讲厚度,讲学养、讲学术积累。以前不少马院老师,不是科班出身,学养上的不足,导致在面对学生理论困惑时的无能为力。再次是讲哲理,涉及到哲学的层面,需要讲深度,提升思辨能力和育人能力。把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去,像从别人口袋里掏钱一样,装进去和掏出来一样难。思政课要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价值塑造上下功夫,实现从讲道理到讲学理,再到讲哲理的升华。

围绕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我有四点建议:

建立联学联研机制。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有附属学校,规模不大,是子弟学校。我们定点扶贫(帮扶)建始县,在那里的花坪民族小学,1600多名学生,建有马院思政课实践基地。我们尝试“一院牵手两校”,建立思政课教师的联学联研机制,开展城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探索。

建立联合集体备课机制。由大学牵头,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与,以集体备课方式,落实中央关于思政课螺旋上升式开设的要求。在保证老师自己教学风格的同时,实现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有效转化,实行集体备课是很重要的一环。

建立示范课机制。高校老师,可以给中小学老师做示范,中小学老师也可以给大学老师做示范。现实中,少数刚毕业的大学教师,讲课容易陷于自言自语,讲得很带味,但听课的学生是蒙的。我们不少小学老师,却能让学生很嗨,道理却不用讲得那么深。高校教师与中小学老师,可以尝试在各自课堂穿插教学环节,做双向互动的示范。我们还邀请中小学老师,还有各行各业的典型,到大学思政课堂来讲故事、讲案例。

建立资源平台共享机制。一是建立省市级思政课培训研修平台,面向大中小学教师开放,开展培训研修。二是建立思政课素材库、案例库,由于教材是国家统一的,针对教材可以积累、扩展大量的案例和素材,将发挥示范作用。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思考,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大中衔接 《程华东:在一体化机制建设上下功夫https://mp.weixin.qq.com/s/vLIqg17TjBzOTGtLL5MoUQ